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07,(12):23-27
木兰山上,陈锡联两次找到詹才芳要求参加红军詹才芳的身世与众多将军有所不同,他是孪生双胞胎中的哥哥。1907年9月12日,詹才芳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黑石咀村。詹才芳比弟弟詹才银早两分钟出生。1924年,詹才芳兄弟俩参加了革命,都在武汉董必武身边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1907年9月12日,詹才芳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河区黑石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姊妹共6人,父亲詹仲禄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母亲是个地道的家庭主妇,一家人靠种地主的锞田,艰难渡日。1923年,16岁的詹才芳在董必武的帮助下来到武汉中学当校工,后来又把他带到党义研究所当工友。董必武的姐姐是詹才芳姐姐的婆婆。詹才芳来到武汉后直接受到董必武的教育,于1924年正式参加了革命,并于同年底加入了青年团。后来,詹才芳根据董必武的指示,返回黄安,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农民众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詹…  相似文献   

3.
许德良的回忆在中共上海党史资料选辑《上海职业补习学校学生运动史》中,许德良(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党团成员)校长在《“孤岛”上的神州职业夜中学》一文中提到:“学生中参加革命活动的,不乏其人。有一个学生是当时上海各界救亡协会机关刊物──《团结》的政治交通。1938年春,《团结》被巡捕房破坏时,他与太平洋印刷厂一个职员同时被捕,并被逐出租界强迫送往宁波……。”我就是那个政治交通我就是那个政治交通,当时我名王均,参加新四军后改现名王军。我在1936年11月参加上海职业界救国会(简称职救)的。《团结》是当时上海各界救国…  相似文献   

4.
周少怀 《党史天地》2007,(11):68-70
中国人民解放军46军首任军长詹才芳中将是参加过许多重要战役,打过许多大仗、恶仗,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他1907年9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黑石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我们从将军光彩夺目的一生中选取几个片断。献给广大读者,以示我们对这位传奇将军的缅怀和思念。  相似文献   

5.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6.
吴兆章 《党史纵览》2010,(11):20-2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璀璨将星中,有一位出生于河南光山的传奇人物。他1933年参加革命,最高军衔是上将,不少史料都写着他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可每每有人说起此事时,他总是一本正经地纠正说:“我1955年并未被授少将军衔。只是大校.1988年才被授予上将军衔。”将军实事求是的态度令人钦佩.而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燃烧的激情岁月更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13岁参加红军。参加过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敌后游击斗争:  相似文献   

7.
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在北京与世长辞。10月21日,尚未从怀念战友悲痛中摆脱出来的邓小平满怀深情地撰写了《悼伯承》一文,在回忆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时写道:“伯承在1924年就接触了共产党人,但他没有马上参加共产党组织,而是经过两年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政治选择,一旦看准了,选定了,他就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刘伯承生前在谈到自己入党经历时也曾说:“道路既已择定,当百折不回。”那么,刘伯承是怎样通过理性的选择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呢?  相似文献   

8.
肖劲光大将谈一国两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至1985年间,为出版武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将军的革命回忆录《留守陇东》,我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肖劲光大将审核史实并作序,后又应他要求编写《八路军留守兵团革命回忆录》(上、中、下三辑)和《八路军留守兵团史》。这使我有幸18次同肖劲光大将畅谈历史与现实。一次,肖劲光将军集中谈了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与体会。他是在问过我到深圳、沙头角与香港的情况后,放开思想谈话的。听说我是在原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詹才芳中将的女儿詹扬的陪同下去沙头角等地的,他十分感兴趣,话也很多。他说:“詹才芳可是当过公安军司令员的。1956年2月我曾随贺…  相似文献   

9.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08,(10):46-50
1941年3月.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由重庆到达延安。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毛泽东后来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有建议和提供意见之功。在那段时间,他们通过若干封信.并有过多次长时间的交谈:艾青甚至还写了一首充满深切感受的诗作——《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孙国 《党史博览》2010,(7):47-50
在人民解放军将领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传奇式人物:他没有专门学过医学,甚至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却凭着执着的追求,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死扶伤,挽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成为深受广大指战员信赖和爱戴的战伤外科专家,被人称为战伤外科“一把刀”;《人民日报》曾以《伤员的救星》为标题对他进行报道,他的医术鼓舞了卫生人员,也鼓舞了战斗在火线上的指战员;他老当益壮.在晚年岁月又创造和书写了军队卫生事业的新奇迹和新篇章;由于他的特殊贡献.1961年晋升为少将……他就是红医将领詹少联。  相似文献   

