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人民政坛》2011,(4):4-4
据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庄重宣告:“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他指出,这个法律体系“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3.
邹捷 《楚天主人》2011,(4):40-41
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郑重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  相似文献   

4.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制度简称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制度。 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保证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09,(1):36-37
韩大元在《法学》2008年第10期载文《全国人大常委会新法能否优于全国人大旧法》,探讨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的关系等宪法问题。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宪政基础、宪法地位、宪法职权、立法程序都不同,两者不是同一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并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职权在效力层次、范围上都高于、大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因此,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新法与全国人大旧法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适用解决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冲突的“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宣告:"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吴邦国委员长庄重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于,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8.
媒体搜索     
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据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现就近期内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主要是在京委员)和机关干部学习宪法和法律的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一)学习内容:1.宪法。学习宪法关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基本规定。重点学习1988年和1993年两个宪法修正案。2.国家机构方面的法律。主要学习全国人大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地方组织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包括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济合同法、预算法、银行法、劳  相似文献   

10.
二、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的程序和形式 (一)审议法律草案实行“两审制”问:立法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最重要职责。根据1982年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除基本法律外的其他法律,并可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作部分修改。现行宪法实施以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请您谈谈常委会审议法律程序方面有些什么规定?  相似文献   

11.
万其刚 《人大研究》2003,(10):28-29
建国以来 ,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就法律解释问题作了规定。 194 9年 9月颁布实施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规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 195 4年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 ,1975年宪法沿袭了这一规定 ,1978年宪法和 1982年宪法则进一步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另外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分别于 195 5年 6月和 1981年 6月就法律解释问题作出专门决议。近年来 ,法学界和法律界对我国的立法解释、法律解释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讨论。其中 ,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和批评。针对我国…  相似文献   

12.
<正>备案审查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是宪法监督的基础和重要抓手,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制度。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本地法律,都应当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并对违反宪法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和撤销。  相似文献   

13.
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与法律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辉 《人大研究》2012,(1):32-34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都通过若干“决定”、“决议”,这些“决定”与“决议”在性质上是属于法律、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还是其他性质的决定,无论是宪法还是其他法律(如:立法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监督法等)都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实践中主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等在工作中掌握。  相似文献   

14.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规定等,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工作实际,以规范“办会、办文、办事”工作为重点,切实加强机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一、现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概况与一些西方国家的违宪审查机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由它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具有最大的权威性,也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法规备案审查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监督方式。我国的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包含着违宪性审查和违法性审查两个层次的内容,其最高层次的法律渊源是宪法。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宪法虽然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这项职权,但有关法规备案审查的具体程序,多年来一直缺乏法律规定。到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立法法,对法规备案  相似文献   

17.
<正>自1982年现行宪法颁行后,"基本法律"就成为我国宪法和宪法学上的一个特定概念。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  相似文献   

18.
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项制度并不为人所熟知,而是以一种“鸭子凫水”的隐性方式运作和发挥作用。直到201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请审议2017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才使这一制度的运作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维护宪法法律尊严、保障宪法法律实施、保证国家法制统一”的一项显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谭波 《人大建设》2005,(11):46-48
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宪法规定的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这从广义上构成了它的法律解释权.  相似文献   

20.
马海燕 《中国人大》2009,(17):33-33
“二○一○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肯定可以按时实现,大家等着二○一一年全国人大会议时听报告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这样信心满满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