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石原千秋立足于文本分析范式,在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上成果颇丰,而在理论建构上,石原千秋建构起较为系统的文本理论和叙事理论,赋予文本和读者绝对正确的神话属性。石原千秋的文本分析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其理论建构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论文围绕石原千秋在叙事符号、叙述者及叙述形态等问题上的论述,审视其叙事理论中的文本与读者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阐明石原千秋叙事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理论对公共外交具有启发意义,日本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动员社会资源和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以获取社会资本。在具体操作上,日本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在对象上区分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构筑国家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日本此举对增强国际信任、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推进国际尤其是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实现其国家利益都起到了潜在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作为后起的发达国家,其处理与东南亚社会关系的经验对目前中国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日本政治中的官僚——以国家发展模式转换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在日本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国家主导下所推动和进行的.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日本各省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反馈到政治上客观要求官僚机构在政策制定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实现,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开始从"国家主导"向"民间/市场主导"转换,然而日本的政治进程并未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迫于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压力和日本各界日益高涨的"官退民进"的呼声,冷战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的行政改革,使得日本官僚机构在日本社会的活动领域和干预程度日益减少,相应地其在日本政治过程中的地位从"匿名的政策决定者"变为"单纯的政策执行者".  相似文献   

4.
"无缘死"现象经日本NHK电视台传播以后迅速成为日本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其相关研究在近五年来也层出不穷。日本学界将"无缘死"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共同体解体,即包括家庭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家庭的解体、雇佣制度变革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等,日本正迈向个体化时代。从这些研究结论不难看出,日本社会学界并未摆脱共同体主义意识形态预设,依然将共同体看作是稳固、静态、有凝聚力的集团,认为"无缘死"是日本家庭、村落、企业等共同体凝聚功能失效的后果。然而,这一意识形态预设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矛盾,也与日本社会的经验不相符。  相似文献   

5.
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过重等导致长时间疲劳状态,继而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的"过劳"以致危及生命的"过劳死"现象由来已久。日本是西方国家中"过劳死"现象高发的国家,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劳死"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性别分工模式、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生存困境、日本企业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等是"过劳"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防范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日本政府和民间采取了多种对策,包括:充实和完善防范"过劳死"的相关法律,细化"过劳死"工伤赔偿认定标准,普及正确的劳动观,推进工作方式改革等,这一系列对策使得日本的"过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日本的"过劳"和"过劳死"对策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民基本收入已成为西方学界和政界的一股新的政策理念思潮。本文对全民基本收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制度实践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全民基本收入从学术理念到成为政策选择,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加剧、民粹势力兴起,以及科技革命即将带来的大量失业的前景下进行的一次制度"再平衡",试图缓和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内在张力。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也面临高昂财政负担、道德风险等问题,一些国家已经通过制度试验对其进行改进。在此过程中,全民基本收入也产生了多样化的过渡性制度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自我修复和变革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政府为了建立"东洋和平"和西方势力抗衡,主张在韩中日之间开展合作。但事实上这种主张不过是把当时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合法化的说辞。针对这一点,安重根、安昌浩、申采浩等韩国独立运动家指出国家正处于丧失国权的危机之中,在对日本主张的"东洋和平"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在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独立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洋和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合并韩国以后,申采浩、朴殷植等韩国独立运动家在指出日本合并韩国的非法性的同时,还强调韩中日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韩国的独立有利于"东洋和平与世界和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麟锡在强调韩中关系在东北亚的重要性及中国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韩中日三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朝着共生关系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85~1993年间美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挑战的应对。文章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代学者创立的利益—制度分析框架,从国家、国内以及国际三个层面阐述了美国的应对之道。美国联邦政府、州以及地方政府在对待日本直接投资方面有着不同的目标函数。对联邦政府而言,保持国家安全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协调的相对获益考虑,是其对日本并购性直接投资采取严厉措施的主要原因.而对州及地方政府来说,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考虑,则是其欢迎日本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在国际层面上,日美跨国公司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并由此在乌拉圭回合催生了国际直接投资制度。日美两国政府和各自的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国际制度来协调两国利益冲突,并通过建立国际性制度来扩展其利益。  相似文献   

9.
在战后宪法体制下,日本天皇以象征身份依照国会决议处理一系列国家事务,其中以"国际亲善"为名的外交活动是其诸多国家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慰灵外交则是在日本天皇诸多外交活动中所出现的一种新范式。这种外交范式不仅与日本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更体现着日本对外战略走向及国内政治生态风向。探讨天皇的慰灵外交范式的历史源流、目的、对象国选择以及和右翼势力关系等问题,可为进一步理解象征天皇制、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及对外战略意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与同样处于转型期的中东欧国家稳定的政党体系相比,俄政党体制显然没有中东欧后共产主义国家稳定和有效。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在政体选择、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双方政党制度绩效截然不同的主要因素。长远看,俄政党制度将趋于正规化,其作用也有望增强。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东亚暨中日韩港口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一方面中日韩三国均遭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影响,另一方面,三国又都倾力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明中晚期至清初的中国,政府严禁濒海居民"下海通藩",以此建立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政治体制;江户初期的日本,幕府颁布"锁国令",因而形成"闭关锁国"的发展模式;"壬辰战争"后的朝鲜,"南北交困"的国际格局使朝鲜王朝陷入被动"锁国"的发展困境。因此,各种政治因素交互影响并促成了此一时期东亚三国的"锁国"局面,且在此背景之下形成了广州、长崎、釜山"一口通商"的贸易格局。  相似文献   

