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庆元菇民戏     
文河 《今日浙江》2010,(7):58-58
在浙南山区,流传着一个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种——菇民戏,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和庆元社会生活的土壤里,艺术地演绎着山民从事香菇生产的劳动生活,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成为浙南山区一枝灿烂的文艺山花。  相似文献   

2.
赴浙江遂昌,奔青山绿水而去。随主人一路走仙霞岭、南尖岩、神龙岩……无垠苍翠催你深呼吸,“大氧吧”名不虚传哩。 入夜回城,被引入一座紧凑的古宅——噢,明代“戏圣”汤显祖在此当过五年县令,开笔《牡丹亭》,四百年后逢盛世,纪念馆应动生焉。  相似文献   

3.
邹自振 《政协天地》2009,(11):62-64
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写女主人公娜拉为了帮助丈夫海尔茂治病,冒其父之名借一笔款。事发后,海尔茂考虑到名誉地位受影响,对娜拉大加攻击。娜拉在友人帮助下,把事件平息下来,海尔茂恢复常态,又表示格外爱她了。娜拉从这件事终于看清了海尔茂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正>丛小平老师在《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一书中讨论了边区司法建设、婚姻改革以及婚姻法传播的种种做法和经验,强调其中女性的作用以及对女性自主形象的重塑。谈到在司法过程中,通过让老百姓参与公开审理,以及借用地方文化形式——民歌、舞蹈、庙会、戏剧、说书等——来进行群众动员和安抚乡村民众的不满。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和观念,来争取人民对新政策的支持[1](PP 33-34)。  相似文献   

5.
阿里山高,日月潭碧,台湾山地森林茂密,奇花争艳。绝大多数勤劳勇敢的高山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光绪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与天斗,与地斗,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其中之一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飞天之戏——荡秋千。秋千是高山族在生活中创造的一项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起源于何时,现已难于详考。不过,在清代,秋千的活动就已见诸记载。考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山族主要生活于崇山峻岭中,台湾“山产藤粗如绳,长数十丈,人迹不到深林盛…  相似文献   

6.
戏师傅     
戏师傅,什么意思? 你肯定不懂。用现在的话来说,戏师傅就叫做导演。 别看我的家乡连江边缘的海岛远离城市,这里的渔民乡亲辛苦劳作,可是,他们对文化娱乐却有很高很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尽管那时候村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文化活动却是十分红火。不仅节日期间有戏班子上我们海岛演出,而且我们自己村就有个宣传队。农闲的时候,就请戏师傅来排练大戏。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情结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是唱着样板戏长大的,尤其对《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这三部戏最为耳熟能详。不过,相比岁数更大些的观众,我熟悉的是拍摄成电影后的八个样板戏,它们已经过大幅修改,不断被推倒重来,与最初本子相比,不少剧目几乎面目全非。而被修改幅度最小、最接近早期剧本的是《红灯记》,且演员阵容几乎没有变化。《红灯记》的剧本主要出自阿甲之手,角色不多,但行当齐全,戏码分配相对平衡,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三个主要角色都有非常精彩的看点。  相似文献   

9.
沙县肩膀戏     
汪兰 《福建乡土》2010,(5):10-12
沙村,是沙县小吃文化城的雅称。在这古朴而又典雅的美食城里走街串巷,但见家家红灯高挂,处处酒旗飘扬,热腾腾、香喷喷的庙口扁肉、沙阳板鸭、夏茂烧饼、烧卖、芋包子、米灌肠……不但能大饱口福,还能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0.
大理白族板凳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西大理洱源县凤羽、炼铁等白族聚居村里,当地的白族人家每逢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都要举行板凳戏演唱会,为活动营造热闹气氛,祈保平安,表达情思。所谓的板凳戏是演唱者坐在板凳上,围着“果酒席”,在锣鼓、唢呐、二胡和笛子等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各种角色的一种地方传统戏。夜幕降临,村民们在办喜事的东家堂屋中央一字摆开四张八仙桌,十条双人板凳围桌而放,桌上摆满各种水果、糕点、糖果和烟酒茶水等,因而称为“果酒席”。被邀请的演唱者按扮演的角色入座,演“财神”、“赐福”和“魁星”三者就坐于堂屋的里端——上八位,演生、旦、净、丑者分…  相似文献   

