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以ODA政策为外交工具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而且多年来位居对中亚五国经济援助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安倍上台以后,日本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援助总额,而且还加大了无偿援助金额,并调整了重点援助国别。其ODA项目表现为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关注民生工程为亮点,以及重视对中亚地区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参与联合国提倡的合作项目等。其政策调整的驱动因素有四点:"俯瞰地球仪外交"理念推动下对一流国家地位的追求、以实现能源进口国多样化为目标的战略部署、受到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催化影响以及意在"平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从实施效果和影响来看,日本对中亚调整后的ODA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发挥政治影响力不足、难以实现能源进口国多样化目标以及受到日本国内经济问题的制约等;而最重要的成效体现在提升日本在中亚社会基层民众中的受欢迎度,这将成为日本进入中亚的潜力。安倍政府对中亚ODA政策的调整不会在政治、经济和能源方面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但其ODA政策的成效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进入中亚、建立良好"国家形象"以及实现"民心相通"等目标提供了启示。中国应在中亚地区重视民生工程,在参与中亚地区能源开发的同时注意环保问题以及加强双方各层次人员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亚国家独立后,探索建立区内一体化组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发展与区外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力量提升地区实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国家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国对解决区内合作问题的认识发生变化,普遍认同通过谈判和妥协是寻求区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同时认识到来自区外的投资和援助治标不治本,中亚地区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区内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力推动和提议下,组建新的中亚一体化组织"中亚国家联盟"的进程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3.
浅析日本的中亚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与中亚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其中亚外交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加速发展三个阶段,近来展露出了强劲的势头.除经济原因外,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和遏制中俄是日本积极发展中亚外交的原因所在.日本发展中亚外交有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但也有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1991年中亚五家独立伊始,欧盟就开始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为了规范其援助活动,欧盟逐步建立起了连贯完整的援助政策制度框架。为更有效应对内外部形势对其援助政策提出的挑战,欧盟往往适时对制度框架中的援助理念、援助重点、工作方式、决策程序等有关援助活动的重要问题进行修正或调整。2007年起欧盟通过新的工具来实施中亚援助政策,反映了欧盟援助政策制度框架的灵活性与连贯性,这又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欧盟中亚援助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近邻,两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今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亚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大国应该为稳定地区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这种合作必将为维护世界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多重三边关系影响下的中亚地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总结和分析中亚的态势,提出在中亚存在的多重三边关系.首先,作为中亚区域的核心三角关系: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亚国家、俄罗斯、中国三边关系; 其次,跨欧亚区域的三边关系,包括俄罗斯、欧洲、中亚国家,其中包含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 第三,全球层面的三边关系,例如: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关系,俄罗斯、欧洲、美国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中亚地区内部的多元化以及外部的多样化共同深刻地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中亚外部环境的基本形式,三边关系应以尊重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为目标,并考虑在不可避免的合作与竞争的外部行为过程中采用共同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8.
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中亚国家形势喜忧参半。中亚各国纷纷进入独立后新一代领导人执政期,各项改革在进行过程中。中亚各国执政当局的控制能力较强,以反腐败和反垄断为抓手,赢得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足以稳住局势,使之不发生大的动荡,但各领域改革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国内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封控限制解除而进入恢复增长期,供应链安全和通胀加重是最大难题。外部的阿富汗威胁依然很大,并有向中亚渗透的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大国在中亚的博弈趋于活跃。随着俄罗斯陷入乌克兰危机,其对中亚的影响力有所减弱,美西方和周边国家趁机填补力量空缺,使得“C5+1”(中亚+)合作模式备受欢迎,中亚国家虽获得更多关注,却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难度增加。中国始终与中亚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总结前期建交30年经验的基础上,约定共建下一个“黄金30年”。  相似文献   

9.
中亚一体化进程经过20年的实践,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中亚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被竞争与防范所代替,呈现出停滞的局面。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以及微观层面的民众区域认同,有助于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具体而言: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区域整合力不高,不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政治思想;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中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中亚学者缺乏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民众缺乏"中亚认同"。这些文化因素共同导致了中亚一体化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欧盟在2007年发表的中亚战略中,将安全与稳定确立为其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并通过提供地区安全援助项目和建立高级别安全对话机制等方式来加强欧盟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然而,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欧盟在中亚战略框架下的安全介入始终维持在有限而且间接的状态,既未能帮助中亚国家有效应对各类威胁,也没有显著提升欧盟在该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The resumption of trade across the Sino–Central Asian border in 1983 accompanied a gradual thaw i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1)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alongside the Soviet Union) created a climate encouraging cross-border exchange. (2) Starting in 1983, improv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permitted cross-border exchange in Central Asia; over the subsequent decade, trade volume served as a marker of bilateral relations. (3) Beginning in 1990, efforts by the Chinese leadership to accelerate reform in North-West China, coupled with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l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trade. Hence, the resumption of Sino–Central Asian trade was not grounded in meta-geographical projections – Silk Road, New Silk Road,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 but determined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s in the two countries, accompanied by normalizing bilater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2.
