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党政论坛》2009,(6):62-64
1949国民党迁台 1949年12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由四川成都市迁往台湾台北市。“行政院长”阎锡山、“副院长”朱家骅等官员开完会后即匆忙赶赴机场,飞往台北。在此之前,许多主要的机构、相关文件、人员眷属均已纷纷迁抵台湾。随着“行政院”的迁台办公,也正式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全面溃退台湾。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丧失台湾政权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政权的更替,都有其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尤其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民党,在台湾执政长达半个世纪,此次政权旁落更令世人瞩目。 1949年12月,国民党的党政机构由大陆迁往台湾,从此,国民党开始了对台湾长达51年的统治。 国民党在败退台湾后,从50年代初开始对国民党进行改造,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其立足与发展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改革。这样,一个在大陆遭到惨败的国民党政权,在美国的经济与军事援助下,在台湾逐渐发展起来,执掌政权长达半个世纪。然而,这次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败北,结束其执政党地位…  相似文献   

3.
近些日子,有关台湾泛蓝、泛绿阵营的报道经常出现,实际上这两大阵营是对目前台湾政治势力的基本划分。台湾的主要政党包括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和新党。国民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党,现任党主席为连战。新党和亲民党都是从国民党分裂出去的。1993年8月,赵少  相似文献   

4.
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来,国民党一直未放弃反攻大陆的梦想,以"中央政府"自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的"光复"梦渐渐破灭。困于一隅的国民党开始悄然变化……特别是近期,为因应即将来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马英九不仅将"以台湾为主、对台湾有利"的主张纳入党章这一系列积极向本土化路线靠拢的动作将对国民党未来路线的走向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蔡永飞 《团结》2003,(2):32-34
2003年2月14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建立两党联盟,准备在胜选后联合执政,舆论称之为“连宋配”。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预测,台湾两大在野党的联合,势必深刻改变台湾政治格局,在明年的大选中,陈水扁极有可能败下台去,造成国民党的东山再起,从而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新的影响。 2000年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一举击败长期统治台湾的国民党,成了打破国民党垄断政权、享受开放党禁的民主改革成果的第一人。但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取胜之关键,实际上并不在于民进党的“台独”纲领在台湾民众中有多么强大的号召力,而是国民党本  相似文献   

6.
正凤凰网2016年1月16日发表邹振东的评论指出,台湾大选结果揭晓,国民党的大败早就毫无悬念。唯一的悬念是,国民党到底输在什么地方?国民党第一输在"马上"。"马上"这个马,当然是马英九的"马"。仍记得2008年大选,响遍台湾的"马上就好!"给了台湾人民多少想象。2012年大选,马英九余韵犹存,好多国民党"立委"候选人还为马英九能不能为自己站台争风  相似文献   

7.
由于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党国一体,造成党产和国家财产混在一起。1987年台湾党禁放开后,民进党逐渐强大。2000年台湾大选,民进党获胜,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党产问题成为民进党攻击国民党的政治工具。国民党党产问题非常复杂,属历史遗留问题。文章分析了国民党党产形成的历史根源和来源,由此产生的种种纷争,以及党产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8.
辛旗 《瞭望》2000,(14)
在3月 18日台湾地区变更领导人的活动中,国民党遭到惨败。 台湾岛内的舆论认为,国民党的惨败,是李登辉一手造成的。正因如此,自 18日变更领导人的活动一结束,台湾岛内要求李登辉下台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国民党内也出现了要求李登辉立即下台的强烈呼声。但是,李登辉并不想马上放弃他的权力,国民党高层于3月 19日宣布,李登辉将于今年9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上辞职。此消息一传出,台湾岛内的抗议活动更加升级,要求李登辉立即下台的呼声,从台北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迅速蔓延到台湾全岛及海外。在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  相似文献   

9.
钟岷源 《党政论坛》2010,(18):44-45
一场对国民党充满考验、甚至牵动台湾蓝绿政治版图的选战,眼下正在台湾拉开战幕。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时期,李登辉利用各种场合,就台湾前途定位和两岸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尤其是他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话,具有相当浓厚的分裂主义色彩,是反映他真实思想的内心独白。他的这些言论,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违背了国民党过去一直坚持的关于追求两岸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不仅引起了大陆同胞的普遍关注,而且也使台湾岛内包括国民党内部的有识之士感到震惊和困惑不解。人们不禁要问,身为台湾头号当权者的李登辉,究竟要把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置于何地?要把2100万台湾同胞引向何方? 李登辉近期散布的不少言论,有许多堪称奇谈怪论:李身为国民党主席,竟称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并把国民党政府当年到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台湾相提并论;李身为中国人(台湾人当然是中国人),竟说“中国这个词是模  相似文献   

