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柳哲 《党史文苑》2005,(6):16-20
曹聚仁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可匹敌.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者.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  相似文献   

2.
散木 《党史博览》2011,(4):14-18
曹聚仁是一位报人、记者和作家,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他曾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当然,这是幕后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直到后来,原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以及1998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三大本《周恩来年谱》,随之曹聚仁的女儿曹雷在海外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父亲原来是“密使”》的文章。当年两岸秘密来往的许多情节才浮出水面,而曹聚仁扮演的,正是居中“穿针引线”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3.
正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先生在澳门逝世,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极其关注。周总理不仅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公祭,还评价他为"爱国人士",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同时,安排其亲属赴港悼念与料理后事。曹聚仁先生的爱国精神备受国共两党政要所推崇。左翼文坛的"乌鸦"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常用陈思、阿挺、丁舟、赵天一、土老儿、沁园等笔名。1900年6月26日,他出  相似文献   

4.
南京雨花台安息着一位特殊的前贤.此人生前为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往返奔波,呕心沥血,可谓精诚之至.不料,竟在最后的时刻未能如愿.这位几十年不得闻世的两岸使节就是曹聚仁.他是新中国建立后,来往于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秘密座上宾.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真心诚意 曹聚仁竭尽全力 1956年7月,当章士钊受中共委托,从北京到香港,为国共和谈穿针引线的时候,另一个神秘人物也风尘仆仆地肩负同样使命从香港来到北京,这个神秘人物就是曹聚仁。  相似文献   

6.
李海流 《党史文苑》2012,(15):41-43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可谓如雷贯耳。然而,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他亲赴战场采访的往事却鲜为人知。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到前线采访。中国记者有《大公报》范长江、《新华日报》陆诒、《星光日报》赵家欣、中央社特派员曹聚仁夫妇等20多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近代历史人物中,鲁迅已经成为传记出版最多的一位了。四、五十年代出版过王士菁和朱正的两种,加上香港出版的曹聚仁的一种,一共三种。八十年代初期,又接连新版了七种  相似文献   

8.
周玉奇 《唯实》2003,(3):90
清华和北大一样是学子心中的文化圣地。笔者刚刚在为北大登山运动员遇难痛心不已 ,接着看到了《现代快报》发出的“清华拒收 2 0 0万元老板”的消息 ,为此 ,我的伤痛的心才稍稍平静。过去 ,我的心总是被一再地叩问 :如果北大、清华的学生由官员、老板和明星组成会怎样 ?北大还是那个北大 ?清华还是水木清华吗 ?这样的追问就像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遇到的苦恼 :“生存还是毁灭 ?”今天 ,我的心情快慰许多。因为来自全国的60多位董事长、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清华EMBA(俗称老板班 )笔试。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站在考场外 ,严…  相似文献   

9.
北大、清华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怎么会是美国哈佛大学设在中国的两所“预科分校”呢?对于这一结论,国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接受的。让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是北大、清华的学生毕业后,自以为是“中国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如果考到国内其他大学如人大、复旦、南开、武大等著名高校(其他大学更不用说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话,总有一种“屈就感”,觉得矮人一等似的。于是,在他们的心目中,“光荣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考“托福”、GRE,进入美国哈佛深造学习。退而求其“次”的,是在本校(或北大、清华换一所学校)读研。而且,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10.
王太师 《党建文汇》2011,(12):11-11
他是一名普通的厨师,他的去世却引发了北京大学众多师生的纪念。同学们自发地为他写纪念文章,发传单,贴海报,举办募捐活动。北大一位副校长说:“这是北大学子第一次为一个普通员工募捐。”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校长时期,是北大永远值得骄傲的记忆,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而进行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了。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修地方志和卖肉这两件事,陆步轩觉得,两者是一个道理,“拿笔修志讲究秉笔直书,拿刀卖肉要足斤足两,都是童叟无欺。”刀与笔之间,陆步轩在知天命的这一年,再次选择了杀猪刀。之前,这个农村出身的北京大学1989年毕业生,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能进“公门”,能靠拿笔吃饭,却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了拿刀卖猪肉的屠夫。郁郁不得志多年后,一篇《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报道让他名声大噪,被冠以“北大屠夫”的名号。随之2004年,他被西安市长安区政府录用,成为区档案  相似文献   

13.
《湘潮》1986,(11)
最近,隆回县委党史办在县公安局档案室发现了一册珍贵的图书——《中国抗战史画册》,曹聚仁、舒宗侨主编,联合画报社印行,一九四七年五月出版。该书有照片数百张,文字三十万左右,用文字贯串图片,以图片纪录实象,生动有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在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一位学者被一本社科类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所深深吸引,认为见解独到,语言流畅,思想深刻,便很在意地看了作者的名字——李培林,发现“这人与我读初中的同学同名同姓”。他记住了这个名字,但并没有把这个人同自己的同学联系起来,因为“文化大革命”时读完初中的学生学习水平与现在的小学生水平差不多,怎么能写出那样有深度的大块文章呢?之后,他经常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上看到这个名字,并且慢慢知道,这个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中国外交受到很大破坏。“文革”后,如何打破外交僵局?程瑞声,一位普通的外交工作者,时任驻印度参赞,经过深刻思索,在外交务虚会上“放了一炮”,并呈给胡耀邦一封“万言书”。他的“呐喊”,犹如重磅炸弹,促使中国政治高层新的思考,并逐步调整外交政策,从此中国外交呈现多元化局面——  相似文献   

17.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红色大夫、革命老战士的传奇生涯,他曾四次被投入帝国主义、军阀与国民党的监狱,然而每次都化险为夷,继续战斗和奉献余生。 他是江湖郎中吗? 在50年代的——个时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传播着一件事,即“鸡血疗法”,从活鸡中抽出鸡血注射到病人身上,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媒体也作了介绍,一时传得沸沸扬扬,这是江湖郎中在卖“祖传秘方”呢?还是冒牌医生在行骗诈财?其实都不是,这个鸡血  相似文献   

18.
1932年2月,一位年方18的客家后生来到座落在长汀四都的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学习看护。入学考题是:“为什么要学看护?”这个看似简单的考题把不少人给难倒了,他的答卷是这么写的:“为救护前方归来的英勇战士;为培养无产阶级的医学人才。”他得了第一名。 1983年11月,年过花甲的他率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医学代表团,出席在香港召开的“亚澳地  相似文献   

19.
陈甲取 《党课》2011,(24):127-128
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时代》周刊对他的描述是: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是“偶像级的,像米奇或者小熊维尼之于迪土尼”。俞敏洪其貌不扬,言语风趣幽默.为人谦和、睿智、平易近人,被“新东方”的同事戏称为“老俞”。  相似文献   

20.
相逢1922年10月初的一天,在李大剖的家中,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小个子客人正和主人一边吃茶,一边愉快地交谈,这位客人就是来自上海经北京要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陈独秀。在谈到莫斯科的党员时,李大制提到了霍秋白:“你到北大那一年,他是北大旁听生,说起来算是你的学生。当年他就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被捕的学生中也有他。”李大利说话时拿出一叠《晨报》,在“莫斯科通信”专栏里,清一色地刊登着溜秋白从莫斯科寄来的文章。“他是什么时候去莫斯科的?是C.P吗?”陈独秀急急地问,“你到上海那年,他就去莫斯科了,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