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舒展 《北京观察》1999,(11):52-53
孩子三至六岁进幼儿园的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年龄”。在这几年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好奇,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令年轻的父母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香蕉为什么没有核?蝴蝶下雨天在哪儿避雨?大热天狗为什么张开大嘴伸着舌头喘气?人害羞为什么会脸红?爷爷大笑时为什么会出眼泪?电视卡通是怎么画成的……聪明的父母犹如循循善诱的老师,对种种疑问,总是采取鼓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这是常识!”“长大你就会知道了!”等等办法支吾搪塞了事。一些孩子善于提出激发被问者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动脑筋、爱思考、渴求知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的同伴交往可能是一个让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不过 ,两代人困惑的内容并不相同。令不少家长迷惑不解的是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心中有话不向父母倾诉 ,却愿意与同伴分享 ?为什么对父母的经验之谈听不进去 ,而对年少无知的小伙伴的意见却言听计从 ?让青少年们感到苦恼的是与同伴交往中的疑难 :为什么找不到知心的朋友 ?怎么样才能得到同伴们的接纳 ?与朋友闹矛盾了 ,如何去和好 ?自己喜欢的朋友 ,父母为什么老看不顺眼 ?很多时候 ,两代人都更关心自己心中的疑惑 ,而不太在意对方的苦恼 ,因此 ,即使想沟通 ,也往往话不…  相似文献   

3.
郑日金撰文谈到 近有现代格言说:“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所言极是。心理健康不健康,很重要的方面是指面对挫折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强不强,换句话说就是“抗挫力”够不够。不够,就要多储蓄。 为什么有的干部职工遇分流下岗便一蹶不振?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到批评就哭泣出走?因为他们身上缺少“抗挫力”。而至今仍有一些下岗职工在单纯等待政府社会的“外力援助”,仍有不少孩子处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四二一”、“漏斗式”的溺爱浇灌之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抗挫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希望。怎么才能成龙成凤呢?惟有求学。目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出国留学人员年龄趋于低龄化,原来多是大学毕业后再去留学,现在,少年留学生成为海外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吗?当越来越多的“海归”变成了“海待”,您还会选择把孩子送出去么?你认为出国留学一定比在国内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孩子的意愿如何?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基本上都能比较客观冷静地对待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但也有一些父母比较盲目, 希望通过送孩子出国留学以达到“镀金”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青春期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对不少父母来说 ,这些变化似乎突如其来 ,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自己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一些父母困惑不解 :已经越来越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 ?在一些学者的笔下 ,这种现象被描写为“心理断乳”或“代沟”。“心理断乳”的观点 ,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个体心理特点———他们已经长大 ,要告别童年 ,要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要确立自己独立的身份。“代沟”一说则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群体行为特点———青少年开创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 ,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青春…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人阶级的典范、“铁人”王进喜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我想,这是对正确的“压力”观的形象、准确的表述。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不肯找活干、靠父母退休金过日子的“吃老”一族?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或认识到生活的压力,觉得反正有人  相似文献   

7.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过了30多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又在新世纪的幼儿园里听到了这首动听的儿歌。我问唱歌的小朋友 :“你们拾到了钱会不会也像歌里唱的交给警察叔叔 ?”“会”。孩子们齐声回答。“为什么 ?”我问。“因为警察叔叔是好人 ,他们专抓坏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那么你们长大后想不想当警察 ?”我又问。“想当。”大部分孩子回答。“为什么 ?”我一问到底。“因为……要是我当了警察 ,就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钱 ,我想买许多德芙巧克力。”一个孩子抢先回答。“不对 ,”另一个孩子反驳说 ,“…  相似文献   

8.
近有现代格言说:“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所言极是。心理健康不健康,很重要的方面是指面对挫折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强不强,换句话说就是“抗挫力”够不够。不够,就要多储蓄。 为什么有的干部职工遇分流下岗便一蹶不振 ?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到批评就哭泣出走 ?因为他们身上缺乏“抗挫力”。而至今仍有一些下岗职工在单纯等待政府社会的“外力援助”,仍有不少孩子处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四二一”、“漏斗式”的溺爱浇灌之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抗挫力”的关注。 江泽民同志在进入新…  相似文献   

