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起泡沫经济,我们就会想到日本经历的近十年的泡沫经济。泡沫时期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可见在日本人心中泡沫经济所占的地位。在泡沫形成的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但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跌入低谷,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而其中的房地产泡沫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启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平衡经济内外循环的关系,始终贯穿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在外循环方面,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日本积极推动出口贸易与经济国际化,完成工业化后则着力实施产业链海外布局与对外经济战略;在内循环方面,日本推动经济秩序的重建及产业升级转型,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时,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单循环”的误区,国内国际循环无法形成有效衔接,经济增长陷入长期低迷。日本经济双循环体系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泡沫经济的含义与载体 对什么是泡沫经济,迄今为止,理论界有多种的理解和提法。有的同实物经济相比较,认为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的扩大和和发展。有以社会经济真假繁荣作为分界,把泡沫经济作为虚假繁荣的同义词,就象肥皂泡一样,表面五颜六色,可中间没有什么内涵,一旦破裂,就会像梦幻一样消失怠尽。有的从市场资产价格与  相似文献   

4.
日本总结“泡沫经济”的教训日本1993年9月出版的《经济白皮书》对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史上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作了认真总结,彻底否定了1992年《经济白皮书》所作泡沫经济“影响轻微”的结论。(一)“泡沫经济”有害无益,土地等价格暴跌已对...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日本经济一直是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在这段时期里,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崩溃。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企业、家庭、金融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都偏离了正常轨道,经济体制失灵,经济体系充满了不稳定性,政策决策部门也难以确定适宜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税率。加之日本经济运行机制、会计统计制度不健全,很难对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的新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经历了复兴、高速增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以及“失去的十年”,从2003年开始日本经济逐步走出泡沫经济的阴影,在投资、消费、对外贸易、金融等方面都表现出复苏的态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东亚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经济的复苏也将对亚洲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日本经济的此轮复苏的最大特点是出口和企业设备投资、个人消费同时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推动型复苏,而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成为日本经济良性循环的动力。分析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需的促进。国际上,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疾驰的日本经济“快车”骤然减速 ,随即陷入至今未能自拔的“泡沫经济”泥潭。日本陷入“泡沫经济”自有多种原因 ,但美英迫使日元升值却是直接的导火索。布热津斯基原则 :迫使日本放弃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的计划日本今天的问题起源于二十八年前的布热津斯基原则。布热津斯基是七十年代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七十年代中期 ,日本的经济增长势头远远超过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 ,1975年 ,在三菱集团研究所的倡议下 ,日本筹建了全球基础建设发展基金 ,计划向墨西哥、伊朗、巴西和中东产油国投资 5 0 0 0亿美元 ,用于发…  相似文献   

8.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有清醒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 滞阶段。因此,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泡沫经济"的破灭是 造成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的直接原因;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外部原因;政府经济政策失误和矛盾累积是日 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政策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改革迈入深水区,经济发展新常态使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新常态对金融业发展带来新挑战,防控金融风险面临诸多问题。新常态下金融风险诱发因素、表现形式及传导途径日趋复杂,给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而破解难题应加快金融机构业务转型,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强化金融监管,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防范实体经济风险,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  相似文献   

11.
金融部门膨胀是由金融虚拟性所导致的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分离以及金融部门独立运行、自我发展的状态。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及金融泡沫,并进一步加剧金融部门膨胀。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期间,日本金融部门膨胀急剧膨胀,宽松货币政策引发金融泡沫并加剧金融部门膨胀。  相似文献   

12.
张召堂 《理论前沿》2002,(23):38-39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化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轨迹,有很多可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主要特色,都值得重新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胡沈明 《理论前沿》2009,(20):20-22
政治民主化:加强舆论引导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经济全球化:加强舆论引导保障国家信息主导权刻不容缓:文化多元化:引导主流价值砚是保存、延续并发展民族意识完整性的必要条件;信息网络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避免不良信息冲击人们正常生活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的需要,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是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统一战线对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有优势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统一战线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一要围绕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二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导,形成科学发展共识;三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增强发展转型能力;四要加强行业商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发挥自律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全海 《工会论坛》2010,16(5):62-63
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因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但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适度发展的虚拟经济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膨胀乃至演变成泡沫经济时的虚拟经济,必然对实体经济有消极影响甚至是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金融风险也具有了全球性,而且波及面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越来越大。我国的对策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种类繁多,危害严重。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国经济、金融遭受严重损失,也使全球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我国金融业在总体上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局面,但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薄弱、金融监管乏力、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也使金融业潜在很大风险。我们必须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的贡献是其GDP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技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模式,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这种模式和特点,一方面使日本从困境中快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技术创新从模仿向自主研发的推进,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加强,日本以往的技术创新模式面临着转型的困境。作为日本经济推动力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对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迅速扩大,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意义重大.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既要做好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工作,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关心、引导他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也要教育、指引他们的思想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促进青年就业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青年群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日本在应对泡沫经济破灭、少子化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青年高失业率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学习并借鉴他们的做法,对于完善我国的青年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青年就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日本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框架日本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面向应届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