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三千万父老、兄弟、姐妹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惨遭欺凌、侮辱、奸淫、杀戳。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者向我华北发动新的进攻,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进而并吞全中国。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东北军在蒋介石臭名昭著的“竭力退让,避免冲突”,绝对不准抵抗的命令下,放弃东北,退入关内。张学良含辱忍痛做了不抵抗将军,受到全国人民的愤怒谴责,声誉大降。热河失陷后,蒋介石又把罪责完全嫁祸于张学良,逼张下野出同。后来,在蒋介石“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2.
因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张学良被骂为“不抵抗将军”,但多年以来一直流传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在1946年8月15日发表广播演说时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  相似文献   

3.
一、率先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英法的绥靖政策,我国内的军阀混战,蒋介石又把东北军主力大部调入关内的情势下,东北边防空虚,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加速实现其野心勃勃的大陆政策,于1931年,乘机发功了“九·一八”事变。做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将军,这时却接到了蒋介石的不要事态扩大不准抵抗的命令。日寇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鲸吞东北三省。东北人民流亡失所,东北军也成了亡省亡家的武装流亡集团。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至今,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这次事变,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奇耻大辱和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对此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张学良将军在这次事变中由于奉命执行了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命令,丢掉东北大好河山,长期被国人斥为“不抵抗将军”。  相似文献   

6.
正1935年冬,中央红军刚到陕北,人困马乏,兵员不足,陷于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包围之中。蒋介石不顾日本侵略者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危险局势,严令张学良与杨虎城对刚到陕北的中央红军进行"围剿",企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29日,陕北富县。刚刚被贾拓夫解救出牢房的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代政委汪锋,顾不上休整疲惫的身体,匆匆赶到套通原东村  相似文献   

7.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到西安严令“进剿”红军的蒋介石,发动兵谏。经中国共产党努力,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诚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被蒋下令软禁,长达半个世纪。而杨虎城在被关押12年后,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8.
陈启慧 《世纪桥》2011,(12):48-51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国东北,在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下,东北的大好河山迅速沦于敌手。在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反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相似文献   

9.
东北“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不抵抗主义,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不仅不作丝毫抵御和反抗,反而变本加厉地对我中央苏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围剿”和封锁,热衷于打  相似文献   

10.
梁宗仁 《奋斗》2008,(9):62-63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袭沈阳中国驻军北大营,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然而,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却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南京命令东北军司令张学良撤退关内。那么,关东抗日谁先打响了第一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