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机泄密     
一凡 《党员文摘》2007,(4):28-28
早上,父亲说家里的微波炉坏了,要买一台新的,我因为怕上班迟到,就给了父亲一张银行卡,并告诉了密码,让父亲今天上午与母亲一块儿去买,然后匆匆忙忙走了。  相似文献   

2.
王建成 《新长征》2007,(1):63-63
每次回家吃饭,年逾80的老父亲总是在旁不住地念叨:"孩子,多吃点,饭要吃饱!"听到这熟悉的话语,我似乎一下回到了孩提时代,心中顿时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感情,眼泪会止不住地流下来。那靠买"高价米"过日子的年代,每次饭桌上吃饭,父亲都是说这样话的。  相似文献   

3.
正陈毅是军事家,是诗人,又是一位幽默大师。那些诙谐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饱含着智慧和才识。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敌人来了30万,是头大肥猪"1931年7月1日,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对敌人的猖狂进攻,陈毅在反"围剿"动员大会上风趣地说:"这次敌人来了30  相似文献   

4.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5.
庐江县泥河镇"打工妹"郑晓红在外出打工中学到了过硬的缝纫裁剪技艺。1988年回到家乡,从一台缝纫机起步,逐渐办起了缝纫培训班,成立了服装技术学校。2006  相似文献   

6.
爷爷的鱼竿     
爷爷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越活越快乐了,有时竟顽皮得像个孩子。这些都是父亲通过他的"神州行"告诉我的。前些日子,父亲忽然打来电话,说爷爷要我在城里给他买具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春节前,我和儿子到市场筹办年货,正溜达着,我的目光被果摊旁的冻梨吸引了。"咱们买一筐回去吃吧。"我跟儿子提议。"家里有那么多新鲜水果都吃不完呢,还买啥冻水果?再说,也没营养。"儿子说。也是,家里的冰箱里不仅有苹果、橘子这些常见水果,还有榴莲、火龙果、哈密瓜这些经长途运输而来的水果。在寒冬腊月里,居然还能吃上大西瓜、水蜜桃,这在20世纪70年代——那个只能啃冻梨的年代,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小时候,每到年跟前儿,父亲就会四处托人弄一张水果票,买一筐冻  相似文献   

8.
<正>母亲楼房地下室有一台老式缝纫机,缝纫机台面上的漆都被磨得所剩无几,铁支架也是绣迹斑斑,但母亲一直都舍不得扔掉它,总是仔细地擦拭,然后用好看的桌布把它罩起来,像是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一样,小心呵护。在儿时的记忆里,这台缝纫机就已经是母亲的宝贝,陪着母亲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外婆常讲,母亲一贯心灵手巧,喜欢做缝纫针线活,生下我们兄妹四人后,由于家庭拮据,买不起新衣,母亲就省吃俭用在七十年代中期买回了这台缝纫机,开始变着花样为我们兄妹缝制衣服。因为母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7,(6)
<正>有客人到了父亲略显零乱的家,总会惊奇地说:"这么多的工具呢!"是的,这是父亲的"车间"。在狭小的餐厅一角,一张棕黄色三屉桌被改装成工作台。一盏明亮的台灯下,是父亲自己制作的带着电流表、电压表、警示灯的仪表台,可任意调节电压的逆变电源,两组多孔电源插座。工作台一端钢板包角,装上小型台钳。除了钳子、锉刀、电钻等常用工具外,工作台上方还有一排父亲自己打造的壁柜,放满了各种旧电工杂志、木工工具、五  相似文献   

10.
<正>从我记事起,就看见母亲有一台缝纫机,上海产,蝴蝶牌的,母亲总是把它擦拭得锃明瓦亮。每次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她坐在缝纫机边做衣服;经常半夜一觉醒来,她还点着灯在缝纫机上穿针走线。我的记忆里,她总是不停地咯噔咯噔地踩着缝纫机低头劳作,有时抬头看看我,开心地一笑,用手摸摸我的脸。她的手细长、柔软,一直都是很热乎。母亲的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缝纫机帮她把会过日子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供应的布票有限,几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1,(7)
正讲起从前,父亲总会习惯性地带上一句:"我还真是幸运啊。"比如他说:"我出生在1932年的九月初二,刚好是阳历的10月1日,哈哈,是不是很巧?我还真是幸运啊。"父亲生在贫苦农家,解放战争时期,家乡开展了土改运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6岁的父亲瞒着家人报名参了军。父亲说,在行军转战中,他第一次见到了从前只听人说过的电灯、火车。  相似文献   