12.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13.
Toru Horiuchi 《East Asia》2014,31(1):23-4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in Japan in directly influencing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nationalize the Senkaku Islands in 2012. The public mood in Japa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nationalistic. Although this does not immediately mean the return of militarism in the country, such a mood is especially evident with respect to China.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Islands took place within this nationalistic domestic environment. In the case of the nationalization, public opinion was channeled most notably through Tokyo Governor Ishihara. His plan to purchase the Islands and strong public support for his plan eventually forc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Prime Minister Noda simply could not force Ishihara to give up his plan because going against such a popular politician who was enjoying strong public support would almost certainly have caused a strong public backlash and resulted in electoral punishment. On the other hand, Noda was also concerned that Tokyo’s successful acquisition of the Islands would lead to severe criticism of his government for not properly protecting Japan’s territorial integrity. There was also a more serious concern that Ishihara’s control of the Islands might lead to a change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us dangerously provoke China. Therefore, Noda had no choice but to intervene and nationalize the Islands. If he was also seeking to mobilize public opinion in his favor, he was not entirely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日本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生活艺术,更渗透着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和"是日本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纵观日本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境界不断缔造着"和"之韵与美,更构建着日本人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视域,梳理了1899至2013年传播到中国的日本马克思主义110年的研究文献,包括日本期刊、日本学者、日本著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其中,河上肇的贡献和影响最为突出,其著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开篇之作,河上肇的其它著作以多种方式被多人,或译为中文或作为翻译德、英译本的参考附录在译著内。河上肇在日本京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影响一代留日中国学人。中国马克思主义输入性传播,1903年至1930年日语译本的贡献是主流,1930年被德语版本取代,1957年日语译本贡献力恢复,1982年重新达到一个高潮,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分析、选择性吸收,一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d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Japan and Taiw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00s, namely the arrival of administrations with a more moderate China policy, on their respective relations with Beijing and Washington. It seeks to find out the extent to which Japan under the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DPJ) and Taiwan under the Kuomintang (KMT) may have attempted a policy shift towards accommodation of China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respective security ties with America. The article also examines how much impact upon security policy can be traced to the changes in domestic politics in the two cases. The discussion suggests that, irrespective of the altered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concern that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may adversely affect national interests has largely trumped the political will for seeking accommodation, more so in the Japanese case than in the Taiwanese case. While both Tokyo and Taipei have avoided deferring to Beijing's interests, each has sought to strike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engaging China and maintaining defense ties with the US.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华认识研究的前提是完成对概念的界定与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考察日本政界、经济界、舆论媒体、学界、民界各自发生的作用,能够发现日本社会对华认识的生成路径:政界的对华政策与经济界的经济利益谋求结合形成某个时期的日本对华认识框架;舆论媒体在此框架之下展开具倾向性的宣传,使此认识框架更加明晰;在此基础上,学界的研究与其遥相呼应,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信息化的发展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利益纠葛使民间团体和一般民众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故应实现对日本社会各阶层对华认识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称日本"海外"学者原贵美惠近几年发表了许多有关东亚领土纠纷问题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关注。作者提出东亚地区领土纠纷问题出现,都与美国战后主导《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有关,是美国设置于有关国家之间的"楔子",便于美国实施未来亚太战略。关于东亚领土纠纷问题如何解决,作者提出采用奥兰群岛模式,在多国框架内解决等。笔者认为,原贵美惠的研究成果确实比较新异,但并未脱离日本学者局限,依靠美国解决日本与周边国家间领土纠纷,是日本朝野上下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底,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之后,为推进观光立国战略的发展,改组了日本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并要求相关部门要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日本品牌",以此吸引外国游客访问日本。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对东南亚国家放松旅游签证管制、开拓穆斯林客源市场以及向世界推广日本饮食文化等措施发展观光立国。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日旅游,但是由于忽视了中国大陆客源市场的巨大潜力,日本推进观光立国战略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Qingxin Ken Wang 《East Asia》1997,16(1-2):86-109
This article examines Japan’s search for a more active international rol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fter the Cold War. It argues that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Korean peninsula after the Cold War has continued to exhibit a reactive posture due to several important constraints.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maine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haping the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agend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Moreover, the Japanese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despite the dramatic political realignment after 1993, has continued to favor a nonmilitary Japanese role in world affairs. Finally, the lingering Korean mistrust toward Japan has hampered Japan’s bid to increase its political profile. Consequently, these constraints ensure that Japan’s independent rol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will be rather limited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