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喜庆 《理论导刊》2012,(1):101-103
人物形塑一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所关注的焦点。从社会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人物在文学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场域的展开,人物获得了展示空间,从内在和外在行为以及性情倾向中展示了人物形塑的自由度;自由度在文学场中的伸缩性,也带来了文学场内开拓性空间的创生,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人物形塑的自由度。因此,我们可以在凝视人物形象中,获取到社会场域的广阔意涵,也同时会加深对人物审美的多维度把握。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27)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面纱》因其独特的人物刻画,隐性的东方主义思想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但鲜有研究者以具体人物设置为切入点研究小说所隐藏的东方主义思想。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处处体现着西方人的"超能性"和东方人的"无能性"。试图对小说《面纱》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设置问题进行深入解析,进而从东方主义理论视角下挖掘出深藏于小说背后的"自我"和"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移民文学队伍中的一员,严歌苓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从《雌性的草地》到《少女小渔》,到后来的《扶桑》,再到《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严歌苓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2009年大作《寄居者》在延承以往创作主题与风格的基础上,将视野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的种族迫害和族群逃亡的巨大灾难,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着一个异族三角恋的故事,展示了身份、文化、历史、宗教、民族与人性错综复杂的纠缠,对当代移民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研究,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性与科学是研究科学及科学史问题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围绕女性与科学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本文着重从"人类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女性求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传统科学发展存在偏差、女性有未开发的智力和性别优势、女性有独特的关注内容、研究方法"等女性与科学关联的角度进行剖析,为女性进入科学提供一个新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前十年,秦观其人其作也成为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以文学解释学的立场和视角审视,秦观研究者开始调整并扩大自己研究的范围,不仅关注词作,也开始关注诗作和散文;受"前理解"影响,秦观研究既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也出现了更为全面的系统研究稀少,秦观词内部的词谱、词韵、音律研究缺乏.要推进秦观研究,还需要研究者更多的文学理论储备和更多的音韵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泉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望,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李白词是代言体,凭借自己对于女性的感受,把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写进词里;李煜是以自述的方式表达男性对生活的经历,借助阴柔美的形式描写大开大合的情感体验,充满了个性美的光辉;而李清照,大胆抒写自己的女性体验,表现知识女性的精神和女性视角,创造出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词汇。研究这三位词人在词中阴柔美的趋势,为性别文学的发展补充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自创立起,其青年亚文化研究一直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女性在亚文化研究中未获得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默克罗比为代表的妇女研究小组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将女性主义引入青年亚文化研究,后来又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内部的种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这一时期,受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多采取整体性思路对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探讨。80年代中期,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转换。研究者开始从女性受压迫的个体性与复杂性着手分析;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浪漫看法,不再将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为互不相容的力量,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伯明翰学派中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验、视角与方法值得当代中国学界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伍荣华 《学理论》2010,(25):177-178
许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欧美伟大的文学著作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文学界里通行的"货币"。在当今文学界遭遇信仰危机、创作面临思想缺血的时代,对《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西方学者对利益集团的研究、中国学者对利益集团的研究、中国政府对利益集团采取的政策"三个方面,对国际学术界关于利益集团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综述。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利益集团及其活动对国家政治生活有重要影响,政府需要从理顺关系、科学管理、制度建设等视角对利益集团的发展采取积极的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凌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和男权制社会的双重压迫下通过女性的特殊的视角和女性独特的叙事手法,重构美国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学是近年在文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英美文学出发,对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和"回归本性"两方面主题的深层内涵进行剖析,借以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青年学、文化人类学和人口学等诸多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我国研究者所进行的代际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关于代际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栾坤 《学理论》2012,(5):39-40
"女权主义"从提出到如今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很多学者把女权主义分成不同的派别来进行研究,更多的学者关注于男女在参政问题的平等、与男性争权等问题。从研究人们对女权主义运动误解这点出发,着重解决人们对女权运动误解为两性战争的问题,提出女权主义不是男女战争,男女和谐发展才是女权主义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性别派"的观察视角女性主义国际法方法的视角具有独特性。女性主义学者的这种独特观点涉及国际法的性别敏感性问题,与纽黑文学派不同的是,其"观察立场"不是为了人类共同利益,而是具有派别性的立场。这种"派别性"在于批判性地考虑到谈论某个主题时需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不从客观和中立出发。反而,其出发点是由女性所属的集体以及作为女性的性别条件来理解和决定的。女性主义者们认为,首先,男性具有支配地位的制度应该被破除,而女性的经验、情感等特性要得到重视。其次,国际法律体系中需要女性的声音。再次,"受害者论"  相似文献   

16.
李艳 《学理论》2013,(11):176-177
文学大师茅盾的《子夜》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子夜》并非这部巨著的原名,这一点后期的许多学者都讨论过,1995年第8期的《教师博览》曾探讨过"茅盾改书名"的原因,但只是做了简单的叙述,之后无论是文学史上还是文字学史上都很少探讨这一问题。从文字学视角入手,对"夕阳"和"子夜"溯源,并结合古代文献,尽量全面地讨论"茅盾改书名"所蕴含的文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书阅世     
人生的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必修课。十来岁,我们阅读的是童话和传说,关注的问题是"善"与"恶"。那时候的镜像里,世界就像日月的运转一样,昼夜分明。现在回想起来,对人物印象的第一个判断常常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事还是坏事?"对周围的人物如是观,对影视文学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围绕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新趋势与新政策,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解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实现路径和前景预期,国外学者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别和评价差异。归纳梳理国外现有的研究状况,有助于增进理解、澄清误读,以期多维推进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从感性认识到科学、全面把握,并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研究青年女性的整形实践。基于深入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和消费文化是使青年女性形成长相"丑"或"有缺陷"的自我认知并决定整形的关键因素。整形给部分青年女性带来生活的积极改变,甚至被青年女性视为对人生的自主选择和把握。然而,无论是从整形的标准还是从整形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整形给青年女性更多带来的是"虚假的自我"、主体的分裂和群体的分化。整形并不是女性所认为的"自我救赎",而是一种被迫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丁松虎 《民主》2014,(12):62-63
<正>北京师范大学蒋原伦教授的自选集《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出版了。29篇文章包含于"文化批评"、"媒介神话解析"、"空间与文化"、"诗学研究"四辑中。前两辑包含了22篇文章,占到全书文章总数的3/4,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后记"所言的"在文化批评和媒介批评的写作中有一份自信和快乐"。作为"横跨"文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作者运用文艺学、符号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