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左金成 《政法论丛》2012,(3):101-105
体育新闻侵权涵义的界定应以新闻侵权的定义为基础,对新闻本质的剖析有助于确定新闻侵权的涵义。依照属加种差的逻辑定义方法,结合体育新闻的特性,可将体育新闻侵权定义为新闻单位、出版单位、作者和体育新闻提供者,以体育新闻传播为目的,在采访、写作、编辑和报道的过程中,违法采访或不当报道侵害体育组织或体育个人的人格权益以及与体育相关的专有技术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权系指行为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发表了不实报道,或者报道虽然真实,但这些却是法律禁止公开传播的事实,因此对当事人造成了侵害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侵权成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人权保护和政治改革,都将聚焦于新闻传媒的制度变革,新闻传媒的制度变革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而新闻侵权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石和核心在于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权之间的保护问题。目前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已基本确立,但是它与一般侵权法的差异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因此,我国现行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前辈学者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经验总结基础上,采用演绎、归纳、比较、例证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闻学与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比较,对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四点完善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我国新闻侵权方面的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制定能有所裨益,同时又能在保护公民人格权的基础上提升新闻自由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5.
新闻机构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及其豁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机构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过错而使报道不实或评论不客观以致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新闻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在构成条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上相比较均有其特殊性。新闻机构由于承担传播新闻的宪法使命,即使发生新闻侵权,也享有责任豁免的一些特权。  相似文献   

6.
吴振举 《法制与社会》2013,(13):150-152
近年来,相对宽松的环境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新闻立法相对滞后的环境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新闻媒体在行使新闻自由权、舆论监督权、相关资讯报道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与规范的约束,新闻侵权事件不断发生,业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7.
媒体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有适当的免责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莉  韩向东 《行政与法》2003,(12):76-77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诉讼也日益增多,而在新闻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往往倾向于保护当事人的人格权。但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的法律主体与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是不同的,况且我国尚无新闻法,这就造成了在新闻侵权诉讼实际操作中,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人格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衡。为了公平起见,新闻侵权诉讼中媒体应有适当的免责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前的新闻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法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 出:应由被报道方承担新闻侵权构成要件中客观要件的举证责任,报道方承担其中主观要件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传播者生产经营的新闻信息商品,成为满足受众信息生活需要的消费品,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了建立消费法律关系。新闻信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消费品,它有特殊的法定质量标准(法定最低特质标准、法定禁止性标准、法定形式标准)。基于新闻信息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建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消费法律关系,构筑新闻信息商品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是克服新闻传播单纯受公权力控制之弊疾、建立新闻信息传播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汪淑涓 《行政与法》2002,(8):96-96,F003
在我国当前的新闻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法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应由被报道方承担新闻侵权构成要件中客观要件的举证责任,报道方承担其中主观要件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侵权责任法》没有将新闻侵权的有关问题规定其中。现实中的新闻侵权案件很是普遍,法律不予规定并不是否定其重要性,而是可以根据解释论的视角从侵权法中得到救济。新闻侵权责任的主体主要为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但是还包括新闻信息提供者和转载者,客体主要是公民的人格权益,归责原则的适用应当区分普通人和公众人物,一般情况下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公众人物适用过错原则。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  相似文献   

13.
杜鹏 《法学杂志》2016,(2):61-69
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新兴媒体的蓬勃涌现,致使新闻侵权现象愈来愈多,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也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媒体报道中新闻侵权问题的规制首先需要界定新闻侵权的责任类型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抗辩事由.新闻侵权主要包括:名誉侵权、肖像侵权和隐私侵权,不同的侵权类型需要承担不同的侵权责任,也具有不同的抗辩事由,需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陈倩 《中国司法》2012,(8):107-109
新闻侵权的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面对日益壮大的新闻媒体愈加“力不从心”,媒体自主性获得“新生”;而在市场经济中,无形的市场力量使媒体重心倾向以“星、性、腥”等“猎奇”内容来获得“注意力经济”。加之新闻时效性、客观性与新闻工作者主观意识的“不自主带入”性,新闻侵权案件日趋增多,媒体败诉率更是高达60%。2003年1月28日,《辽西晚报》在锦州“麻将案”中以“侵害杨某名誉权”为由败诉;2009年12月31日,李庄诉《中国青年报》及其记者名誉侵权一案也以媒体败诉告终。怎样规避新闻侵权?又怎样解除侵权对新闻媒体的困扰?鉴于不同类型新闻有其特殊的报道对象、特殊用语等,本文将从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出发对新闻侵权的潜在性表现作出具体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5.
韩向东  彭莉 《行政与法》2003,(10):107-108
近年来,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或发表批评性报道和评论时引起的侵权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我国目前尚无新闻法,只好采用民法来判定,这就造成了在新闻侵权诉讼实际操作中,使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为了公平起见,新闻侵权诉讼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新闻媒体相关的侵权诉讼也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司法实践中新闻侵权诉讼的成因及新闻媒体享有的合法抗辩制度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本文从现有的法律、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中总结出了六点针对新闻侵权的抗辩理由;最后,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预防新闻侵权发生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闻侵权纠纷现状、对策及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法学杂志》2006,27(3):56-58
新闻侵权纠纷已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侵权行为和纠纷。因此,应当采取避免新闻侵权的方法,同时积极地应对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8.
周甲禄 《中国律师》2005,(11):34-35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逐年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新闻侵权的第四次浪潮。新闻报道失实导致侵害他人名誉权由过去行政解决变为现在的司法解决,这是法治的进步。然而,考察新闻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我们发现,涉及具体的侵权诉讼时,法官往往忽略宪法对言论新闻自由的保护精神,而只从民法对名誉权保护角度出发作出裁决,结果导致在媒介的言论自由和公民或法人名誉权保护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观念与实际判决中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在诉讼举证责任上存在不公平的分配。一、法律观念与实…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报道社会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深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不鲜.近年来,司法机关在在审理新闻侵权案件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新闻侵权抗辩的诉讼理由,本文称之为新闻侵权抗辩关键词 ,这些抗辩词是平衡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这些抗辩关键词 ,是新闻媒体和司法机关面临的一项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闻侵权案件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对如何定位和运用这些抗辩词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顾然 《法制与社会》2010,(25):248-249,251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范围的扩大,新闻媒体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侵权纠纷逐渐增多,新闻侵权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此,本文从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责任的承担主体、责任承担形式以及抗辩事由等方面探讨了新闻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