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东 《共产党人》2005,(13):40-41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七下西洋的事迹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凝聚并体现着人类开放进取、顽强探索、和平友好和交流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值此纪念郑和首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组约了3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杨文衡 《新湘评论》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3.
杨文衡 《学习导报》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4.
万明 《求是》2005,(13):15-17
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都是令人瞩目的伟大事件。600年前,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古代海洋事业鼎盛的象征。它毋庸置疑地证明: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这一伟大创举,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回顾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5.
正福建先民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来看,汉代中国不仅开通了连系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很快先民们不断实践和勇于探索之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航线逐步形成。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渐渐取代了广州港的地位,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事实上,郑和七下西洋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言之,郑和下西  相似文献   

6.
<正>明初为了加强海防,政府大力发展造船业,扩充水师力量。强大的航海力量,造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旷世壮举。郑和船队出访西洋,发展与加强了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从而达到了明朝"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贡献臣服"的宗主国地位。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维艄挂席,际天而行",先后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出发时,"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郑和船队返航时,"时值南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震撼     
《党建》2011,(5):1-1
伫立在马六甲海峡四月的热风中,一任赤道的烈日灼烤我的脸颊。 一样的海风,一样的热浪,600年前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足这里。中国明朝庞大的船队以空前绝后的气势,让世界震撼。  相似文献   

8.
王根明 《共产党人》2005,(13):42-43
2005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9.
若水 《共产党人》2005,(13):43-44
十五世纪初,明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西出太平洋,横跨印度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沟通了中西交通的航道,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郑和作为明王朝的使臣,在七次下西洋的征途中,进一步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谱就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篇章。但是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积贫积弱造成了造船业的长期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还仍然扮演着弱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黄团元 《学习月刊》2012,(15):16-16
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以船舶鸣笛等形式,纪念第八个“中国航海日”。这一纪念日,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国务院决定的。早在1904年,近代政治活动家、学者梁启超就曾撰文纪念郑和。他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瓦斯科一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竞无第二之郑和?”  相似文献   

12.
澳门虽然是弹丸之地(市区6-5平方公里,总面积1994年为23-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40多万,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却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明成祖朱棣曾有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的光辉一页,但是到了明朝中叶,由于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明王朝就宣告“海禁”。到了嘉靖年间,又作出“片板不得入海”的规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从15世纪到19世纪前期,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等一系列巨大变革,地处东方的中华帝国的明清两朝统治者却对这种剧烈变化一概不知…  相似文献   

13.
太仓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具有“沿江沿沪”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全面推进和谐太仓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九位,率先完成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各项指标任务。一、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经济量增质升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扩张规模与优化结构同步推进,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同时并重,整合优势与做强特色同样着力。一是实施港口开发与临港经济联动战略。港口是太仓最大的资源禀赋和…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06,(12)
太仓是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枕长江、南依上海、西接苏州,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又是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近年来,太仓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全面构建和谐太仓,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2004年、2005年  相似文献   

15.
长乐县位于闽江口南岸,境内有天然良港,海上交通方便,在经济和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远在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途经福建沿海,曾屡次在长乐停泊,有时驻舶时间长达十个月。但这里也常受倭寇骚扰。抗日战争时期,长乐曾两度被  相似文献   

16.
2008年8月8日,由张艺谋导演的如精美画卷般徐徐展开的奥运会开幕式,一开始就吸引住所有人的目光。炫目的倒计时、敦煌飞天、立体五环、丝绸之路、活字印刷术、磁勺指南针、郑和下西洋……其所谓,画书千千卷,卷卷美人心。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所拥有的精华到底都有些什么。这些精华,不要说外国人,几乎连我们现在的许多中国人,都在淡忘、轻视、不以为然。这一台开幕式,用它令人窒息的奇幻瑰丽之美,将这些我们本不该觉得厌倦的旧时精华,又重新带到了世界的面前。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17.
龚政文 《学习导报》2014,(11):34-37
富强如果你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富强"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头的那个词。中国曾经是堪称富强的东方大国,汉唐雄风,两宋繁华,郑和七下西洋让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康乾盛世留下了封建帝国落日前最后的一抹辉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民生凋敝,国力羸弱,在与外国列强的战争中一败再败,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人员安全及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这是中国海军自郑和下西洋后575年来首次远征,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9.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劳动人民曾世世代代在这里捕捞、创业,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明朝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经遍历了南海诸岛,对所经岛屿不仅竖旗立碑,而且一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宣德岛和永乐岛就是明代命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被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侵占,战后由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回。但是,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20.
《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了子罕辞宝的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事寥寥数语,倏忽即逝;掩卷之余,颇费深思。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为世人惊叹,为后代景仰,推究起来,不仅是四大发明,不仅是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