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菊 《学理论》2013,(20):245-246
在高等民族院校中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向学生讲授国内汉族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各民族的文学传统,有必要讲授一些国内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甚至国内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让这门课程走向不同民族身份的学生,便于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更利于他们学习和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2.
孙静冉 《学理论》2010,(26):194-195
"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相似文献   

3.
从临沧师专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培养要求出发,对"硬盘维护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思考是: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0)
标识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中介"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从"专业基础"课程转换到"专业设计"课程的桥梁。作为"中介"的标识设计课程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采用单元化和过程化的课程结构,使用"教""启发式""实践性"多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自然度过"专业基础"到"专业设计"的跨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蒋丽 《学理论》2012,(18):207-208
比较文学课程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迫切性。但比较文学由于其本身理论多元性、学科跨越性、结构跳跃性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有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方法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并针对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代表着中西文学理论与批评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理应重视的问题之一,尝试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视野来重新观照刘勰《文心雕龙》的"隐秀"说与英美新批评的"张力"论,在重新梳理二者的内涵及契合点的基础上探讨他们的不同点及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8,(11)
英语文学课通常为高校翻译专业必修环节中的考查课。由于专业和课程特点所限,翻译专业英语文学课堂的活跃性一直不尽人意。文章结合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实践,借鉴翻转式学习的具体策略,比如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视以及素质教育等,尝试在教材选择、考核方式和课堂互动方面为翻译专业英语文学课堂活跃性缺失的现状提供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并希冀以此改善翻译专业英语文学课堂的活跃性。  相似文献   

8.
杨立云  李清  宋俊生 《学理论》2015,(5):162-163
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城市地下建筑与规划已经成为土木工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专业基础知识。"城市地下建筑与规划"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更好提高土木工程本科学生专业素质,开展了"城市地下建筑与规划"课程建设项目,其中重点对教师队伍、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公安院校设置轨道交通安全与执法专业既能满足当前和今后轨道交通行业警务人才需求,也是专业学科本身长远发展的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轨道交通安全保卫人才,此类人才应具备搜集分析、处理与轨道交通相关的情报信息等专业核心能力和使用武器警械及其他警务装备等职业基础能力。为此,该专业应设置轨道交通警务导论等"主干"课程,治安史、轨道交通安全防范基础等"分支"课程,以及警务指挥、地铁反恐警务战术等"树叶"课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剖析目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的问题,研究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确定其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合理的课程建设,推动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映冰 《理论导刊》2015,(3):108-112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陆贤东  程黎  史本林 《学理论》2013,(14):391-39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测绘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力,而制定合理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强能力重应用、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应用型"和"学术型"的结构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5+1+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公安政法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公安机关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和刑侦中队等基层单位,而目前公安政法院校的治安学专业和侦查学专业过于强调专业特性忽视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梳理目前公安政法院校治安学和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治安学和侦查学专业的知识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相关构想有: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开办"大治安"和"大侦查"专业且专业课互相开设,开设、开发实用的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所有开设的课程都要制定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4.
黄玲丽 《学理论》2012,(12):212-214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合理运用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三种教学方法,各具特点及相应实施要求,但具有相同的教学功效。合理运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利于"概论"课程教学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增强高校"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概论"课程承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世纪转折时期,也是一个以横向开拓为特点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东西文化的撞击、冲突和相互吸取,无疑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一特点已经为也必将为比较文学研究开辟更大的学术空间。 比较文学研究的真义就在于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仅指跨文化状态,如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之研究),冲决一切人为的、曾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界限,在各种边缘的重叠交合之中,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未来,这就是世纪之交一切比较学科和边缘学科所面临的挑战和应肩负的重任。比较文学研究由于其反映人类心灵的文学特性和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理应对这一伟大潮流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旨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的那些具体课程,是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要求的学习内容。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利于培养和提升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多元智力、思维品质、综合能力。应用型课程学习需要调动非理性因素作用、"真情、真意、真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论为指导,"真会、真行";交互引用学习,"融会贯通";实践学习,"运用升华"。  相似文献   

17.
白金 《学理论》2012,(14):251-25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某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学科教学的发展。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的重构,对我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方法,具有很强技术性。《小组工作》课程是以学生体验式学习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践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所倡导的"行动中学习"的理念,把树立专业意识和培养专业素质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核心,并对该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提出解决办法:遵循一定原则;注意专业意识和素质培养;课程讲授形式要多样化;师生在小组实践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6)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学生理解专业内涵,打好专业基础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居多,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学生成绩评价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出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融入理论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考核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6)
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其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提升就业能力方面独特的优越性,受到了众多经管院校的青睐,然而在课程引进及建设的过程中,几乎所有院校都面临着如何构建稳定、合理、有效的教学团队的困惑。在对当前高校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现状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型教学团队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