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君如 《前线》2020,(2):71-72
南广阳城村在全村回迁后,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产生了以“协商民主、契约治村”为特征的广阳经验。广阳经验背后有强大的文明传统支撑,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广阳经验弥足珍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典型性,能够持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众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应从公民素质、公共意识、制度规则等方面着手。现实情况下,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中存在着诸如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制度供给不足、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保障不够健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等诸多困境。因此,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在制度安排、组织架构、法律契约等方面加强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目标。国家治理可以理解为国家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类成员自主协同规范社会关系的活动状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是在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是现代国家特有的概念。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主体上管理方与被管理方转变为共同治理主体,手段上从以强制命令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协商为主。  相似文献   

5.
创新能力的激发和社会稳定的需求都需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这方面,上海浦东新区走在最前沿。浦东的一些创新经验,能够看出基层社会治理的亮点、瓶颈和未来突破的方向。本文在浦东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理论,提出了契约精神的培育作为中国基层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而法治化是培育和实现契约精神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社会治理问题的思想。经典作家的社会治理思想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职能、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对经典作家的社会治理思想进行归纳和整理,能够对我国当下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武器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部署,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制度安排,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使得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治理能力等发生重大转变,并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完善。文章将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管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于社会治理方式的作用变迁,即引入多元主体,实现单一向多元治理转变;依托项目合同,实现权威向契约治理转变;强调互动协作,实现静态向动态治理转变;坚持效益导向,实现粗放向绩效治理转变,以期为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发展创新明确方向进路。  相似文献   

8.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增设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特别程序,明确以公安司法机关为启动主体,规定了适用标准和救济方式,对实施犯罪行为造成社会危险而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然而,比较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强制医疗制度,我国强制医疗制度尚存在适用强制医疗对象缺陷、启动程序流于形式、判断标准不明确、救济方式不足、检察机关监督难度大、强制医疗程序与普通程序之间的转化缺乏规定等问题。因此,我们应扩展适用范围、建立多方参与的庭审抗辩模式、明确强制医疗程序的标准、丰富救济方式、强化司法监督、明确强制医疗程序与普通程序之间的关系,以期构建完善的刑事强制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 ,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非政治生活领域 ,亦即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政治国家代表“公”的领域 ,而市民社会代表“私”的领域 ,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一、市民社会在中国建构的必然性市民社会产生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即将产品和劳务作为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的经济。首先 ,从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广泛的认知与推广。社会治理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的全然退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是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正确定位和能力建设。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要转变。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运行向度以及治理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成现在的多元性,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格局,并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