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红"这一新兴职业,并使其逐渐成为互联网领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在这个过百万的庞大群体中,大学生"网红"占相当比例,形成了"大学生网红"现象。结合当代"大学生网红"现象根植的中国社会背景,运用郑杭生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认为"大学生网红"现象是社会主体互构的产物,建议基于互构主体采取复合措施,规范大学生"网红"行为。  相似文献   

2.
约会文化已成为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约会文化相关的消费也值得重视。以在中国的哈根达斯品牌为例,其主要消费者为青年情侣。伴随着消费全球化的过程,哈根达斯从美国消费情境中的大众冰淇淋品牌跨国升级成为中国消费情境中的高端冰淇淋品牌。已有研究多关注中美企业战略定位与营销方式的差异如何促使哈根达斯实现品牌升级,但是较少研究关注哈根达斯产品的消费者和消费原因。以此为突破点,本研究发现青年约会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在中国的消费情境中,哈根达斯的消费者多为青年群体,消费原因多为约会消费。以消费嵌入性的理论视角来对哈根达斯青年消费者进行访谈和参与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哈根达斯跨国升级的过程是外来脱嵌产品以其功能性和符号性的意义双重再嵌入中国社会,并且被成功整合到中国社会的过程。跨国升级的原因是哈根达斯和原有冰淇淋品牌相比,具备更加创新的消费方式、较为新颖的消费内容和产品,这些都为青年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同时,经过广告对其的符号化过程,哈根达斯以其全新的文化含义,即甜蜜浪漫的爱情符号和本地青年约会文化发生了文化对接,因此它能够被成功整合进入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消费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衍生现象。其中,以网红消费最为突出,体现了粉丝文化的大热。网络消费的变迁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转向。因此,从行为、对象、关系这三个层面,对网络消费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有利于探究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形式的消费指导并制约着人的消费活动乃至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消费文化快速发展,消费观念发生从实用性到符号化的转变。消费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一种存在感,被赋予一种神圣性。消费成为了一种新的异化形式,这种异化在根本上表现为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5.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在法国     
在当代法国社会中,"看中医"不仅成为有些人治愈病痛的选择,同时也似乎成为一种与养生、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时尚"。而且,中医也被整合到其他的文化事项中,与中文学习、器物收藏、健身、易经与风水知识培训、文化艺术、电影、中国文化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被法国人整体"打包"成为一种被时尚性地经常消费的"文化商品",呈现着一个文化层面的"中国制造"的符号。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体验成为了首要的需求元素,尤其是审美体验与审美消费,而审美哲学中的享用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两种属性主导着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本文从韩剧现象入手,同时对审美的起源与艺术的产生进行分析,探讨了审美哲学的两种属性,并以博物馆审美经济为例分析了审美哲学两种属性兼顾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8.
身体消费与性别本质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的运作策略下,男女两性的身体被物化与性化.身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性别文化现象,"女人要化妆,男人要补肾"就是性别本质论对男女两性行为的规定.在社会性别的研究视域中,身体消费就是男性眼光和价值取向对女性身体的支配.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化建构中的女性媒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求索》2005,(10):125-127
女性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它在成为文化一部分的同时,还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即女性文化,这种文化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嘲笑和贬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新时期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风采,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文学和美术结合的艺术种类,台湾绘本文体具有借助图画进行具象表达的文学修辞手段,其文本通过线条、色彩与语言结合的符号系统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意义象征,其中的配图文字具有超逸于说明文字的文学功能。自1980年以降,当代台湾绘本艺术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文化,此种台湾绘本文化现象具有消费文化的特征,是消费社会里适合大众审美心理和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及市场运营机制的成功创意范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球鞋市场异常火爆,一些名品球鞋的售价远超其使用价值,而许多消费者却趋之若鹜排队购买,成为一种社会热议现象。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对自我建构的意义以及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是球鞋火爆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个体认知与情感是产生球鞋消费行为的内因,二者通过影响消费者对球鞋的心理偏好促使消费者产生原始的球鞋消费动机;社会情境是球鞋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通过身边人影响、面子因素、广告传媒、明星效应和经济条件等强化消费者的球鞋消费观念;最后,消费者在"态度-情境"的双重指向下产生了球鞋消费的行为倾向,而球鞋消费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取决于社会情境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普遍存在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跨越了国家、民族与文化的界限,逐步在我国蔓延开来,成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消费主义显现出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消费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和谐消费文化的政策制度建设、舆论层面引导和教育实践创新,转变不科学的消费观念,最终形成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和谐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敏 《传承》2013,(6):106-107,117
身体是一种文化建构物,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对身体进行约束和塑造。在消费文化中,身体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它是欲望的载体,其本身暗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完美身体成为个人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为了拥有完美的身体,消费者自发自动地对身体实施着严密的监控,规训与享乐主义不再被认为是互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4.
刘冠君 《求索》2008,(2):112-114
消费社会中,审美时尚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表现,已经不仅具体为一种事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事物运作的普遍方式。在资本的整合下,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审美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审美时尚紧紧与消费粘合在一起,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而存在。其运行机制大致经过了从时尚制造者经由文化媒介人实现大众传媒的推广,再通过市场最终推销给消费者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冬梅 《求索》2012,(7):145-146,123
现代化正在以城市统一模式的构建,削抹着各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的多样性,中国当代文学正迫切地呼唤着关于城市个性城市历史记忆的书写。90年代的女性城市书写就担当起了这个重任,它不只关注了"性别"和"消费",同时也保存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正是她们以对城市的天然亲和与敏锐感知,把潜藏在城市表象下丰富的文化根系之发展变化拓印在了作品中,成为了一种不会消失的文化个性存留。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网红文化蓬勃发展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更多创意展示体现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价值观,但其中充斥着攀比、虚荣和功利化的价值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低俗化和庸俗化的现象;网红文化的迅速发展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商业经济的内在推动,是网红主体的自我赋权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以及迎合和满足受众客体的心理诉求。针对网红文化现象存在的弊端,需要政府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网红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受众群体要明辨是非慎思自律。  相似文献   

17.
缩小与文化的距离,消除“文化空巢”现象,应当成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中国政府,应直面文化距离与文化空巢的成因,在理论上确立社会文化消费需求依赖型的客观决策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敏 《传承》2013,(4):106-107,117
身体是一种文化建构物,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对身体进行约束和塑造。在消费文化中,身体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它是欲望的载体,其本身暗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完美身体成为个人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为了拥有完美的身体,消费者自发自动地对身体实施着严密的监控,规训与享乐主义不再被认为是互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文明成为当代都市社会的特征之一。消费文化社会的来临,在使消费本身日益成为当代都市人存在方式的同时,也使都市文化主体的内在精神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真"、"善"、"美"三方面精神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勾勒出当今消费时代都市人在主体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殷乐 《人民论坛》2023,(17):97-99
近来,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关注各种培土攻略、养花技巧、绿植日记,在家中养花种草,希望拥有自己的花园。养绿植逐渐成为当代青年全新的生活美学。沉迷养绿植的青年也拥有了新的代称——“植系青年”,他们将花园里的美带到城郊、带到家中,对于园艺这类“非自然之自然”的建造寄托了更多情感和美学诉求。“绿植热”的兴起是一种消费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新生活美学蕴含着数字时代青年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追求,其背后的传播态势和社会文化风潮值得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