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中国的转型以 1 978年为起点 ,中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与俄罗斯的情况不同 ,在从中央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前 ,并没有出现中央计划之下的长期经济停滞。从 1 952年 ,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 ,一直到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的 1 978年 ,中国的GDP以年均 6 1 %的速度增长。当中国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转型时 ,西方的专家们推荐了新自由主义政策 ,相同的政策后来在俄罗斯和其他欧洲以及中亚前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被极力推行。然而 ,中国的领导层没有理睬西方的建议 ,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出了自己的从中央计划到市场经济转型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22)
正林张引发的产业政策之争,是否能将中国学界的努力引向真的问题,而不是仅陷入口水战,这倒是各位看官继续瞩目的焦点。由林毅夫和张维迎激发的产业政策之争,在中国经济学家的圈子中依然如火如荼。“产业政策要准”,这是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深化经济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这一提法显然不会无的放矢,产业政策不准、不灵、不妙的事情,真可谓层出不穷,媒体报道的案例也热闹非凡。围观者不满足于“吃瓜”,高手们纷  相似文献   

3.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8):2-2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快速通道时,经济学家们是欢欣鼓舞的。他们那时经常使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处: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速度太慢容易摔倒,骑得快了才稳。与此同时,增长被描述为国家合法性的最重要来源。高增长逐渐成为无需质疑的道理,"保八"多年来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无论附带的代价是什么。"自行车论"许久没有听到有人提起了,也许是因为高增长的合理性没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了。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姚轩鸽 《南风窗》2012,(26):69-70
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下滑,"过头税"重现,2012年中国财税体制出现的"误差"绝非偶然。减税应重在减轻纳税人的"间接税"税负,而不是直接税税负。2012年,就政府的财运而言,官员们并没有心想事成,已经持续了近20年的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趋势,从第一季度开始了下滑,从1~11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来看,与2011年同期相比,总  相似文献   

5.
媒体     
《南风窗》2013,(18):12-12
中国经济没撞上"南墙"英《经济学人》8月17日纽约时评员一直胆战心惊地观望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走向:经济增长从早期的两位数陡降到7.5%,但投资率却畸高不下,超过GDP的48%,而国民负债总额约占GDP的200%。中国经济增长从当初风驰电掣的10%降到今天的7.5%,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结构性放缓的良性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其定  相似文献   

6.
田磊 《南风窗》2010,(15):76-77
<正>过去的30年来,中国一直都是外资企业理想的投资目的地,但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担心这一局面是否能继续,虽然他们并不想离开中国。中国的投资环境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在过去的半年多里,众多跨国公司的CEO们让这个话题充斥于各种场合。他们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佐证,比如,法治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环保成本越来越高,更多的政府采购不再向他们开放,还有5月份以来中国各地的劳工潮,工人们要求越来越多的工资,几乎全是坏消息。  相似文献   

7.
声音     
《南风窗》2007,(9):14-14
警惕人口红利过早透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近日宣称,中国经济是远虑大于近忧。眼前包括未来的几年,中国经济都会上涨,之后则可能会面临很大的下调压力。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14)
正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时代已终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高成本、转向高端制造的充分准备。从现在来看,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应对。中国绝大多数劳动力,依然未经专业培训,他们经历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就开始出门打工。庞大的群体依然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找到工作,这也是基建与制造业在中国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满足绝大多数低技能人士的就业。就业是硬道理,产业升级倘若只是喊口号解决不了就业难题。各地最低工资上升,是出于转型期培育庞大中产阶层的需要,但劳动效率如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货币投放、银行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连年高速增长,中国政府从2003年中期就开始表示中国经济"过热",要使经济减速。但是4月份的数字显示,这种"过热"状况一点都没有缓解。 去年以来,当大量的钱涌入中国,导致投资和资产繁荣时,不断有人警告中国有可能出现金融泡  相似文献   

10.
请客经济学     
一伙人聚到一块吃饭,通常中国人会由其中的一个买单;而西方人则偏好AA制,大家分摊. 这是为什么?一般的回答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中国人讲面子、好客气;西方人比较实在,崇尚独立.但要是再问,为什么中国人的文化与洋人不同?有没有什么道理?恐怕就答不上来了. 经济学家们用"流动性"的概念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01,(4)
曾经在党和国家机关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的资深经济学家杜润生日前撰文说,从中国政治、经济大局出发,为调动亿万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亟需给农民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其中,土地制度是第一位重要的。中央规定,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使用权,现在应进一步给予法律保障,把从公有制分离出来的土地使用权,以法律形式肯定它是一个经济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听说过中国经济“宏观看好,微观看淡”的说法。现在的美国也是这样,宏观看好,微观和股市看淡;政府和部分经济学家看好,投资者和企业家们相当悲观。 近期,美国政府和经济研究机构公布了一系列数据。美国今年一季度增长率高达6.1%,是1999年年底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一季度非农业部门的生产率达到19年来的最高水平,工厂订单连续5个月增加,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回升,消费需求和房  相似文献   

13.
警惕中国产业空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2月13日,樊纲再出惊人之论。这位被媒体视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经济学家,在国家统计局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警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在决策资本投向方面正沿着“离制造业”的方向越走越远,最终有可能陷入产业空心化的泥沼。 不独樊纲,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都从不同视角,对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攀附高新科技提出了委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代思想家,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将其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想汇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过去,它指导着众多政治家、经济学家开展学科研究和实践行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并没有过时,相反,结合现代元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化开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为2007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发展论坛"所准备的发言稿。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的成功建立在以下两点的基础上:一是它实施了适应本国国情和发展目标的政策和战略,二是创新。而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并解决新出现的问  相似文献   

16.
美刊《当代中国杂志》2006年2月号刊登了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I.帕利题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出口导向型增长与全球经济萎缩的危险》一文。文章认为中国目前所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转向国内需求导向型的增长模式,以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虽然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出发来探究这一问题,但其观点确有借鉴意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当前发展战略的局限性:相互对立的学说在过去的2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近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即使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成功地克服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带来的阻力,保持了自己的高增长率,达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动机。尽管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无一例外地处在缓慢增长之中,但是中国今年仍然顽强地维持了8%的高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其出口的增长、国外投资的攀升以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大多数经济学家都预测,即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在明年有所减缓,中国也足以比肩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具有影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点,我们是否要重新认识一下自己?"我觉得把中国出现的问题放在一个世界大局当中考虑,可能会有一个恰当的考虑,不夸大也不缩小。8月3日~5日我到夏威夷参加一个高级政治论坛,感觉到大家对中国充满希望。新疆"7·5"事件没有一个人谈到,相反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说中国上半年7.1%的增长,表明世界经济衰退已经见底了,中国会带动世界。会议上我看到另外一个景象就是日本的极大失落感,我没有  相似文献   

19.
南书房     
《南风窗》2013,(7):100-100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俄】叶·季·盖达尔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版经济学家叶·季·盖达尔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个帝国衰落的情况开始,呈现19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抽丝剥茧似的分析了苏联由国内食品短缺、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  相似文献   

20.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社会差距是好事十六大以后,全世界都关心中国,中国还有没有可能继续高速发展?几乎所有国内外经济学家都给了肯定答案.并认为形势大好。究竟有没有"两极分化"?改革之初。1978年世界银行的数字是,中国10亿人,64%的人是贫困的。而200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