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海波 《理论学刊》2005,1(12):111-114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其思想感情和文学写作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之中,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问题存在的诸多差异性的理解,构成了双重的文化矛盾, 同时,倾向中国古典式的审美风格还是西方现代性的审美风格,也是不同作家的不同审美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性别文化角度分析女性个人化小说的叙事视角,阐述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中国女性写作的大文化背景下论述女性个人化小说,通过呈现女性独特的生命景观所体现出的自觉的性别意识和女性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实文化发展视野出发,立足时代高度,对当代文化哲学的理论建构作了宏观思考。文章认为文化哲学应该以追踪时代、把脉人生、完善主体的价值世界作为研究的主题。从这一视野出发,文化哲学在其建构原则上应体现开放性、宽容性、中介性、整体性和人文性特点,以与时代精神相协调。面向时代,当代文化哲学所要解决和思考的突出课题则有:1.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选择问题;2.现代人对自然应树立的文化意识;3.审美文化建设与审美人生;4.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自觉思考,文化哲学力求实现一种文化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女性灭子行为无论在历史现象还是文学描写中,都曾反复出现。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灭子行为显然使“母亲”这一角色陷入围攻的境地;而从情感角度,实施了灭子行为的女性往往因其悲怆的举动而博人同情。两种情景貌似矛盾,却是两性文化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以《美狄亚》和《宠儿》中的女主角为考察对象,从女性文化的角度解读女性灭子行为,对其原型特征进行梳理,认为该行为是男权等级社会中女性反抗行为的一种非理性表现形式,女性通过这一极端行为体现了她们的自我和主人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男权文化,是禁锢女性的枷锁;而现代文化追求平等与自由,对男女两性平等具有推动意义。女性的传媒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期盼,以及特定时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目前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是将其固定在传统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身体上的观赏价值,将女性物品化和商业化。中国文化中的男权思想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且体现在传染力极强的大众传媒上。现代文化要得以健康发展就必然需要淘汰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糟粕,女性传媒形象的塑造必将会有新的开创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城市,对孩子照料本应是整个家庭都关注的事情,但具体内容的安排和具体实施者却往往是女性.在笔者所调查的郑州市20位母亲中,有12位曾因孩子照料问题而改变或放弃职业,造成职业的向下变动.可见,城市女性职业变动与孩子的照料安排有相当大的关系.为此,客观上需要推动男女两性平等地分担家务劳动,需要考虑在工作地建立儿童室并建立服务完善的福利机构等,为城市女性创造良好的孩子照料环境,使她们在职业变动上赢得更多的选择权.同时,城市女性职业变动的合理走向也有赖于自我社会性别意识的强化和职业发展意识及其技能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处理好女性职业发展与孩子照料安排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将对女性的思想、心理、文化和技能带来挑战和机遇。认清并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加大兵团新型团场女性知识化进程,优化知识和文化结构,提高综合实力,调整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萌芽于西周,但在父权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压制。随着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潮。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地位得以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现代多种压力的冲击和根深蒂固的父权制"依附"思想,中国女性主体意识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推动当代女性全面发展。要加强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综合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为女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借鉴中西传统文化,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弘扬"四自"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的作用愈显突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广大女性同胞发挥半边天作用。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提高妇女的思想觉悟,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界定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包括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的认识,女性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的认识,以及女性生活道路的认识。女性主体意识包括四个方面: (1)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指主  相似文献   

10.
妇女就业是以从事女性职业为特征,女性职业与妇女就业是相依相伴的.女性职业曾对妇女就业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女性职业也使妇女在生产过程中边际化和次要化,使妇女成为了辅助劳动力和廉价劳动力.妇女被局限于女性职业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可以从社会、文化、经济和生产力等角度加以分析.随着知识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妇女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突破女性职业范围,闯入昔日男子传统领域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在九十年代是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她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边缘性和与男性话语的对抗性上.本文试图从女性意识、意象组合、玄秘性与书写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女性文学在九十年代呈现的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朱莎 《党史博采》2008,(7):33-34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以及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她们的成才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就生产力水平,社会用人制度,大众媒体作用以及女性完善、充实自我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女性参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女性参政机会却处于一种似有实无的状态.女性参政受制于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制度,这种意识和制度渗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进而导致所产生的公共政策大多处于社会性别盲视的状况,使女性参政机会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女性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维护.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男女两性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提供了一种观察女性参政的新的视角,通过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审视,发现政策过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导致了女性参政的实际机会的匮乏.  相似文献   

14.
女性创业是我国转型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伴生者和制度安排的结果.然而,人们的创业活动既是社会行为又是个人行为.本文通过对上海30位私营企业女性业主个案调查资料的分析,考察女企业家身后的动机因素和形成她们创业动机的动力基础,这将有利于促进更多女企业家的产生和推动对于影响这一过程的政策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要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然后想到自己是女人或男人。”这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冰心女士1990年为《妇女研究》所写的题词。这题词显然包含着唤起千百万妇女姐妹做人的自觉意识,唤起女人做人的尊严感和独立性、全面实现女性的生命价值的意思。 女性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呢?《圣经》中说人  相似文献   

16.
李掖平 《理论学刊》2004,(3):113-117
20世纪90年代山东女性小说的主题意向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描写刻画女性置身于物化时代的艰难处境;二是揭示反映女性沉浮于都市流行的浮华爱情中所遭受的残忍掠夺与伤害;三是书写传达女性解构颠覆男权中心文化秩序的决绝反抗。这些作品由此洞开了女性生命存在的悲剧真相,显示出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从“三言”“二拍”看女性在婚姻中自主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格娟 《世纪桥》2007,(3):87-88
“三言”“二拍”描写了众多的女性的婚姻生活。本文试从女性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桎梏:追求婚姻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淡化贞洁、肯定人欲这三个方面分析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自主意识的觉醒,并试图揭示这一现象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浅析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的基本准则.然而"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对女性的不公,对待两性的双重标准亦随处可见.更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的重组,女性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作为女性如何面对困境,改变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女性作为人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观念的全面转变,而这一转变则有赖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刘明丽 《湘潮》2016,(4):242-246
湖南现代女作家为数不少,她们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新女性陈衡哲,第一个以女兵形象轰炸现代文坛的女兵作家谢冰莹,第一个在现代话剧史上名垂青史的女性写手白薇,还有时代的叛逆的绝叫者丁玲,以学者兼作家身份为现代文坛注入活力的袁昌英等等。本文就以丁玲为代表探讨湖湘文化影响下湖南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湖湘文化传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践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体制转轨加剧,改革开放推向边疆地区。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从而引起纷繁复杂的婚姻家庭领域各种现象。蒙古族女性择偶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以人为本""、人的需求至上"开始得到推崇,逐渐代替过去的"以家庭为本""、家庭或家族利益至上"的观念,成为现代蒙古族女性家庭、婚姻和爱情观念的核心,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择偶观、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与性观念以及异族通婚的婚姻中个体的民族意识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