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6,2(4):39-43
传统哲学追问到的“本质”是“我思”出来的,它是纯对象性的;现象学的“本质”是“我看”出来的,它因此而投入了“我”的意向性;沿着现象学的思路,海德格尔将“我看”改写为“我做”。在“我做”的关系中,生发出一种全新的“本质”和一种全新的“思”———原生态的本质和原生态的思。在这里,本质既是对象也是“我”,既非对象也非“我”,本质不在“终点”,而在“路”上;本质不再是对象固有的,而是人赋予的,本质因人而异。思则是对这样的本质的“神会”。“神会”是内在于“做”的“思”,是“做”中之“思”,它不需要同一性的认知模式,它是走出认识论的新型的“思”。神会作为原生态的思,面向原生态的本质,因此,它不是思的浅化和消解;相反,它走进更深层的本质,并借以实现人类生存的根底性揭秘。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二敏 《学理论》2009,(11):79-80
由于科技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生态意识以及生态能力的缺乏,人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沦为“我一它”关系。为改交这一困境,生态女性主义在关爱伦理的基础上以“圣杯”之思行使“关怀”与“联系”之权,运用“女性原则”。确立“德性主体”进而培养生态人,为建构和谐自然、和谐地球及和谐宇宙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反认识论,同时也是辩证法由次生态向原生态的返归.传统哲学中的规律化逻辑化的辩证法,只是辩证法的次生态,辩证法应该回归原生态.卢卡奇通过"总体性意识"肯定了人的"意识"对现实变易过程的参与性,由此使辩证法开始向原生态的"思"返归.阿多诺提出"否定的理性",还原了主客体社会历史性的本源关系,同时使辩证法进一步指向本源的"理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对于辩证法的启示在于:辩证法是在人际之间展开的"智慧"--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制约的,这恰好接近古希腊哲学家对辩证法的指认--在"论辩"中揭露和克服对方的自相矛盾.海德格尔哲学同样对辩证法有所启示:他将人际之间展开的智慧(思)进一步内置于"存在"--人的"做".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生态的辩证法即原生态的"思".原生态的"思"不是外在于"存在"的抽象的"思",而是内在于"存在"的具体的"思".这种"思"内在于"做",它展开在人际间,既是"个性"的,又是"非私人性"的,它是自觉的、自由的、非规律的.辩证法不是"普遍规律",与其说它是规律,莫如说它是反规律.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思——写在“意义哲学”的终结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思——写在“意义哲学”的终结处郭凤海【内容提要】诚如哥尼斯堡的康德老人那时钟般的生活背后潜伏着近代哲学的“哥白尼式转向”,20世纪令人炫目的各种西方哲学背后也潜藏着人类智慧(“思”、哲学)的真实运动。这个真实运动可以从一定意义上概括为:1.欧洲...  相似文献   

5.
胡华 《理论导刊》2023,(11):124-131
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在智能时代“危”与“机”并存。考察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及历程可以发现,发展智能技术在渐趋“受宠”中被崇拜,而课程思政在不断“失宠”中式微。当前,智能技术的勃发之势日益凸显,课程思政的偏见之为悄然发力,二者正展开深层博弈。由此,应从智能技术自身的工具性、作用的实效性以及结果的可解释性研判智能技术之“技”的内在尺度,从技术运用的内在一致性、伦理规范性以及价值发展性分析智能技术之“术”的外在尺度,探究智能技术影响课程思政的运行机理,并基于“技”与“术”的同频共振对课程思政中的智能技术进行纠偏。同时,要立足课程思政的事实、价值以及方法问题,进行课程思政之“思政”的本体追问,聚焦课程运作全过程中智能技术的角色与功能,求解课程思政之“课程”的发展与创新,在课程思政育人旨趣的再次强调中促成智能时代的课程自觉,从而在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中,促成智能时代的生命感召以及课程思政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6)
知与行即认识与实践,两者既对立又互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高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体现知行合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知行不平衡的障碍,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重点研究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使知与行贯能穿于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何丽艳  江萍 《学理论》2009,(28):143-145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心之官则思"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对"思"之内涵理解主要有"理性认识"与"价值内省"两种面向。但就孟子思想的整体精神气质而言,其"去蔽明德"与"有所得"的内涵规定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其择大体、通天人的道德作用推动着儒家德性之知向形上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保权 《理论导刊》2007,(11):45-47
马克思的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原理,突破和扩展了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怀疑论原理。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从生物进化论角度上说,虽然物质对于精神的萌芽、产生和发展具有先在性,但在现代科技与信息社会里,盲目陷入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争论是不恰当的。如果从二者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就会获得很多新的认识,并且有助于提高智慧水平,增强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忧我思     
易水寒 《党政论坛》2010,(24):20-20
我将一缕情思寄与陶潜,那是一叶扁舟,渡我入桃源。撷一片落英,纵它随水漂去。那里有心灵的净土,无世俗之烦优,如“花落家童未扫”般静谧。  相似文献   

