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湾危机是在美苏从对抗走向缓和、但新关系的格局尚未确定的时候发生的。这场危机不仅引起了海湾及中东地区各种力量的重新排列组合,也对正在变化过程中的美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 海湾危机初期,苏联虽不完全赞同美国的立场和做法,但基本上采取了同美配合与合作的态度。苏联不仅毫不含糊地谴责了其昔日盟国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要求它从科威特无条件地撤军,还对联合国安理会的12项决议全部投了赞成票,其中包括授权用武力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的678号决议。去年9月,布什和戈  相似文献   

2.
华盛顿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3月8日至17日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以色列、叙利亚以及苏联和土耳其进行了访问,重点是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磋商海湾战后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有关问题。但据《纽约时报》报道,贝克此行对解决中东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海湾战争实际上并未给(解决)阿拉伯以色列问题带来多少新思想”。 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阿以问题突出了。在海湾危机期间,一些阿拉伯国家曾批评美国政府在对待以色列侵略和伊拉克侵略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而美国政府要员为了拉阿拉伯国家反对伊拉克也曾多次许诺:在解决了伊拉克问题之后,美国将竭尽全力解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坦克大炮的轰鸣,打破了海湾两年的沉寂,打乱了中东原有的秩序,也打断了欧美政要们在世界形成新格局面前的思虑。 伊拉克的行动不断升级。8月2日后的几天内,已经从入侵、占领、建立“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和科威特“人民军”,最后升级到把科威特“并入”伊拉克。 世界上的反应十分强烈。联合国安理会几天里已经通过三个决议,从要求伊拉克撤军、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到不承认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吞并。 世界上不少人感到震惊和意外。熟悉中东事务的  相似文献   

4.
苏北 《瞭望》2005,(37)
在伊拉克问题上,五角大楼和白宫公开发出不同的讯息,这在布什的第一任期内很少见到。尽管是一波三折,但伊拉克新宪法草案“最终版本”的敲定还是让布什总统松了一口气。一个多月来,围绕该不该从伊拉克撤军以及何时撤军问题,在美国国内布什政府和军方产生了严重分歧。美国舆论普遍认为,撤军终究不可避免,强调伊问题不完全是军事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布什总统的回答是:“任务没有完成就撤军将向怀疑美国致力于传播自由的人发出一个错误信号。”表明了驻伊美军一定要从伊拉克凯旋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越南当局5月25日宣布,它从6月开始到年底将从柬埔寨撤出5万军队,并撤出越军司令部,将剩下的越军置于金边“最高军事指挥部”的领导之下。人们注意到,这个新的“部分撤军”决定,是越南当局在它的外长阮基石前些天同苏联高级官员在莫斯科磋  相似文献   

6.
1991年1月15日,像个幽灵向世界逼近。地球上千千万万人都进入了某种“读秒”心理状态。对布什和萨达姆来说,尤其是这样。 在联合国安理会678号决议规定伊拉克自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临近的日子里,美伊双方在海湾的  相似文献   

7.
莫斯科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3月14日至I6日对莫斯科的访问,是海湾战争结束后苏美两国高层次人物的首次接触,令人瞩目。两国最近由于对海湾战争态度不一、裁军遇到挫折和苏联波罗的海地区发生流血冲突等原因,分歧增加、关系变得较前复杂。这给此次访问蒙上了阴影,使谈判不那么轻松。 海湾和中东地区战后的安全格局安排,是苏美双方这次会谈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苏联外长别斯梅尔特内赫说,戈尔巴乔夫与贝克在讨论有关建立海湾安全体系和这一地区和平发展问题时,彼此态度上“有一  相似文献   

8.
王平 《瞭望》2004,(17)
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尽快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向国人许诺让子弟兵回国与家人团聚,但对美国来说,西班牙作出的撤军之举来得真不是时候,分明是在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的时候拆“伊战联盟”的台。  相似文献   

9.
德黑兰专电 8月15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突然宣布承认两伊1975年边界协议,同意17日起从伊朗被占领土撤军并交换战俘,从而满足了伊朗提出的所有和平条件,为实现两国和平扫除了障碍。 自1988年9月两伊实现停火以来,双方和平谈判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朗要求伊拉克从它占领的  相似文献   

