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为何需要扩大内需? 一提起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家首先会想到广东。其实不只是广东,江浙模式也是出口导向的.整个东部地区都是如此。东部地区又占了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因此可以说广东模式.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就是中国发展模式。反思或超越广东模式,就是反思或超越近30年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投资一直是拉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二驾马车中处于“辕马”的地位。存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将处于“辕马”的主要地位。主要原因是: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在“三驾马车”不平衡中高速前进;二是我国、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空白领域多,投资有市场;三是我国未来出口不可能维持以往的高速增长;四是我国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辕马”有待时日:五是我国财政金融能够担当宏观调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特别是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不能轻易动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匹“辕马”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我国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从区域划分看,最有力的贡献主要是东部地区.然而,在21世纪中国要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从而继续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其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长久建立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十分脆弱的基础上;第二,中西部地区可能成为下个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源;第三,当前拉动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必须同中长期的地区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区域规划和产业加速梯度转移的作用下,中西部持续的高速增长弥补了东部经济增长乏力的缺口,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经济增长极的多元化时代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5.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提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在经历了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黄金期后.被誉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的天津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稳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怎样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要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须寻找新引擎,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表明,我国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蔡玉胜 《求实》2006,(5):35-37
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区域增长的差异。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表现为:东部地区政府竞争的重点是从个体增长取向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西部地区政府竞争的重点是公共品供给和区域市场培育,东北地区应强调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和现代市场制度的转型,中部地区则应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和政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苏炜  高彦彦 《唯实》2010,(6):56-61
政府的区域政策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的大规模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驱动的苏南产业向苏中和苏北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低劳动成本优势、FDI力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效应被强化,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却被弱化。因此,未来江苏省政策调整应注重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增强人力资本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9.
数据     
《当代党员》2014,(1):5-5
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3年1-11月,重庆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实现进出口6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2013年1-3季度,实际利用外资60.5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2013年1-3季度,以笔电(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215.18亿美元,同比增长85-3%。全市累计出口笔记本电脑3293万台,同比增长33.6%;出口价值131.11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占出口总额逾四成。  相似文献   

10.
金蛇辞旧岁,骏马踏春来。回望2013,留给我们的,是如此多的感念和留恋。在2013年这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这座肩负着“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重任的城市,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的工作思路,使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2.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外贸进出口增长10%,服务业比重达到48%,税收收入超过亿元的楼字达到82座……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市的经济能够“逆市上扬”,的确是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1.
据海关统计,6月份当月,我国出口95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4%,环比增长7.5%。据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8.1%,比经济增长快8.3个百分点;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8%。这样的数据,对于2008年外贸依存度仍达到60.2%的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经济结构视角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它不仅包括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涵盖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城乡工业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人口城镇化等内容。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区域经济增长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区域经济的增长必定带来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13):5-5
稳增长、促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目前总量大的还是东部,环渤海经济带处于东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陆海,总人口2.5亿,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外延粗放以及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和对外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应当及时加以调整。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  相似文献   

15.
地区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不发达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国家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东部地区由于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央的“沿海战略”,率先启动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加剧,直接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为此,中…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中西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尽管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总体特征看,由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差异,社会生产力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逐级扩散、梯度推进,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但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与东部地区当年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 前20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高速度数量扩张。但是,由于20年新中国的宏观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数量扩张却遇到了障碍:外需增长减缓,内需水平较低,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生产要素总是从收益低的地区流向收益高的地区,各地区要素收益的差异决定了地区的位差,因此,要素收益增加是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我国各地要素收益差异的比较分析是研究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增长动力的现实基础。以2005年为基期,对2006-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GDP增长水平和要素收益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和要素收益差距具有一致性,在区域的要素收益差距中,企业利润差异和政府财力差异较大,各地收入水平差距相对较小,这说明了企业投资不足和政府财务不足是影响地区要素收益的关键问题,欠发达地区要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生产要素向本区域流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知识创造及其商业化的主体,创业活动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创业活动的集聚和活跃程度,是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和绩效差异的关键指标。中国区域创业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创业活动的区域集聚是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绩效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过构建创新和创业环境有效地促进新的创业活动的涌现、抑制非生产性活动的泛滥和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格局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失衡经济 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到现在,中国经济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从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同时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现象: (1)中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非常的脆弱.  相似文献   

20.
趋势一: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中国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我们原本以为,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粗放扩张阶段的结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改革开放以后持续了20年GDP近10%的年均增长时期已经过去,此后将进入GDP年均增长7%的常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