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美丽郑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担当作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突出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云南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生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因和精神血脉。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理念上应继承和汲取我国传统优秀的生态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在发展方式上,继承绿色富国、绿色富民的思想,树立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生活方式上,继承绿色消费的思想,树立和践行勤俭节约消费、绿色低碳消费、文明健康消费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含了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探寻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宗教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将外在的自然宇宙视为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源,从而确立了人在自然宇宙中的位置。道教强调的顺之以天道,应之以自然,以普遍生命为关怀中心的生态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促进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方法来保护人类栖居的自然环境,使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道教的生态智慧中隐含着人类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福利",才能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共同发展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和谐的理解及践行可归为三个阶段,即农业文明中朴素的自然和谐、工业文明中忽视和谐、生态文明中回归并超越和谐。在生态文明视域中,教育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经济+自然+社会+人"综合和谐之路,营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氛围,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和谐共生;建立学习型生态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内部的和谐发展;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人际生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儒家生态观是古代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以"仁民爱物"为核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儒家生态观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可以为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启示。要继承儒家思想中生态观的智慧,立足现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蕴涵,"和谐、节欲、爱物、崇尚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都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契合点,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爱物、尊重自然规律、节制过份物欲等。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契合性,并在此基础上于当今中国实际中加以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丰富与发展,处理当今中国的"生态危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这既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表达,更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绿色发展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要从现实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道路必要性,同时从地方党政的环保督察意识、客观的绿色发展考核指标、工业环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新业态这四个方面为现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胸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政治经济学的“红绿”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命题与新发展道路相结合,实现了从此前承袭西方绿色话语“跟着讲”发展到如今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接着讲”和结合当代中国实践语境“自己讲”。作为原创性思想与变革性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系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城乡区域陆海关系的空间环境正义以及洞悉全球生态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向度,为破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寻求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武器与制胜法宝。在以统筹共治为核心的治理逻辑牵引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治理的辩证关系,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周易》"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挖掘其内在思想价值,尤其是整体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并能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与引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社会剧烈变迁过程,数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创造了非凡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在人与自然之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物质变换裂缝”。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前所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必须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思路;必须以“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为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作出有力擘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双向驱动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然逻辑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引领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坚定政治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以系统整体观念统筹人类社会诸要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形成总体性视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志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可持续发展方向,其必须从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方式和严格制度法治三个维度建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