10.
金磊 《瞭望》2016,(29):58-58
“自白”是一科,极其宝贵的“反过来的思”。《建筑师的自白》力求表达中旧优秀建筑师群体的建筑之思,并告诉人们,中国有一批卓越的有理性有创意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11.
最早的“思”,是“饮水思源”。刚解放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各家各户门口贴的对联最多的是:“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父亲说:“当时那种翻身作主的感觉,实在难以形容,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饮水要思源,那个‘思’是由衷的!”后来的“思”。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叫“忆苦思甜”吧,那时没有富的概念,也不敢有富的念头,人们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得到甜的滋味,只能借阶级餐之类来映衬,这个甜,靠“思”而得来,这个“思”,实在算得上是  相似文献   

12.
褚洪敏 《学理论》2012,(14):189-190
余华的《兄弟》是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通过偷窥心理的细节展示和苦难中人性之爱的温情描绘,传达出余华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和对生存意义的探究与追问。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3.
李新蕊 《理论导刊》2023,(12):72-77
“中国之制”规范“中国之治”,“中国之治”践行“中国之制”,实现了中国式“制”“治”互洽。其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本土内生、“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耦合共进、“中国之制”嵌入“中国之治”现实可行、“中国之制”提效“中国之治”自觉自信四个方面,彰显了“制”“治”生成合洽、关系契洽、运行协洽、转化融洽,为更好探究“制”“治”规避西方式乱象、实现在中国的互融互通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14.
能否由“我思”推出“我在”──康德主体学说管窥王晋中“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一句名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典型地反映了康德以前的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改造,就曾把这一命题作为一个范例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两种...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什么?有一种回答: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总览哲学,哲学史这一纵与基本方式和当代哲学观这两横而构成,对哲学自身的追问、解释和回答的关键就在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释和反思哲学是一种不同于常识、科学、艺术思维方式的思维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那么何为"反思"?这并不是指我们常识意义上的反复思考,而是说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的思维方式。而对反思的进一步认识,更需要我们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入手进行讨论。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进程出发,重新理解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性,并且从此问题到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反思"的思维方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贺拉斯与孔子作为中西方文学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卓越的财富。着重从贺拉斯的“教”与“乐”与孔子的美学思想出发,从寓教于乐观、合适原则与中和之美、生活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中国之治"的领导思维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秉持人民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鲜明的思维伟力,即"战略思维"谋大局、"系统思维"布全局、"辩证思维"看问题、"法治思维"求善治、"历史思维"谈初心、"创新思维"增活力、"底线思维"防风险、"精准思维"惠民生。  相似文献   

19.
陈玉婵  刘晓蕊 《学理论》2010,(24):20-21
从对中国政府采购立法中采购国货的相关规定入手,通过国外主要国家在该领域立法之现状比较,对“国货优先”制度的价值性探讨,分析中国政府采购立法中的缺陷。由此,通过对《政府采购协议》(GPA)基本原则中非歧视原则的解构,寻求“国货优先”制度生存之可能性,从而对中国政府采购相关立法提出完善性建议,以实现“国货优先”之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早期思想到中期思想,柏拉图一直把什么是美当作其哲学探讨的一个基本论题,美的问题构成了其哲学研究的必要内容.围绕什么是美的主题,重思柏拉图对什么是美的追问,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内在脉络:对美本身由下定义朝美的理念方向发展;二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根本方法:依靠辩证法寻求事物的定义,从而取得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三是对什么是美追问根本上是哲学的追问: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