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国文 《学习导报》2012,(18):19-20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百年来,一代名相引自刘安《淮南子》的这句话,被亿万人当做座右铭信守坚持。在经济社会转型越来越走向深入的当代,党政干部同样必须从先贤的人生修炼中汲取营养,在为事的过程中,信守“默默无闻做事”的宁静,在为事的追求上,瞄准“不要做得默默无闻”的高远。  相似文献   

2.
谢清泉 《党课》2011,(18):69-69
“静”是一个人品性修养、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过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是“静”?“静”是一种理智,是自我克制、自我提高的“法宝”。“守静”就是保持无贪、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平淡、淡泊。  相似文献   

3.
淡泊是一种品格。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时时受生活浪潮的冲击,难免会遇上事业受挫、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等事情。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完美与缺憾,组成了一曲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交响乐。这就要求我们把淡泊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注意培养自己宽宏大度、真诚坦荡、耐压抗蚀、刚毅坚强的品格,以海样的胸怀,山样的博大,纳百川,容万物。只有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人生交响乐中弹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淡泊是一种宁静。古人云:非宁静无以明志,非淡泊无以致远。淡泊是思想的…  相似文献   

4.
也谈淡泊     
也谈淡泊细雨淡泊,是一种书面文言,意为恬淡寡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淡泊一词大多表示不追求名利。在这五颜六色的人世间,我们面对的一切似乎都张着诱惑的大口,诸如官职、名利、地...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不是怀有淡泊宁静之心,是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当今我们有多少人做到了淡泊宁静?我们有的更多是浮躁和浮华,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其本质是虚荣。  相似文献   

6.
肖德安 《党课》2011,(2):64-6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在世,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同样需要平心静气,缺乏平心静气,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难以有戍。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不是怀有淡泊宁静之心,是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当今我们有多少人做到了淡泊宁静?我们有的更多是浮躁和浮华,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其本质是虚荣.浮躁和浮华让我们在物欲、金钱、美色面前难以保持清醒头脑,难以保持清静之气,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失态、失德、失足,甚至会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相似文献   

9.
三同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让人备受启迪,它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平心静气对于修身治学的重要意义。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还会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10.
读中学时,便背熟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时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只是在多年后的今天,才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在普遍贫穷和吃大锅饭的年代,淡泊宁静可以说是人之常态。然而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日,面对商品的海洋和疯狂追求物质享受的喧嚣扰攘,面对“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的诱惑以及无孔不入的糖弹袭击,人们守住淡泊宁静,耐得住寂寞,谈何容易,又多么可贵可敬!淡泊不是平庸,宁静孕育辉煌。一时的大红大紫、突如其来的尘世喧嚣,只是留不住的景观,不变的淡…  相似文献   

11.
独处能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独处与浮燥相反,是青年干部一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心不燥,能静处,情绪稳定,思维条理。但青年干部也有不良现象,表现为飘浮、轻率、晃晃悠悠,忽张忽驰。思想上,情绪不稳,大起大落;学术上,浅尝辄止,自满自足;工作上,私欲熏心,迷恋权势;生活上不够检点,甚至奢侈。古训“玩物丧志”。摈弃声色犬马,远离秦楼楚馆,灯红酒绿;远离低级趣味,远离“魔法”赌场。这应该是青年干部的理智选择。独处要有信仰。定准人生坐标,心中永远有希望,生活不缺乏生机,彻悟人生,不迷不悔;独处要有度量。与人无争、与事无争,与世无争。人到无争品自高;独处要有仁德。与功名如浮云。不被名利锁所拘,顺其自然,心中富有四海。  相似文献   

12.
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君子总是通过排除杂念、节俭朴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不到清心寡欲,则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做不到思想宁静,则无从实现远大的目标。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贫困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人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难困苦面前,我们党的广大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终于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如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大量增长,党员干部又面对新的严峻考验,这就是生活富裕了,还…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倡“俭以养德”,即是说保持行为清廉,生活俭朴,戒除奢侈,洁身自爱,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是一条古老的修养之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给儿子的告诫中做过高度的概括:“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挥霍无度,  相似文献   

14.
耐住寂寞养"静气"。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没有城市里的繁华和热闹,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场所,生活条件艰苦,容易产生失落感。这时,大学生首先要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摆正心态,正视工作环境,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在农村开拓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绩,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彻底根除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浮躁之气,甘于吃苦,以苦为乐,踏踏实实地干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3)
正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时常告诫子孙后人,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远志,经世济民。54岁时,诸葛亮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儿子修身、养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有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6.
学会宁静     
艾迪 《党课》2010,(13):103-104
心灵的宁静是时间的珍宝,是自我控制的杰出体现。要想心境安宁,就需要灵魂纯洁,这就意味着历尽世事后的淡泊以及对事物认识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权者在用权的价值取向上有“为公”和“为私”之分。为公,它是责任的同义词,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为私则“权欲”越重,私欲越膨胀,危害越大,故掌权者必须摒弃“私权”,其内心世界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深化。首先要明志。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掌权者应将权力看成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职位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人民既能给予权力,也可收回权力,所以掌权者要时刻保持一种手中权是人民之权的心境,即时刻心有“公权”,摒除“私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对权力有任何非份之想,也可避…  相似文献   

18.
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一语即由此简化而来,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  相似文献   

19.
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语出《管子·小称》。意思是做了错事而能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自己就会受教训;做了好事而能把功劳归到民众身上,民众就会高高兴兴。这是古人所注重的为官之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却恰好相反,凡是好事都是自己做的,凡是错事都推到别人身上。“五毒书记”张二江直到临死还在喊冤叫屈:“真是冤黑了天。”“我就是太体贴别人,才不懂保护自己。”“我没有受贿一分钱,是他们要送给我,我要是交了公,冷落了别人的心啊。”冠冕堂皇,可恶至极。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  相似文献   

20.
许廷镜 《共产党人》2010,(22):50-51
一、甘于"寂寞""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副职的助手地位决定了其更应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胸怀宽广,"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看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尽责任不谋官位、干事业不谋私利、重实绩不图虚名。不能遇到名利就上,遇到功劳就抢,更不应认为自己本事比正职大,与正职比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