11.
施平 《瞭望》2000,(21)
本月20日,李登辉正式下台了,12年来他的分裂主 张和分裂行径不见容于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他本   来还想在国民党主席的位子上赖上一阵子,但是很快被迫辞去党主席的职务,因为他背弃了国民党的广大党员,把一个国民党搞得四分五裂,并且虽然一再碰壁,却还梦想着把一个中国也搞得四分五裂。他给台湾和台湾的国民党人留下的政治遗产是一池浑水。为了澄清这池浑水,中国人不得不花上一些气力。 台湾问题本不应复杂。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是现实,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识,是世界公认的法理。所有同中国建…  相似文献   

12.
此次选举过后首先反映出的便是民进党的政策走向已被证实,不符合现实利益,台湾老百姓对陈水扁失去信心,愿意给国民党一次重新上台的机会。但是,国民党和马英九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台湾的政治生态,也不一定能解决台海的僵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进行"本土化"、"民主化"的政治革新,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由此兴起.在党外反对势力支持下,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围绕"正名"、"还我土地"、"自治"三大诉求,向国民党当局抗争维权,这一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走向消沉,其原因值得深思.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虽然历时短暂,却在台湾政治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工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出于巩固统治而竭力扶持工会组织。由于扶持力度的不同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别,台湾工会出现了非均衡化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台湾政治转型后,工会组织率出现了下降。造成工会组织率下降的原因颇为复杂,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工会功能弱化、维权能力下降,以及企业族群强韧;台湾产业结构和劳工结构的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独特特征,以及台湾当局实行自由的工会政策。  相似文献   

15.
11月27日,台湾举行了四年一届的地方县(市)长选举投票,选举结果在23个县(市)长席位(包括福建沿海的金门、连江两县)中,国民党获得15席,民进党获得6席,无党派人士获得2席,基本维持了原有格局——国民党占三分之二,在野党派占三分之一。但由于此次选举是台湾1991年5月终止“动员戡乱”之后和国民党当局开始实行“多党政治”的情况下首  相似文献   

16.
舒亚 《党政论坛》2011,(12):6-7
毛泽东飞机场坡下推卡车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国民党军政要员,美国、苏联的特使等接踵而至。有一天,毛泽东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一批民主人士,他与林伯渠一起,乘一辆吉普车前往,另一辆吉普车和卡车同行。到机场后,才知道此次来延安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两岸政策较国民党执政时期已有很大变化。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归结起来是以《国统纲领》规定的统一中国为宗旨,而台湾新领导人的两岸政策却是以“台独”为中心,用翻新的政治手腕,制造新的复杂局面,必须引起祖国大陆高度警觉和应对。就现实而言,采取  相似文献   

18.
台湾蓝绿2008"大选"组合已经出炉。国民党"唯马是瞻",矢志要夺回"沦陷"8年的"执政权",民进党则出动双强组合,台湾史上最  相似文献   

19.
秦华 《瞭望》1999,(17)
台湾地区三项选举之后,台湾政局出现若干新的重大变化。国民党与民进党内部围绕下届“总统”候选人提名之争愈演愈烈;民进党内最有可能参选下届“总统”的陈水扁,为重塑形象,不得不提出“新中间路线”;第五次“修宪”,因各党内部共识小、分歧大而步履维艰;台湾经济呈现出的危机苗头对政坛的影响正日益扩大。三党“总统”选取战国民党内各派势力围绕下届“总统”、“副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斗争日益尖锐。李登辉近来多次表示,明年任满后除继续担任国民党主席外,不再寻求延任或连任“总统”。国民党推举连战为下届“总统”候选人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台湾陈水扁当局近来不顾一切推动"入联公投",狂言"人联公投"若通过,将有"四大影响",包括民进党"总统大选"一定赢;国民党将不得不跟着正名为"台湾国民党";而美国也将会"重新检讨一中政策",思考是否"双重承认";甚至"大陆也不会再坚持一中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