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以集体形式谋取私利的问题和案件时有发生,人们斥之为“集体腐败”。“集体腐败”在性质和后果上都要比个体腐败更为严重和恶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决不能让腐败借“集体”之名大行其道,甚至发展为有组织的犯罪。  相似文献   

2.
集体腐败是指某些单位的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利用,为小集体谋私利,对他人或以及社会造成损害的行为。集体腐败是我国腐败现象出现的新变种,它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扰乱了经济的正常秩序。遏制集体腐败行为的恶性膨胀和扩展,已刻不容缓。消除集体腐败应采取如下对策: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要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堵住经济体制中的漏洞。要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二、完善权力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和…  相似文献   

3.
集体腐败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是腐败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集体腐败的成员便会不择手段搞腐败。因此,必须强化对集体腐败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集体腐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洁 《廉政瞭望》2008,(10):20-21
集体腐败,这个以往偶尔提及的概念,在本次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初审时正式亮相。 “目前中国有一种犯罪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且明目张胆,那就是集体腐败,在修正刑法时,应将其纳入刑律。”8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如此表示。  相似文献   

5.
吴明  高朋 《党风与廉政》2000,(10):26-28
乡镇站所负责人,是连芝麻绿豆大的官儿也算不上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当中极少数人搞起腐败来能量还不小,有的甚至触目惊心。群众对这些“小人物”的腐败深恶痛绝。 “小人物”腐败花样多   侵吞公款,以权换钱。或直接利用职权私分、侵吞公款;或重复报销、涂改发票,虚列支出,空入股金,开假发票,凭空白吃;或收入不上帐,搞体外循环,在“小金库”里捞;或搞权钱交易,不择手段大肆收受贿赂;或以单位名义贷款、拆借资金供亲戚朋友和自己做生意,直接把本单位的资金挪给他人使用,把群众归还的贷款不入帐,不入库,挪作私用。  …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您好!近年来,我们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也看到,最近一段时间群体腐败现象较为突出,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我作为一名党员,十分关注这一问题,特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致信贵刊,希望对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相对于个人腐败,群体腐败的危害更大。一是涉案人员级别高,影响坏。一个大案的背后,一般都有大人物充当后台老板。二是涉案的部门多。群体腐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公检法、边防、海关、金融、财税、商检等,有一个纵横交错、编织严密的腐败网。三是涉及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对于集体腐败涵义的界定,一般是指某个或某些单位的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利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超出社会制度、法律或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为前提,为小集体谋私利,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损害的行为。集体腐败是二十世纪末我国腐败现象出现的新变种,它已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看到诸多公共事件中扮演不光彩乃至引起公愤的角色已不是贪腐官员个体,而是一些理应令我们尊重的公共组织,震惊和失望在所难免。为什么在中央高压态势下,腐败行为却在脱胎换骨,从官员的个体腐败演变发展到组织的集体腐败?这一现状凸显了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折射出当今国家反腐败战略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9.
柳晞春 《党建》2014,(3):60-61
正近年来,行业腐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和群众热议。理性分析、正确认识,是防治行业腐败的基础,也是走向有效治理的起点。行业腐败的突出表现行业腐败最初表现为行业不当福利和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业资源、自身职权和工作便利,违法违规操作进行谋私"自肥"。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不断发酵,出现行业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集团利益个人化的严重现象,形成各种深层次腐败,体现为集体犯罪、群体犯罪和大量的串案窝案等。从近些年我国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情况来看,行业腐败领域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  相似文献   

10.
中纪委二次全会以后,中华大地涌起的反腐倡廉风暴势不可挡。随着反腐斗争的纵深推进,一些腐败分子违法违纪方式也随之变化。“一对一”的个体腐败曾是他们惯用的伎俩,然而,曾几何时这种“你知我知”的“两人世界”正悄然发生变化,一种多人乃至团体违法违纪中饱私囊的腐败新形式——集体合谋,正在潜滋暗长,大有迅速裂变,取而代之之势。  相似文献   

11.
腐败行为的产生离不开腐败机会的出现,故可以通过消除腐败机会,使腐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首先,要对可能产生腐败的机会进行研究。作为从事大量房地产开发工作的成都市统建办,由于工程项目多、涉及金额大且往来频繁,不少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权力不依法行使,不受制约,就可能产生腐败。  相似文献   

12.
林喆 《廉政瞭望》2012,(15):42-43
新特点:把腐败埋在制度中,近年来,国内瘸败出现新特点:腐败出现制度化。一些官员为了给其谋利行为披上“依政策、制度办事”的外衣,事先将其利益设计存政策、制度中,这样谋利的过程就成了“依政策、制度办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极少数领导干部的家庭成了腐败的温床。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大案要案表明,许多领导干部的腐败,往往牵涉到自己的妻子、子女、兄弟姐妹,他们成为腐败这根藤上的枝枝蔓蔓,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浙江省纪检监察部门在查处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腐败是当今社会肌体上的一大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生活,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中国仍存在一种似乎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的腐败,这种腐败就是集体腐败。  相似文献   

15.
殷欣 《支部生活》2005,(8):40-41
双柏县爱尼山乡供销社发生的腐败,是一起集体腐败案。  相似文献   

16.
纪传栋 《党课》2006,(6):41-43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集体决定”变异成集体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集体决定”的概念被偷换、形式被利用,导致集体腐败之风屡禁不止。这种“形式合法”的腐败其实是腐败毒瘤的变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7.
所谓单位腐败,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危害国家和社今利益的腐败行为,包括单位犯罪行为和单位一般违法违纪行为。在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中,单位腐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集体制假售假、集体走私贩私、集体偷税骗税、集体公费旅游、公款行贿受  相似文献   

18.
企业集体腐败是指企业单位以集体的名义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及纪律的腐败行为。其主要表现为:集体制假售假、集体走私贩私、集体偷税骗税、集体公款贿赂、公款大吃大喝、集体私分公款、集体投机诈骗、集体非法集资等。企业集体违法违纪,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反腐倡廉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分析国外腐败防治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吸取其腐败防治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有益于完善我国腐败防治体系,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福利腐败”的本质是特权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会期间,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垄断行业内的“福利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和追问。所谓“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例如地铁职工免费乘车、电信职工免费打电话、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等等。我认为,福利腐败的本质就是“特权腐败”。看看这些有福利腐败的单位,大多都有一定的垄断性行政特权,这些垄断性的行政特权为他们搞福利腐败创造了条件。官员搞腐败是一种个人特权腐败,这些单位的福利腐败是一种集体特权腐败,打击这种腐败可以借鉴打击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