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1世纪汉语的昌盛与东亚文明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当代亚太》2002,(7):57-63
近年来"汉语热"在东亚和世界普遍升温,汉语将在本世纪成为仅次于英语甚至与英语并驾齐驱的国际语言的态势日趋明朗.汉语昌盛将促进统一的东亚新文化的形成,为东亚贸易集团的产生提供精神联结和纽带;将催生在东亚各国共通的"基本汉语"的问世,使东亚人相互间能够通过书面语/互联网开展交流合作.汉语牵连着东亚五千年文明,连带着东亚整体性文化,连接着东亚人共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汉语的昌盛是东亚文明复兴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博士所著《东亚社会变革》一书已于2 0 0 3年 8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东亚社会变革》一书由上、中、下篇三部分组成 ,共 3 0万字。上篇“本土化”重点探讨了战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照搬西方模式 ,而是注重从实际出发 ,探索具有东亚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认为“发展型国家”、家族主义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以个人和家庭为主要负担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适应发展需要有所变化的儒家文化是有利于东亚经济发展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主要因素。中篇“地区化”主要论述了 …  相似文献   

3.
李文教授主编的《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于2006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全书从东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围绕东亚区域意识与文化价值,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社会网络构成的变化,种族、宗教关系的演进与调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市民社会的兴起,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等重大问题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富有创见的思考,客观地反映、科学地解释了东亚社会变革本身提供的全新现象。《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出版@艾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李文研究员的学术新著《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一书已于 2 0 0 5年 1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张蕴岭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合作中心设立的研究课题“东亚合作的思想文化基础”的最终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从思想文化角度探讨东亚合作进程及其前景的专门著述 ,《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一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解体和重构的过程 ,揭示了东亚文化圈和东亚经济圈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二战后思想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并对 2 1世纪东亚文化复兴的意义、内容以及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基础是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筑。尽管东亚地区经济关系日趋高度紧密,但其政治、社会、文化关系却未能与经济发展得到同步发展,"共同体文化共识"严重滞后于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已经明显成为阻碍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因素。"文化共识"的形成是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人文交流将是重要的途径和条件。东亚共同体文化共识的构筑只有相互尊重、加强交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所谓"优秀文化基因的重组"进程,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并最终实现所谓"东亚共同体文化",推动东亚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发展进程在东亚地区似乎更令人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而得以重新复兴的中华文化以及"韩流"文化的兴起等,都明确预示着东亚文化共同体将对整个东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张蕴岭研究员主编的《东亚区域主义:趋势与回应》(英文版)一书即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01年启动的东亚合作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此前出版的《东亚合作:进展与未来》、《东亚合作:寻求协调一致的方式》的姐妹篇。  相似文献   

7.
“东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2月 5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和韩国园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来自中、韩、日三国的 3 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黄有福主持了研讨会。会上 ,有 7位学者发表了论文。其中包括韩国园大学全东震教授的“共同体的精神”、郑文祥研究教授的“近代韩国人的东亚协作论”、朴真秀教授的“东亚文化交流的展望及语言交流———汉字使用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央民族大学祈庆富教授的…  相似文献   

8.
构建东亚认同:意义、问题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当代亚太》2007,(6):3-10
构建东亚认同有助于增进东亚的凝聚力、推动区域合作、提高东亚的国际地位.历史上东亚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现今东亚区域内已有的经济联系,在心理和物质两个方面为东亚认同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东亚认同逐渐浮出水面,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文化交流合作能够推进东亚区域内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增加地区共同文化和区域意识的内涵,唤醒东亚尘封在历史中的集体记忆并培养新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东亚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或整体性,又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播又具有双向互动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对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而各具特色的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也不可轻视。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观念,继承发展东亚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吸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增强东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将为21世纪东亚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01年6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中国哲学界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1世纪初,东亚社会与东亚文化面临着特殊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如何将东亚哲学与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性整体加以研究和把握,并发掘其传统文化资源,以回应东亚所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等哲学界…  相似文献   

11.
Non-fiction books by and about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s have arguabl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framing of public discussion of Indigenous issues in Australia since the 1950s. In this article, I track quantitative trends in the publishing of the approximately 769 such books for the Australian retail trade between 1960 and 2000, as part of what I describe as an emerging “cultural mission” among Australian book publishers through the period. The article then discusses two major trends within the data. The first is an overal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itles published annually through the period, while the second is a declining interest by mass-market trade publishers in publishing books in the area from the 1980s onwards versus an increased publication rate by smaller independent presses and two large trade publishers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area, one of which is also independently own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latter trend in the context of ongoing debates about white Australian colonialism.  相似文献   

12.
东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现有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而且向人们昭示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并非只有一个模式。然而 ,自 1 997年 7月以来在东亚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 ,使许多人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对“东亚模式”的评价。有些舆论盖棺论定 ,认为东亚金融危机说明了“东亚模式”的脆弱性 ,“东亚模式”已经死亡 ,“东亚经济奇迹”已经终结。怎样正确评价“东亚模式”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拟对上述看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并试从制度和文化层而对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作出分析。笔者认为 ,东亚必须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韦伯一个世纪前提出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在东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关切性,它体现在韦伯中国命题的相关内容中.自从韦伯命题诞生以来,出现了大量研究东亚现代化的学者对韦伯命题的解释和回应,但这些观点却并不足以完全否证韦伯命题.韦伯命题中包含的合理内核依然是我们理解东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东亚"一词源自日语,其中有着沉痛的战争记忆。如今"东亚"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近十余年来,在台湾学界的努力下,"东亚儒学"已足以构成一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已到了对此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及将来发展等问题进行总结反省的阶段。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来审视儒学的未来发展,既有必要坚持文化多元论的立场,也有必要树立具体普遍性的观念,以此作为尊重"他者"、展开文明对话的基础,同时又能与"文化自信"的确立产生良性互动,因为"自信"绝不是意味着无视"他者"的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15.
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权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最近几年,东亚一体化的问题被提到了东亚各国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东亚各国别无选择,只能加强本区域的经济合作,以促进本区域的繁荣和发展.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不能不面对领导权或叫主导权的问题,这个领导权或叫主导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别人任命的,而是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浪潮中被各国推举出来的,她不仅要有推动本区域各国合作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愿意为本区域合作发展做出一定的牺牲.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多元化,决定了该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领导权问题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不同流派,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其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对同一个以"10 3"为核心的东亚区域合作,建构主义学者看到的是其乐融融的规则建构景象,而现实主义学者看到的则是暗中较劲的权力之争.虽然有如此的不同,但二者对国家利益的强调,还是为我们调和二者的看法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促使东亚经济走上了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多重制约因素。加快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应增强东亚意识,完善发展模式,提倡大国合作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的迅速上升是现阶段东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区域内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动对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区域内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压力的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亚共同体:构想与进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亚共同体”作为一种东亚地区整合的构想,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马哈蒂尔倡议”。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 3合作机制启动,东亚地区合作蓬勃兴起。《东亚展望小组报告》和《东亚研究小组最终报告》系统规划了“东亚共同体”建设的蓝图,日本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马来西亚则是“东亚共同体”构想和进程的持续推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