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妙语连珠     
步广 《求贤》2006,(11):25-25
张局长是新调来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之春节将至,所以,张局长发话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检讨书!——希望全局上下都能过一个廉洁健康年,从我做起,谁也不准收礼,谁也不准送礼,谁给我送礼,甭怪我不客气,礼我不收,但检讨书我要收的!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的有关工作发出通知。其中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执行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一律不准用公款搞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不准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相似文献   

3.
干部十不准     
焦裕禄 《新湘评论》2014,(13):59-59
一、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食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二、不准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三、不准赌博;四、不准挥霍浪费粮食,用粮食做酒做糖;五、不准用集体粮款或向社员摊派粮款演戏、演电影,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钱;六、业余剧团只能在本乡、本队演出,不准借春节演出为名,大买服装、道具,铺张浪费;七、各机关、学校、企业单位的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勤俭过年,一律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拿国家物资到生产队换取农、副产品,  相似文献   

4.
中办国办要求过一个清正廉洁的元旦春节 严禁公款吃喝送礼铺张浪费据新华社消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1994年元旦春节期间严禁用公款吃喝送礼铺张浪费的通知。通知指出,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为了过一个喜庆欢乐、清正廉洁的元旦和春节,以实际行动推动反腐败斗...  相似文献   

5.
廖正彩 《廉政瞭望》2003,(9):16-16,19-20
2002年12月27日下午,刚到任三个多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县委书记汪浞波在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大会上字正腔圆地强调:“元旦、春节快到了,作为领导干部要廉政,不能收礼、不能收‘红包’,更不要送礼。我们要以身作则……”台下响起阵阵掌声。但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汪浞波慷慨陈词之时,纪检机关的工作人员正在台下等候  相似文献   

6.
淡化送礼     
我这里说的是私人交往中的送礼,至于求官跑官的送礼、公事私办的送礼,在此不论.送礼,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内容,是谁也免不了的,故有"礼尚往来"之古语(当然这个"礼"不单纯是物).  相似文献   

7.
立身靠什么     
春节前,一位青年同志悄悄问一位老同志:“过节一定要给单位领导送礼吗?”老同志一怔:“嗯?我工作几十年,从没给哪位领导送过礼!”青年同志纳闷:“您真不知道?咱单位有些人每年春节都给领导送礼。”老同志摇摇头。青年同志半开玩笑地说:“怪不得您的仕途不够顺呢!”他告诉老同志:自己心里很矛盾,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青年,本不该沾那些庸俗的事,可又怕领导在乎,日后真给“小鞋”穿。还说,我就是想在30岁前把基础打好,也叫立身吧。  相似文献   

8.
在发聋振聩之声不绝于耳的警示教育活动中,刚刚过去的鸡年春节让很多人感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轻松--令人头疼的送礼风终于明显地收敛了.不过,也有一些担忧的议论出现:警示教育活动过后,变味儿的送礼风会不会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9.
谈谈送礼     
春节前后,我的一家邻居迎来送往频繁。拜访的人拎着大包小裹,有的叩错了门,将礼物送到我家。这家邻居的主妇,将用完的啤酒箱、饮料包装盒、果筐堆积在公共走廊处,影响交通又引人注目。 对这种现象有人羡慕,也有人有微词。你说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梅河口 林时 林时同志: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这个“礼”字既有表示礼节,又有送礼的意思。而两者又有联系,一般地谁对谁表示敬意与感激之情,既可在礼仪上的有所恭敬,又可以奉上礼物,这都是属于“礼”。你所说的情况,是属于后者,但你没有具体说明邻居的职业、地位、为人,便很难说这些送礼的礼品是什么性质。  相似文献   

10.
星移斗转,不知不觉又要过年了!虽然“破旧立新迎新年”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强烈,但年关送礼依然是一股挡不住的潮水。年关送礼忙尽管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火爆的年关送礼“大行动”已经拉开序幕,人们从年关送礼的忙碌中已经感受到“年”的脚步的逼迫。年关送礼涉及千家万户。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对年关就情有独钟。为了表达亲朋好友之间的诚挚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深厚情谊,人们便借助年关岁底互送年礼,给亲情友情更增添了脉脉温情,这是中国人注重伦理之情的一种文化情结。即便是平常有点龃龉的邻里乡亲,平时有些纠葛,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相似文献   

11.
春节前后,一些城市外来的小车突然多起来.是"送礼季"了.下级送上级,小官送大官,企业送政府,这事听多了见多了,大家似乎也习惯了.  相似文献   

12.
数字看节俭     
春节前,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能明显感受到各地群众在备年货、送礼、年夜饭、聚餐、燃放烟花爆竹等方面的改变,而很多酒店在节前也取消最低消费标准,推出"小份"菜、"半份"菜,节俭style正在成为新时尚。  相似文献   

13.
朱江 《当代贵州》2013,(6):27-27
2013年,节俭过春节成为一种新时尚。春节期间我们通过网络、问卷随机对300各贵阳市民如何过春节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春节中铺张浪费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过去,借春节之名衍生而来的一些变味风气在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春节搏感情拼人情要靠吃喝送礼,"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朋友不能要",种种酒场饭局流传的段子一度成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写照。其实,在这一风气下,参与者也受累。不少人每天拖着被酒精浸泡的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1994,(1)
省委省政府两办要求过一个廉洁俭朴祥和文明的春节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最近发出关于做好1994年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党政机关、党政干部送礼(包括土特产品);...  相似文献   

15.
春节刚过,送礼再次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有媒体日前统计得出,中国每年礼品消费可能高达8000亿元之巨。这个绝对可称世界第一的数字,足以让每个有正常思维的中国人羞愧不安。 当下的送礼文化有两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发展倾向。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变得越来越普遍、泛滥,且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利益交换性质。过去往往发生在亲戚、邻里等熟人之间的礼尚往来,逐渐扩展到所有可能“有用”的社会关系之间。(剩余347字)  相似文献   

16.
商务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礼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客观地说,萧县送礼风成灾,政治生态恶劣,不一定始自毋保良担任县委书记之后,但作为县委书记,他一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毋保良既是送礼风的推动者,也是送礼风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8.
每当春节,人们总爱拜年串门.聊聊天,问问好,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拜年的味道变了,变成了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公费拜年”。他们借“拜年”之机,互用公款请吃、送礼,我“拜”过去,  相似文献   

19.
中秋、国庆刚过,元旦、春节接踵而至,又见各地出台文件,督促干部廉洁自律。这些文件大都是以“不准”打头的规定,提醒各级干部筑好反腐大堤。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1,(4):55-56
文辉在1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中国作为最讲究礼仪的国度,大约是举世公认的,由来已久的礼仪之邦之说便是明证。眼下正值牟关,国人的“礼性”行动正在规模空前地展开。晚辈要给长辈送礼,孩子(家长)要给教师送礼,企业要给关联单位关键人物送礼,方方面面要给官员送礼,同在官场,下级更是挖空心思忙着给上级送礼。政府及相关部门呢,大约也没有闲着,正在本地、异地大肆举行各类答谢宴会、联谊活动,大量派发礼品礼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