Min Ye 《Asian Security》2013,9(3):206-224
Abstract

A big question looming large over policy and theory in Asian security is how China will use its newfound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region and with what consequences.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cluded the negotiation of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ASEAN has promoted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Both frameworks seek to shape China’s regional behavior and manage rising China. In late 2013, China inaugurated the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which has rapidly gained momentum in the country and among China’s neighbors. American public and policy makers, however, are largely unaware or baffled by the new Silk Road. The article, based on field surveys and extensive documentary analysis, provides the first roadmap on how China views TPP, RCEP, and the new Silk Road. It offers important exploration of how China acts and reacts to regional contestation and what ar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政府为了建立"东洋和平"和西方势力抗衡,主张在韩中日之间开展合作。但事实上这种主张不过是把当时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合法化的说辞。针对这一点,安重根、安昌浩、申采浩等韩国独立运动家指出国家正处于丧失国权的危机之中,在对日本主张的"东洋和平"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在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独立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洋和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合并韩国以后,申采浩、朴殷植等韩国独立运动家在指出日本合并韩国的非法性的同时,还强调韩中日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韩国的独立有利于"东洋和平与世界和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麟锡在强调韩中关系在东北亚的重要性及中国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韩中日三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朝着共生关系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Japan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n important economic player in the Asian region through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involving trade, foreign investments, aid, technical and other form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More recently, despite its own domestic problems, Japan has extended financial and other forms of assistance and support to the Asian economies which have been hit by the economic crisis. As it is in its interests that the Asian region survives and recover, Japan will indeed continue to lend a helping hand to Asia, either through un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forms of assistance or both. Due to growing interdependence, Asia needs Japan and Japan needs Asia. This article analyzes Japan'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Asia. In particular, it hopes t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Japan’s involvement in Asia through trade and investments prior to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which began in July 1997. Moreover,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ssessment of the crisis and identifies Japan’s responses and involvement towards the economic recovery of the crisis-hit economies in the region. The article draws from earlier versions of various papers presented at conferences and seminars in Washington, D.C. (1997), Japan and Mexico (1998), and Singapore and Thailand (1999).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来我国满铁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是日本在中国搜集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机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中国国内的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资料,是我们研究东北亚近现代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年来我国的满铁文献资料,整理和出版及学术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外交的“钟摆”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以来,在对美、对华政策上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概括起来说,这些变化其实都是小泉下台以后的历任内阁对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的继续。关于小泉以后至管内阁以前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的过程,具体可以分3个阶段来考察:第1阶段是安倍、麻生的价值观外交所体现的“疏美防华”倾向;第2阶段是以“新福田主义”为特点的“亲美返亚”倾向;第3阶段是以鸠山的“友爱外交”为中心内容所表现出的“脱美入亚”倾向。其中,安倍的“疏美防华”仍然未消除冷战思维的阴影;鸠山的“脱关入亚”略带理想主义色彩;只有福田的“亲美入亚”具有现实性,预示着日本21世纪对美、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方向,也是菅内阁外交政策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17.
2013年2月上台的朴槿惠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外交政策,即"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并在国内外进行广泛宣传和研究。"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为了解决包括区域外国家美国在内的,东北亚区域内各国间的"亚洲悖论",以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软安全"问题为中心,开展多边对话机制,并致力于最终形成一个东北亚安全共同体。但该构想尚处于理论起步阶段,对合作(安全)议题、区域范围(参与对象国)、行为主体、国际机制(制度化)、推进战略等问题没有具体界定,距离政策化也还有一段距离。其间朴槿惠总统(政府)向美国和中国介绍了"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但仅得到美国的消极理解和中国原则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对该构想的实质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支持。"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应要进一步具体化、理论化,以此来得到东北亚各国一致认同且可实践的国际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东亚一体化的进展,东亚各国对于东亚一体化主导权的争夺非常激烈。近年来,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之下,东亚共同体构想开始提上日程。对于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东亚各国都各有其构想及自我定位。本文分析了中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自我定位及面,临的现实挑战,梳理了由史至今日本整合东亚的历史及其失败影响,分析了韩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自我定位及现实局限。在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下,东亚一体化的未来仍应该以东盟为核心,以"10+3"机制为推动力量,以开放性原则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进入19世纪40年代以来,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和日本国门的欧美列强将矛头指向东亚地区最后一块“未开垦地”——朝鲜。法国和美国分别在1866年和1871年对朝鲜发动武力征服,即“丙寅洋扰”和“辛未洋扰”。面对法、美舰队的入侵,大院君政府没有作出丝毫的妥协和让步,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维护了国家主权。在两次“洋扰”期间,朝鲜政府继续维持着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欲凭借这种关系将中国作为代言本国立场的窗口和对外收集情报的窗口来利用,并且将中国作为抵挡西方冲击的防波堤,以阻挡或缓冲来自西方的冲击,维持朝鲜王朝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对外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在俄罗斯当前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今后,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油气出口,推动东北亚地区内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的多边合作,最终极大地促进俄罗斯与中、日、韩三国形成长期、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