9.
几年爸爸当下来,感到不容易。爸爸得兼有教师的知识和技巧,二者缺一教子难。我不知别人的小孩是怎样“刁难”父亲的。但我深受自己四岁的儿子“那为什么呢?”“那干什么呢?”的不断追问之苦。见到江河里的水,他会说:“爸爸,这水是干什么的呢?”我说:“水形成江河。”“江河是干什么的呢?”“滋润大地山川。”“滋润大地山川干什么呢?”……这样的追问可至无穷多,世上的爸爸有几个不被问倒!毕竟比儿子多吃几十年饭,多吃几十年盐和醋,想来想去,找到了应对“那为什么的呢?”的万全之策。这就是在他“那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已经站在21世纪的门槛时,我们看到:在需要经济强大的同时,还需要道德、传统教育的回归。“没有知识光有品性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很危险的。”今天,做父母的已越来越主动地要求参与孩子的教育时,我们不该遗忘“身教重于言教”这条千年古训,除了物质与金钱之外,培养孩子究竟靠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把我们送入地狱的往往是想把我们带入天堂的”,这句警语说得很深刻,也说得很辛酸、很无奈。不是中国的神童多,3岁就能开读“EMBA”,而是一个越来越扭曲的环境越来越名正言顺地扭曲孩童的世界,而且被扭曲的孩子岁数越来越小。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正在关注负担沉重的中国孩子。我在3月28日的《参考消息》上读到这一“外国人看中国”的报道,也只有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父母“舔犊之情”之甚是众所周知的,早在春秋时不就有齐景公甘为“孺子牛”的典故吗?堂堂一国之尊为了表示对小儿子的怜爱竟至如此,作为父母往往想尽一切办法使孩子生活得舒适满意。古语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纨袴子弟少伟男”,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个人第一次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束手无策,但“吃一堑长一智”,才干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增长了。如果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反而会使克服困难的能力退化,矛盾就是这样,不可回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父母是非常有爱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得好?我们大家如果留心一下,会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这个孩子他跟同伴的关系是和谐的,朋友是多的,他就会容易成长得好;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朋友,或者是和朋友的关系紧张,那么他就可能发生问题,有很多的危机可能将伴随着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众多媒体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关于聋哑人犯罪落网的报道,作为从事特教教学工作十余载的我,每当看到这,“辛酸”的滋味顿然充溢胸膛,总会不禁地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败?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成果——“桃李”满天下吗?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形成如今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聋哑人存在生理上的特殊性,父母对他们往往会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种是放任惯纵。许多家长对这些孩子都怀着怜惜…  相似文献   

15.
一次去广播电台做“耳聋防治”的节目佳宾。主持人怀着好奇的心情问我们那里半年也见不上妈妈一面的聋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一一回答。主持人突然问:“您说聋孩子和健全孩子相比您更爱哪一类孩子?”虽然当时做了回答,而且我也确实认为聋孩子更让我挂念、喜爱,但爱他们什么?为什么爱他们?确实没理出个头绪。回到家,又想了很长时间,和聋孩子朝夕相处10多年的经历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天,我去看望一个刚3岁的聋儿。当我站在马路对面正准备穿过时,无意  相似文献   

16.
“把我们送入地狱的往往是想把我们带入天堂的”,这句警语说得很深刻,也说得很辛酸、很无奈。不是中国的神童多,3岁就能开读“EMBA”,而是一个越来越扭曲的环境越来越名正言顺地扭曲孩童的世界,而且被扭曲的孩子岁数越来越小。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正在关注负担沉重的中国孩子。我在3月28日的《参考消息》上读到这一“外国人看中国”的报道,也只有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 ,英国近年出现一种新潮流 ,越来越多依靠自己努力成为百万富翁的企业家表示 ,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财产留给子孙后代。今年55岁的保罗·西基斯是房地产开发商 ,目前拥有资产2 5亿英镑。他表示 :“我从来不和孩子们谈我的钱 ,因为这些钱与他们没有任何联系 ,我从未发现金钱与幸福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但我发现 ,成功和幸福是有联系的。”他决定 ,在死之前 ,把他的财富全部用在环境和野生生物工程上。更多的商人则认为 ,父母如果溺爱孩子 ,孩子们只会享受 ,这可能是一生中做得最糟糕的事 ,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为什么杨振宁、李远哲、李政道、朱棣文等几位美籍华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能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获得诺贝尔奖?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杨振宁教授认为:“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出了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出路何在?我们不妨从中外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得出启示。1.对比中国与美国的学生。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悟得多”。中国幼儿园学的算术…  相似文献   

19.
(Situation:Johnconsultshisfriend,XiaoLi,onaproblemhehasencountered.)约翰:有一件小事我不太明白。小李:什么事啊?约翰:我今天去李老师办公室,很不巧,他不在。我问另一个人,“请问,老李呢?”那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难道我说错了吗?小李:你确实说得不合适。对自己的老师不能称呼“老…”约翰:有的书上说,称呼“老…”是表示尊敬、亲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称呼呢?小李:书上的说法不全面。能不能称呼“老…”,要看双方的身分、地位。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都不能这样称呼。约翰:嗅,原来是这样。汉语的称呼比英语复杂…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本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书都会明确地告诉你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出家门 ,愿意和朋友呆在一起。按理说 ,那些被孩子缠了十几年的父母可以脱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 ,我们却常常看到 ,父母们并没有因“解放”而欢欣鼓舞 ,相反却为此忧心忡忡。管不着孩子不放心早就听说青春期是一个急风骤雨阶段 ,老张觉得应该多管管18岁的儿子 ,免得孩子学坏。可是 ,他却失望地发现 ,儿子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 ,他在家说话越来越少。问问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儿子总是那几个字———“挺好。”“还行。”“不错。”老张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