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力 《桂海论丛》2014,(1):34-38
研究民族道德生活及其道德生活史,必须厘清与道德生活有关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等各种社会关系,分析在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用以调控和把握道德生活世界行为规范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揭示民族道德生活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从而为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提供一种视角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石若坤 《求索》2012,(11):162-164
道德心理契约是道德双方基于彼此的道德期望所形成的内隐协议。道德心理契约根源于并反映着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本质体现为道德心理层面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面对社会关系去道德化、道德关系去内在化的现实,建构道德心理契约即是建构道德关系的内在维度,对人际交往具有底线意义与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所谈论的问题都太过于抽象,并无任何可比较性和对民族特色的凸显性,没有为不同民族道德生活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探讨空间。因此,笔者从呈现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道德生活的存在要素,为寻找不同民族的道德生活之所在提供纬度,为民族道德生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韩弘力 《前沿》2001,(10):18-21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促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相互服务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 ,是实现相互利益的必要条件。服务关系构成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 ,切实把握服务关系的道德内涵 ,开展科学合理的道德评价 ,实现市场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 ,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礼仪是道德的外显,道德是礼仪的内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对礼仪和道德的关系有深刻的感知,各民族通过不同的礼仪来展现其道德内涵,并通过礼节形式来实施民族道德思想的教化和传承。虽然云南诸民族的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各民族人生礼仪、待客礼仪、家庭礼仪等不同礼节礼仪的归纳分析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的礼节礼仪维层在公共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修身自律的品德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了基本健全的礼仪道德体系,是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民族伦理的属性结构领域有两个基础性的范畴:"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说明道德主体的特殊性.而民族的道德性则表明道德主体如何特殊的问题.研究意在借助对民族志与人种志的梳理,去深究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道德的民族性)与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差异程度与生长水平(民族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7.
冯芸 《青年论坛》2014,(6):83-87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并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其目标、特征、发展和演变也必然要受到来自于社会外部环境各种发展境遇的挑战.当前道德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就是全球化趋势的日益蔓延.这种境遇为我国道德文化视野的开拓、理念的革新、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契机.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将外部环境的日益开放性与自身民族传统的特色性实现和谐交融是实现道德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与道德冲突现象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两大调整体系 ,一般说来 ,两者对人们的行为评价是一致的 ,但有时又是冲突和矛盾的。本文从现象出发 ,对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关系评价中出现这种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部变化,而不是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尽管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但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进步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可以限制、克服当前社会道德中存在的消极、落后现象.  相似文献   

11.
樊华 《传承》2009,(6):68-69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部变化,而不是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尽管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但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进步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可以限制、克服当前社会道德中存在的消极、落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对构建网络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 ,因特网(Internet)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对现实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 ,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本文试图跳出“纯”技术的视界 ,对构建网络道德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山东人大工作》2012,(9):61-62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摘编)《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4,(5):1-1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精神行为层次的道德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面对民族外部道德的绝对话语权和中国内部道德生活形式的流变。传统道德基于形而上学的前设而现代道德由于形而上学的解体则陷入虚无主义。当代道德的重建必然以主体的理性和主体的情感本身为道德观念的前设。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渗透化、社会信息化在曲折中发展,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我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得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也相应变化。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全民族性、全社会性.现代科学研究迫切呼唤道德选择.正确的信念和价值系统是科技行为道德选择的可靠保证,而其源泉就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可能实现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本文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伦理价值与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是少数民族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形式,在习俗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伦理道德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心里。习俗文化融汇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的道德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活动的整个领域。将优良的民族习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协调起来,有利于建立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彰显的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性语境的出场,折射出青年道德价值观重构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青年主体性的高扬、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社会化的未完成性、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等方面对青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原因进行反思,从外在因素与内在机制两个维度重构青年道德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