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秀和 《理论前沿》2002,(22):37-37
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农民家庭消费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要素,直接影响着农村各种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因此,引导农民消费是一个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开发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 ,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应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明确西部开发中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大力推进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思维创新 ;加快发展西部农村教育事业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消费方式日益科学,但农民消费能力不高、消费倾向偏低、消费满足率低。构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还受农民收入、农村市场、社会保障、消费政策、消费观念和商品等因素制约,为此,必须加快形成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拉动机制、环境促进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商品供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币口消费倾向与扩大农村内需直接相关。课题组以南京市农民消费情况调查为依据,分析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消费的主要支出、消费潜力、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等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21世纪的大战略、大政策.而在西部大开发中,最难和最重要的是使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走向富裕文明.在对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具体的比较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西部地区的落后,最突出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和农业的落后,西部地区的贫困,最突出的也是农民的贫困,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农村.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根本也在于广大农村人口承载过度和垦伐不当.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发展差距远比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差距大得多.因此,西部大开发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青年办婚事花销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了结婚青年自身和家庭的实际收入,形成了农村“红色消费”的畸形状况,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婚事畸形消费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遏制措施,对转变农村不良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千家万户至今仍未完全适应市场,农村市场仍处于机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状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过程。因此,加快西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高西部农民的收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面对各式各样的土地经营方式,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受到较大的冲击,而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一系列政策的核心,为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土地经营制度的发展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营制度:一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推动产业化经营;二是在条件适当的地方积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和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长期不变的体制背景下,通过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现代农业与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选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选择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股份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制度环境是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形成的外生变量,只有明确制度环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民的行动逻辑,从而更为理性地探寻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制度根源。非均衡的制度环境不仅是城乡巨变的根源,更是农民离土离乡的动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形成了巨大的鸿沟,社会化小农不得不遵从先在结构的安排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但单向的城镇化使得农民难以实现举家迁移,农村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留守群体,大量农民家庭被迫离散。治理留守家庭离散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制度供给来改变"旧秩序"的不公平与落后,制度变迁方式由"帕累托改进"转向"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以"四化"同步战略为主线,推进举家迁移市民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政策制定更多地考虑家庭维度;增强公共政策的性别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终止留守家庭的非常态生存方式,让农民享受到体面、有尊严的劳动和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闫朦 《理论前沿》2007,(18):39-4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阵地在农村,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西部.只有充分了解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需求,才能使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真正得民心、合民意,进而激发西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广大农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自主精神的产物。责任制最大限度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 ,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责任制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是一项顺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生事物,但要以此作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破冰之举,现行配套政策还有许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抓好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赋予农民完整的产权;激活"五权",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政策,让农民拥有更多金融工具;加快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家庭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使农村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能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关键问题在于找到适合农村状况和农民特点的好途径,近几年来,无棣县农村实施的以建立村民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人口是当前农村的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影响着内需的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引导农村留守人口树立科学消费观,切实提高其整体收入;优化农村留守人口;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激活农民消费欲望;建立农村流通网络,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村留守人口树立健康、积极的消费观,真正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有效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体现和重要实现途径。但在当前,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依然不是很高,农村的消费状况也不乐观。客观分析农民的收入、消费现状,探索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途径与良策,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分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土地的流转,使土地流转政策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这一土地政策主要是依靠农民群众自发力量来实现和推动的,因而这一早期的土地流转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这一缺陷越发明显。诸如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所有权主体模糊化使得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困难;土地流转变更频繁导致农村人地关系不稳定;农户土地规模小,流转受困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农村土地转让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农户土地纠纷严重等诸。这些土地问题集中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上就会大大阻碍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民打工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亲情缺失问题和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关系着农村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制约因素主要市: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以及政策执行不平衡;农民工收入低,职业不固定;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城市打工学校条件差等,这些制约因素必须及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环境政策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环保机构的长期缺失和农民自身环境意识的薄弱 ,使得一些环境政策法规在农村得不到很好的实行 ,造成了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农村环境发展需要的新环境政策体系势在必行 :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 ,使其在农村能得到很好的适用 ;建立部分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在分析我州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州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