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艺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艺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艺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艺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
郭苏星 《世纪桥》2011,(17):107-109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培育并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繁荣、富强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思想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出科学教育的路径和合理方法,有效地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教育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也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人》2009,(16):9-10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4.
独具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为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协商民主能够在实现各民族有序参与自治权利、利益平衡、增强政治认同方面,在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存、包容差异、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应注重发挥政协和基层的协商民主作用,注重发挥网络协商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宇文利 《前线》2017,(3):43-48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和表征,增强文化自信与激扬民族精神同频共振、互促共生。中国的历史表明,大凡文化繁荣昌盛、文化自信张扬之时,民族精神必然也是高昂的。在当代中国,重建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在传承和提振中华民族精神中明确目标、把握特质和促进以文化人,积蓄并转化民族精神为文化自信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各民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种差异和不同也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发展。现代文化提倡在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一体多元的发展,以此来减弱文化冲突的影响,力图通过现代文化的引领,实现各民族对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使民族和谐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课的理论性、政策性、知识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指导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性,对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稳定,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乃至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7日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质的凝聚和表现。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创造中华的伟业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祖国统一的团结互助精神、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云南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平等繁荣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根本道路。"中国梦"不仅是云南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实现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公方彬 《党建》2012,(10):26-28
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民族精神突出文化元素,国家精神则突出政治元素。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由一统、厚德、包容、勤俭、克己和坚韧等元素构成。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国重视强调国家精神。优秀的精神理念,透出人类进步的光芒,成为人类跨进现代文明、引领世界文明的标志。中国精神可概括为:爱国奉献、开拓创新、坚韧顽强、兼容并包。认定中国精神,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青觉 《实践》2010,(2):13-15
<正>一、发展:贯穿于60年的实践发展是一种扬弃,是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是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作为一种扬弃,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首先是对旧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与民族同化政策的否定,并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取而代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各民族的政治命运与政治地位,各民族实现了彻底的翻身与解放。  相似文献   

13.
阿迪雅 《实践》2010,(10):34-35
<正>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积极优先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做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歌声,都能成为一种人类的文化: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包容万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这里有体现了“和”的哲学的侗族大歌,这里有用美丽回答苦难的坚强的苗族,这里有诗意地栖居的历史风景,这里有古代中国的精神缩影。这里的30多个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构建与民族精神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包容镶嵌在一起,二者互有统摄且互动共生.意识形态的构建与民族精神的创新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规制着民族精神的思想内容和培育状况,另一方面又受到具有新质的民族精神的充实和引领.民族精神的传统为特定场域中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精神渊源,其培育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内容,其创新也为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把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创新结合起来,着力抓好二者的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作用。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实行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美与共     
正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歌声,都能成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史诗;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包容万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里有体现了"和"的哲学的侗族大歌,这里有用美丽回答苦难的坚强的苗族,这里有诗意地栖居的历史风景,这里有古代中国的精神缩影,这里的30多个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魏晔玲 《前线》2016,(3):39-41
正"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0.
韦时福 《世纪桥》2005,(3):98-99
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为其历史地位作出正确的评价:邓小平民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