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网络文化事件引发的"寂寞"话语实质上是当前社会私人化所造成的"大众孤独"现象.当下"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美学忽略自身根基意识而停滞于市民美学倡导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美学历程,呈现出从人民美学到市民美学的历史主体意识变迁.重审这一根基衍变,反思当前文化症候.走向公民美学应是中国美学研究进路的新方向.公民美学是对人民美学与市民美学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学习在张力中保持个体意义和共同体意义的和谐共生.美国学者阿克曼和罗蒂的宪政与哲学思想为构建公民美学提供了一种新人形象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如网络群体性事件。由于人们交往的加强和信息越来越公开,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网络这个独特载体下,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对自己的信息会越来越公开。可以说,网络对政府信息传播的渠道、政府应对信息的理念、方式和策略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微博文本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研究了汉语微博文本的主观性与事件性特点,同时通过社会个体陈述对客观事件的认知与体验,识别个体内在的情绪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刻画情绪的表达过程,获得汉语微博文本情绪信息表达的基本语义框架,为计算机辅助分析自媒体平台情绪提供了可操作思路,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提升机器学习和决策系统的准确性。该研究可广泛应用于网络心理学、网络行为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某种角度上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学逻辑就是信息传播与管理的过程.特定信息的传播使得单纯性事件最终走向群体性事件,并且由于不同信息的推动,群体性事件走向发展与高潮,最终由于信息的有效管理而趋于平静.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作为大众信息源的日常媒介信息传播,一般而言,总是由固定的媒介组织、媒介产品、媒介受众和媒介反馈等要素组成.大众媒介传播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均衡输入与输出,亦即媒介组织收集和加工信息,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信息产品,输出与传播到受众,受众接收到信息后做出反馈以供媒介组织的再一次信息收集与加工.这是一个稳定的、程序性的、均衡的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5.
重要发现【1】一些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价值观念,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2】“网络社交”“专业内容创作”和“二次元”成为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聚集地。【3】网络疏离也是一种网络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认同的疏离,网络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认同的代偿。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为重要,但是多数的受访者在网络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程嫱  胡沫 《传承》2015,(2):88-89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先入性、误导性、持久性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多方面的特征及形成、发展与人们的首因效应紧密相关。在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时,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定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个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有可能形成正向、理性的社会情绪,也可能形成负向、偏激的社会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极易推动个体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演变的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要明确责任,加强对网络社会情绪的监测、分析;其次,要多措并举,促进对网络社会情绪的回应与引导;最后,应当建立个体事件平息后的跟进机制,防范个体事件再次发酵,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李玉涛 《公安教育》2021,(11):42-45
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恐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呈蔓延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暴恐事件。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呈现实效性、广泛性和大众性的特点,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寻找作案方式和工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群体行为是由一系列的个体行为聚集和组合而成的.但个体行为的一些特征在聚集和组合之后有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社会学中最著名的发现就是个体理性行为有可能导致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文章通过对发生在安徽省X市的"红T恤事件"的调查发现,正是由于事件中无数个体基于不同方面的利益考虑而采取的"理性"行为的聚集,从而导致了整个事件过程中,集体行为背离了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科学准则,从而使得群体行为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卿立新 《求索》2010,(12):82-83,79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态,具有传播快速、扩散能力强、舆论走势难以调控等特点,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传播机制和传播规律,给网络事件的处置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微博时代的网络事件处置必须从加快处置的时间反应、建立责任机制、强化舆情监测预警、加强信息发布、开展互动疏导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博客韩寒”事件是坏事,也是好事。好就好在它把社会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博客和网络上,让人们开始关注并且感受到了网络上诸多消极现象的严重性,从而认识到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智能手机终端与大众互联网络媒体的发展,当前自然灾害的灾情信息获得可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国家民政系统的灾情上报系统,二是来源于社会大众网络的自然灾害网络舆情信息。通过对社会大众网络灾情的大数据挖掘分析,既可以从浩瀚如海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卢艳荣  金天星 《人民论坛》2012,(14):108-109
大众媒介通过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而网络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即每个人都能由这个特殊平台讨论和传播某类信息。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维模式和舆情传播方式迅速发生着变化,原本就相对复杂的大学生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趋势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网络论坛作为中国网民重要的意见传播渠道,是网络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方式之一;这种更具协商精神的在线公共领域,使其相对于其他传统大众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网络论坛具有平等和非一一映射的人群体征以及普遍性、真实性、冲突性、纠错性等政治特征,其政治演变趋势可分为现实诱发、论坛传播、与现实互动、发展消落4个阶段。网络论坛中的内在运行机制可以有效遏制不良行为,但网络论坛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对网络论坛的干预必须引起政府的重视,但政府对网络论坛的政策应该由网络管制走向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网络危机信息的急剧增多,面对灾情,公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收集相关信息作为危机应对的依据,同时,通过在网络发布和交流危机信息来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本文引入可信度作为中介变量,在研究公众对网络危机信息可信度的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危机信息对公众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影响分析模型,以期对政府危机管理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制服”,个体可以只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网民的这种“匿名制服”心理极有可能导致行为的“情绪极化”和“合成谬误”。因此,对匿名的网民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可采取技术调整、网络实名制、网络立法与法律监督及网民自身理性化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娜娜 《长江论坛》2010,(4):74-76,93
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对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本文通过网络搜集到与该事件相关的资料,整理归纳出目前网络上对事件起因的三种分析论调(包括异化论、新生代论和经济发展方式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掌握的网络材料,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危机事件是高校危机的新形态。高校学生网络危机是现实危机的网络投射,可以分为灾害类、政治类、安全类、管理类、学术类等类型。高校现实教育、管理中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不完善,大学生独特心理特质存在缺陷,无良社会媒体的恶意炒作和推波助澜等因素是高校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要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做好信息预警、制定预案、提升危机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等来做好高校网络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