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闫院平 《共产党人》2007,(13):33-35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异常,以及人为的各种污染,环境问题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再次唤醒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普遍焦虑与关切,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需之举。 2006年初,我国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2007年4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节能减排工作;4月27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不难看出,“节能减排”,既表示了国家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态度,也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保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3.
能源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政策取向经历了从自给自足到多元互补,再到节约高效的三个阶段。中国能源政策未来走势是短期内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效力,中长期内构建较为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体系和更加合理的国内能源价格机制。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设计科学合理的中国能源战略;注重和加强能源战略规划,提高能源政策的科学性;注重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重和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抢占世界新能源技术控制权;注重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环境污染大省,节能减排一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目前,山西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持续“双降”、工业污染治理取得新进展等。但是,要彻底改变山西的环境状况,还需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等途径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7,(9):8-9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一些同志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决心不大,措施不力,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差距较大,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环境污染事故呈上升态势,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与中央确定的环保目标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6.
解读车船税     
汤德宫 《党课》2011,(7):89-91
针对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耗和过高的石油对外依赖,我国政府在2006年提出,2010年达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两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一成。“节能减排”开始渐渐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自“节能减排”提出伊始,汽车就首当其冲地被认为是改革和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国要主动承担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因为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是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当前,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国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就抓住了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由于福州市工业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总量基数偏低,随着福州市工业从轻型转向重型为主的结构转变,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要点关注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约稿通知     
《兵团工运》2011,(6):52
<正>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左右、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兵团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围绕节能减排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刊将开设《节能减排》专栏,刊发基层工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孙燕丽 《唯实》2013,(7):12-13
近年来,江苏能源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握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加快天然气发电机组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煤电结构,积极实施"上大压小",推动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扩建,供电煤耗逐年下降;强化节能减排关键措施,抓好煤炭生产企业节能提效,实施脱硫脱硝设施在线监控,脱硫系统投运率达到98.33%,脱硫效率达到94.3%。  相似文献   

12.
温县黄庄镇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建立镇、村、居民组三级管理网络,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节能工作局面。二是积极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三是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督察力度,完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3.
节能减排是我国各级政府强力推进的重大举措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福州市应根据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与改造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建立多渠道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生态交通,倡导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等措施,实现福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提高到15%以上。  相似文献   

15.
简讯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10,(12):50-50
2010年6月18日,2010宁夏国际能源与节能减排科技博览会在银川隆重开幕,260家国内外企业、2000多名参展商代表参展,区外参展企业约占95%。博览会设煤炭设备、电力设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四大展区,展会的主题是"节能、环保、绿色、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王秉军 《实践》2010,(5):27-28
发展绿色能源,是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振兴经济,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的大趋势。美国政府提出“绿色新政”,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计划,日本提出节能和新能源发展计划。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全力推动。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能源生产、消费及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国家,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内蒙古是全国绿色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绿色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宏观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江淮》2008,(7)
抓好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时强调,发展必须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推进,要认真执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指标。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推行低碳经济 促进环境友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选择。基于此,联合国把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格在“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9.
王卫权  尹菁菁 《前线》2009,(5):63-63
当前,自然资源日趋紧张和环境污染严重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椿桦 《廉政瞭望》2010,(11):43-43
排放二氧化碳将面临征税,这是从国家部委传出来的消息,算是一个可靠说法。 用税收杠杆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减排目的,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按照专家们的解释,又觉得有问题。专家说,我国碳税的纳税人可以相应确定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