11.
25年前,因为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杨俊声名鹊起,与马兰、吴琼等并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她在事业大放异彩之时,被邀请到湖北黄冈振兴黄梅戏艺术;功成名就时,她又毅然放下一切,来到省城武汉追梦——让来自民间的黄梅戏在都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近,  相似文献   

12.
生命里蛰伏着的那一抹很重要的意念,正被一分一秒地抽走,悄无声息地抽。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黄昏就已翻过了门前的山峦。有些山峰起雾了,而另一些山峰还在夕阳的金光里兀自绿着。离村庄二三里远的石庵,被千岁的银杏、水杉和一面开着紫花另一面开着凝脂般白花的打碗碗花环抱着。露水很重的清晨,樵夫的身影在密林中一闪而过。猫头鹰隐居山中,偶尔发出凄迷如梦的怪异之声,村人于是就会紧张起来,传说听到猫头鹰叫,周围就会死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3.
周帅 《同舟共进》2012,(10):76-7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个怪圈:执著于作家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却对作家的生平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很多文学研究者的作家论都显得十分单薄,像样的作家传记更少得可怜。比如周作人研究这几十年来,周作人传记写得最好的居然是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国内的也只有钱理群十几年前的一本旧作可读。  相似文献   

14.
流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畔的布依族人民的戏剧样式——布依戏,于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调演荟萃时,方为人们耳闻、悦目。 似星罗棋布洒于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会演或民族戏剧调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玉堂春》,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  相似文献   

15.
禾源 《福建乡土》2011,(5):7-9,12
“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明末,从江西传到这个山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带着感受蕴育四平戏这一梨园奇葩土壤气息的冲动,在那个山坳的村子里住了几天,走访了几位老者,旨在了解他们怎么传下古老剧种“四平戏”。  相似文献   

16.
“文革”期间,一出现代京剧《杜鹃山》将剧中主人公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轰轰烈烈地推至国人面前。20多年后,当杨春霞以北京市政协委员的身分出现在政协会议上时,立刻又成为人们注目的一个焦点。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她。眼前的杨春霞与20多年前我们在舞台和银幕上所见到的她似乎并无二致,体形依旧,容颜依旧,好像时间的流动在她身上静止了一般。杨春霞从小就在上海戏曲学校学青衣,并且得到了梅兰芳的传人——言慧珠、魏莲芳、杨畹农等人的亲授,唱做俱佳,成了戏校培养的尖子。  相似文献   

17.
1938年。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到陪都重庆。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他.与委员长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复杂。蒋介石既想利用冯的军事才能,又对冯联合共产党抗日的主张非常不满。于是,蒋介石对冯一是利用,二是排挤。而冯玉祥对蒋的品德早已嗤之以鼻,他在重庆八年,曾二次调侃过蒋介石。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冯玉祥真够胆大的。  相似文献   

18.
乘十三点三十的航班返沪。飞机有个时刻在空中停着不动,无声无息。广播里说是出了故障。大家面面相觑,问出了什么故障,圆脸笑眼的空姐答:“仪表里的数字都跳不出来。”重返地面换机再飞,到虹桥已是六时。我拖着行李最后一个下飞机,圆脸笑眼的空姐恰跟在后面,我回头一看,  相似文献   

19.
地方“戏宝”扎根本土提起广西梧州市的本土戏曲艺术,除了粤剧之外,岑溪市的牛娘戏也是响当当的特色剧种。牛娘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桂东南的群众对牛娘戏都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在岑溪,家家户户都爱唱牛娘戏,男女老少都会吟牛娘词。牛娘戏在岑溪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逐渐成为独具韵味的民间大戏。  相似文献   

20.
曾获全国人事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的桃源县人事局1996年再接再厉,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经受了特大洪灾等考验,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在新的一年里,在跨世纪的历史起跑线上,他们将如何把握大局,稳中求进,再铸辉煌呢?桃李芳菲,柳线垂金的时节,局长黄宏志充满自信地告诉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