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口成联意境高妙──毛泽东的应对联袁南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采。杰出的楹联艺术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众口传颂、流传千古的对联。其中,他采取口头创作的形式,或者巧出对句,或者即兴作答,创作了不少妙语迭出、对仗工稳、意境高阔、回味无穷的应对联。濯足...  相似文献   

2.
1917年8月,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利用放暑假的机会,和同学肖子升一同前往安化山区进行社会调查。因无旅费,一路上他们采取给老百姓干农活或写对联送商店获取馈赠的办法来解决生活问题。几天后,他们来到安化县城梅城。那天肖子升在旅馆书写对联,毛泽东负责到街上商店赠送。毛泽东送完对联,步入城郊,只见紫云山下一片茅屋。他很想知道山区农民苦到什么程度,于是踏着田间小道,信步走向一户农家。这农家也穷得够是典型:一间茅屋里住着3口,主人张步胜靠打草鞋、织蒲墩、织草垫为生,儿子张前光做木匠。此时只有张步胜老婆夏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所创作的对联,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有喜联、挽联、风景名胜联、赠联、情趣联等,时间上从青少年直到晚年,超过半个世纪。从他创作的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光辉的思想、宽阔的情怀、革命斗争的胆略、策略、丰富热烈的阶级友情。同时他的对联又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潜心读之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大有补益的。 综观毛泽东创作的对联,从内容上分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楹联艺术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众口传颂、流传千古的对联。其中,他采取口头创作的形式,或者巧出对句,或者即兴作答,创作了不少妙语迭出、对仗工整、意境高阔、回味无穷的应对联。 濯足;修身。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对联。当时年仅8岁的毛泽东在韶山南岸私塾就学,未经老师同意带领同学们下塘游泳。邹春培先生震怒,本想打板子,转而一想,罚同学们对对子。他看到同学们湿漉漉的,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上联:“濯足。”濯足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撰写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富教育宣传作 用。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四则对联就是最好的例证,四则对联均应用于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 受众,是灵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点化”过的几首楹联吴直雄文学上讲的"点化"是指将别人的诗、词句或联语等稍加改动,而赋予其一种新的意境。这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毛泽东就"点化"过几首楹联。一张贻玖著《毛泽东读史》载:"毛泽东还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提倡:'贵有恒,何必三更起...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除写出大量的优秀诗词和文章外,他还利用我国的传统文艺形式——对联,书写了许多寓意深刻、思想鲜明、感情真挚的挽联。  相似文献   

8.
许多革命前辈和名流对对联有着特殊的造诣和爱好,对此历来就很重视,堪称把对联引入思想教育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一次,学友会为因病致死的七个学生举行追悼会,他怀着悲愤、沉痛的心情写了一幅挽联:为何加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要同学们重视体育锻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九一八年六月,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9.
妙联讽贪官     
妙联讽贪官赵增民从古到今,人民群众对贪官污吏无不切齿痛恨。许多文人学士都以对联为武器,揭露其贪污受贿者的丑恶行径,表达怨愤厌恶之情。这些对联或嵌名,或拆字,讽刺辛辣,妙趣无穷。清朝雍正年间,工部侍郎顾祖镇出任顺天乡试主考,他与副主考戴瀚串通一气,大量...  相似文献   

10.
1958年3月4日,毛泽东抵达成都,参加即将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历史上的成都会议。3月6日下午,在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兴致极高地来到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武侯祠,参观武侯祠古建筑群。毛泽东先到碑亭弹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二门和刘备殿的对联。  相似文献   

11.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相似文献   

12.
从毛泽东对待挨骂得到的启示雷登荣近读《毛泽东的故事》一书,其中《毛泽东挨骂》的故事令笔者感慨颇多。1941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征过了头,惹得百姓不满,一位刘姓老人心生怨气,写了一副对联:"天神你讲,怎不保佑刘志丹;雷公你听,咋不轰死毛泽东。"一介村夫,口...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3,(32):64-64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一方面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15.
龚格格 《湘潮》2013,(6):52-56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摄影师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了他的无数精彩瞬间。留存于世的照片,在毛泽东逝世后,仍将他留给了我们这个时代,并且还将继续留给未来。照片背后的故事,或意义非凡,或感人有趣。  相似文献   

16.
读方悟同志的《毛泽东的对联艺术》(见本刊1995年第9期),颇受教益,略觉不足的是对几幅对联的史实介绍似有误,兹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7.
夏远生 《党史文汇》2002,(12):17-20
在诗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永远升腾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激情。尤其晚年,在毛泽东的诗情词意之中,一种挥之不去、历久愈浓的心志、情绪,郁郁成结,追天逐日,寓于故园、故地、故国,成为诗人毛泽东的晚年情结和理想世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祈盼,他热望,迫切地想要尽快让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世界,尽早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莺歌燕舞的美好生活。所以,仅从1996年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毛泽东晚年诗词作品中,我们就不只一次地读到听到,毛泽东或低吟浅唱,或高歌长啸,故园呀,故地呀,故国呀,屡屡入诗,吟咏不…  相似文献   

18.
正近世每当治乱兴衰之际,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总是被反复提起。因为这副对联既是论史的名言,也是治政的格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少政治家对此联的深刻意蕴特别珍视。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时,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朗,点头称赞,给予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读此联。不仅文人雅士,还有很多官员  相似文献   

19.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发挥着多种作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通过开军民大会、写宣传标语、出板报壁报、进村入户访谈等形式,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在各种宣传形式中,对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边界军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红色割据运动中,在宣传土地革命、反映官兵平等、庆祝胜利会师、怀念革命战友、体现战略战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毛泽东13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就对关羽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经效仿桃园三结义,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友善,称为"三个豪杰"."豪杰"一词,是毛泽东采用《三国演义》里的常用语,表示不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智慧过人,品德高尚.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