10.
巴黎专电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联合国第45届大会9月24日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提出政治解决海湾紧张局势的四点方案。这是自8月初伊拉克侵吞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第一次提出全面解决冲突的倡议,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四点方案的内容是:一、伊拉克释放全部外国人质,宣布从科威特撤出军队;二、在国际社会的保证下实行撤军,恢复科威特的国家主权并由科威特人民  相似文献   

11.
姚云 《瞭望》1990,(52)
(一)1990年的大事 1990年,90年代的开端,是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变化,试略举其要—— 海湾危机。伊拉克入侵并吞并科威特,美国进行军事干预,导致海湾地区出现战争危机。日前安理会已通过决议。限令伊拉克在1月15日前从科威特撤军,否则联合国成员国将可“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同时美伊正在安排两国外长互赴对方首都直接会谈,前途是战是和,待见分晓。 德国实现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专电 12月20日上午,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登上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向1700多名代表发表讲话。他首先阐述苏联对海湾危机的立场,然后谈到有人攻击苏联现行的对外政策,最后话题涉及国内改革和当前政局。突然,他宣布:“我要辞职”,还说这是他个人“对专政来临发出的抗议“,他“不能容忍国内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民  相似文献   

13.
莫斯科专电 中东重又战云密布。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海湾地区部署了一二十万兵力、几百架作战飞机和几十艘战舰,与之对峙的是伊拉克的百万大军。19日晨,美国军舰在海湾向伊拉克油轮放了第一炮……  相似文献   

14.
8年多的战争几乎使阿富汗与外界隔绝了,进入喀布尔仅剩下两条空中通道:喀布尔——莫斯科和喀布尔——新德里。6月26日,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阿富汗航空公司的客机,把我们从新德里送进了阿富汗。这是苏联按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于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记者第一次到喀布尔访问。  相似文献   

15.
1、立即撤军部分反对派要求立即撤军,因为伊拉克将成为一个新的越南。赞同:在伊拉克丧命的美国士兵数接近2001年9月11日的受害者数量。反对:美军在伊拉克没有被打败。伊拉克的政治家恳求美国不要撤军。2、将伊分裂新保守派的战略家们要求把伊拉克分成几部分,将它变成由库尔德人、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组成的联邦。  相似文献   

16.
海湾危机缓解的启示施鲁佳世纪之交,世界又经历了一场战争与和平的较量。较量结果,和平占了上风。在这场较量中成为英雄的,不是伊拉克的萨达姆,不是美国的克林顿,而是联合国的和平使者安南。人们于是扼手称庆,庆幸伊拉克人民避免了再遭战乱之苦,庆幸美国的士兵避免...  相似文献   

17.
莫斯科专电 海湾战争爆发以来,克里姆林宫虽不像白宫那样日夜紧张,但这场关系到世界形势的军事冲突也无时不引起苏联领导人的密切关注。面对这场战争,莫斯科不断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伊拉克必须  相似文献   

18.
楠雅 《瞭望》1987,(52)
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之说,近来甚嚣尘上。苏联早就表示愿从阿富汗撤军,但一再讨价还价,拖延不走。阿富汗问题何时并将怎么了结,世界舆论十分关心。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次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里根会谈时讨论了阿富汗问题。戈尔巴乔夫向里根表示愿意从阿富汗撤军,但拒绝确定开始撤军的日期,而里根则要求他提出一个明确的撤军时间表。戈尔巴乔夫在会谈后告诉记者,苏联可以在12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从  相似文献   

19.
编者寄语     
《瞭望》1990,(52)
当今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既有令人高兴的积极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消极的一面。读了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对本刊记者的答问,我们感到他对下述三个问题特别忧虑和担心: 一是海湾危机,“当前的形势十分令人担心”。他对美国和伊拉克直接对话表示欢迎,希望双方都能采取灵活和理智的态度,使对话取得成果,带来和平。他认为,如果这种努力失败,就会“看不到任何一种和平的选择”了。联合国秘书长“随时愿为和平努力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赞许,在此美伊对话又生波折之际,他的和平呼吁应该引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11月3日至10日对巴林、沙特阿拉伯、埃及、土耳其、苏联、英国和法国进行了访问,同这些国家领导人以及在沙特同科威特的埃米尔、在埃及同中国外长就海湾局势举行了会谈。用贝克行前的话来说,此行目的是为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