11.
开国上将陈锡联,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5岁成为鄂豫皖红一军第1师第3团战士,在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驰骋鄂豫皖,由此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抗日战争中,先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原名庆同,字仲甫,因故乡有独秀山,取了笔名“独秀山民”,后略而为“独秀”,原名反倒鲜为人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他曾四次赴日本求学,1915年夏从日本归来后,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新青年》。这个杂志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教育、鼓舞了一代青年人,成了五四运动的“指挥部”。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新青年》,很难设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陈独秀会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局的书记。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有人称他是作曲界的一匹‘’黑马”,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他拿出了近百首胶炙人口的歌曲、乐曲:《梦江南》、《我不想说》、《走四方》、(弯弯的月亮》……可谓精品迭出;90年代,他是活跃在乐坛的一匹“白马”,成绩斐然:歌曲《过河》、电影《鬼子来了》的主题音乐、大型电视纪录片《新中国》主题音乐……生长在广东中山市的他,祖籍南胡乡,距澳门只有50公里。一水之隔的澳门对他来说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他对即将回归的“祖国之子”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和浓郁—1997年夏日的一天,我在广州家中接到了中央电视台音乐编辑武咪咪…  相似文献   

14.
蒋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蒋先云牺牲后,周恩来在武昌亲自主持召开他的追悼会,当时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98期刊登了题为《悼蒋先云同志》的悼词。蒋先云生于1902年,湖南新田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0,(7):58-58
据胡展奋章原在5月15日的《文汇报》上介绍:2010年5月3日,国医大师裘沛然溘然长世,享年97岁。因为撰写《人学散墨》,2006年秋天开始,我们担任裘老的写作助手。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现在,大师去世了,“有的话”,可以公开了。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  相似文献   

16.
人生,有的平淡,有的充实,有的像一首无字的歌,有的像一曲美妙的乐章……攀枝花市新钢钒公司炼铁厂2号高炉炉前高级技师陆尚辉,用他的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首激越高昂的青春之歌。他先后被(集团)公司授予了标兵、先进生产者和能工巧将等多项荣誉。1985年7月,年仅19岁、怀揣着梦想的陆尚辉来到炼铁厂,当上了一名炉前工。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陆尚辉十分珍惜。首先,他从加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入手。在陆尚辉的书房里,《高炉炉前工》、《高炉炉前工问答》和《高炉事故一百例》等书籍不知道被他翻阅了多少次。从参加工作至今,陆尚辉先后担任过铁…  相似文献   

17.
梁兴民  王焯 《党史纵横》2009,(10):50-53
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免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这对于像他这样有着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罢官之后。彭德怀曾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具体谈了他今后的打算:“准备读点马列主义的书,作些社会调查,自食其力地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也就在这一年,彭德怀举家落户到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传说《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在北征辽国时,曾在这里解甲休息过。所以这个地方从此得名“挂甲屯”。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市场化、技术商品化的今天, 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忘我地一心扑在科普事业上。1997年《吉林科技报》、2002年《梅河口日报》分别以《满目青山夕照明》和《我的农民兄弟》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2001年他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授予“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被梅河口市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3 年被吉林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授予“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被通化市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4年被通化市委命名为“创业先锋”……他, 就是梅河口市科协农业科技研究所所长——鄢景泰。  相似文献   

19.
芗蓉 《党史纵览》2003,(7):45-48
1907年,詹才芳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的一个贫苦家庭.1924年,他在大姐夫的帮助下到董必武主办的武汉中学半工半读,从事青年运动,并在当年年底加入了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詹才芳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在红军队伍中,詹才芳迅速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我军的一名优秀的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20.
彭泽湘是1922年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入党的中共早期党员。关于他赴苏俄的经历,《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1卷“彭泽湘”分传(以下简称“彭传”)记述说:“1921年7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赴俄赈灾代表团。……1921年11月,中国人民俄灾赈济会赴俄代表团.把粮食运到古比雪夫省和乌发省交办后,彭就去了莫斯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