12.
<正>一台老式缝纫机、一本几乎翻烂的党支部成员通讯录、两盒药和一摞厚厚的党员学习笔记……简朴狭小的卧室一角,就是丹东市振安区振山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范增富的办公场所。翻开学习笔记,每一页都是他一笔一画写的,个别地方的字迹还有些歪歪扭扭。"这些都是老范在病床上写的,他虚弱得连笔都握不住……"支部党员朱建松说。他转过身,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泪。一开始,朱建松没少找老范"毛病"。刚从单位退休,朱建松心理落差大,参加党支部活动不积极,范增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父亲金茂岳于1906年5月5日出生,病故于1987年7月17日。他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我仍然特别怀念他。父亲在世时曾说:"以前大家叫我老金,现在怎么称金老了?"弟弟胜利说:"那是尊称,现在我都是老金啦。"哥哥说:"我在延安时候同学们就叫我老金。"爸爸说:"无论是老金、金老,还是金局长、金厅长、金院长、金主任、金队长……我一直是金大夫。"当时,我还调侃地说:"我也是金大夫。"父亲慈  相似文献   

14.
1935年,我在陕北瓦窑堡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首长根据我有制鞋手艺,便将我分配到中央红军总供给部制鞋厂当军工。制鞋厂厂长马瑞和,率领一百多人,为红军赶制布鞋。制鞋厂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德国产的破旧四四缝纫机,由我们会操作的两个人使用。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打日本侵略者,却经常出动飞机到这里来轰炸。我们两个人使用一台缝纫机,不分昼夜地扎鞋帮、  相似文献   

15.
父亲     
王淑燕 《正气》2000,(2):46-46
正要去买返程的车票 ,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 ,说省公安厅招收法医 ,弟弟将要应考 ,他要连夜起程 ,来省城“督战”。我说我可以顺便去看一下 ,然而父亲终究不放心 ,似乎只有他才能“压住阵”。等父亲赶到 ,已是第二天凌晨 ,见到弟弟方知考试已结束了好几天 ,当即父亲又与我匆匆忙忙登上了回家的列车。连日的奔波使父亲有些疲惫 ,他靠在椅背上沉沉地睡着了。随着车厢的晃动 ,父亲的头也轻轻地左右摆动。我就坐在父亲的对面。30年来 ,我第一次坐下来这样仔细、认真地端详我的父亲 ,他的胡子、头发已白过了半 ,额头刀刻斧凿般地横亘着几道深深的…  相似文献   

16.
近日,农七师一二三团十六连张大妈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上海缝纫机厂家的“修理人员”,该男子对张大妈说:“厂家为回报广大用户,专门派人来搞修理保养。”并再三强调,此项活动属免费服务,不收一分钱。 该男子在看过张大妈家里的缝纫机后说:这正是他们厂生产的缝纫机。称张大妈家的缝纫机没有大毛病,只须做一下全面检查,并保养一下即可。缝纫机在该男子的“修理”下,不一会工夫就被打开并把零件拆卸得七零八散。并  相似文献   

17.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18.
<正>1984年10月27日,胡耀邦同志视察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时,在日照接见了我的父亲、致富能手魏振东,并兴致勃勃地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推翻三座大山是英雄,实现四化宏图是能手。"胡耀邦同志为什么称我父亲是英雄呢?这得说说父亲抗战的故事。父亲1924年出生在莱芜县辛庄镇芦城村一个农民家庭,15岁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入党,18岁毕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滨海军分区日照涛雒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书。"和书店比邻而居的感觉,就像贾宝玉掉到温柔乡里一样幸福。记忆中,第一次到万州新华书店,是跟着父亲,他拉着我挤到柜台前给我买了一本图文书《骄傲的大白鹅》,那一年,我15岁。我自己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书,是在1966年。记得是一个秋阳高照的上午,书店门前早已有人在排队等着买"红宝书",那时候,不叫"买",叫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馈赠     
一天,一个英国富家子弟在玩耍时突然掉进了水塘,大声呼喊:"救命!救命!"一个农家小弟看到后,奋不顾身跳下去,将这个富家孩子救了上来。富家孩子的父亲很感动,要感谢这个农家小弟。农家小弟憨厚地说:"不行,我父亲告诉我帮助别人是应该的,所以,我不能接受酬劳或礼物。"富家子弟的父亲说:"你救了我孩子的命,我一定要赠送你一些东西才行。这样吧,你带我去你家,去说服你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