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以德服人     
要以德服人季明志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是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  相似文献   

2.
从蒋琬善待逆耳之言说开去顾彭荣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蒋琬为尚书令。有人对他不服,说了些逆耳之言。如督农杨敏,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指诸葛亮)”。有人向蒋琬报告,提出应对杨敏治罪,蒋琬不同意,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他不予...  相似文献   

3.
《论语·季氏篇》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一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译成“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①如果单就这一句话来说,这样译未尝不可。但把它放回整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中去读,总觉得文气不甚通畅,语义也不很明了。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4.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5.
以数服人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看法、意见是很普遍的,我们应以理服人。但有时以理未必能达到服人的目的,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屡见不鲜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以数服人的方法,效果甚佳。以数服人就是选用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纠正学生中存在的片面看法,达到使学生信服、接受的教学目的。例如我在讲解我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时,许多同学提出:“社会主义怎么还借外债”“借外债是不是太贫穷”我就选用了世界银行  相似文献   

6.
<正>讲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向来重视讲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我们又讲“得理也要让三分”,有时候有的人却“无理也要搅三分”。有理讲理,没理怎么办?社会生活中有种普遍现象,叫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发现“公婆都有理”或者“公婆各有理”。笔者就从这个角度引出话题,尝试就社会认识中的“公婆各有理”做些探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说他“短于奇略”者有之,道他“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者有之,甚至讥他“平庸”者亦有之。持异议者则群起而反击,双方论战方酣,从而把对诸葛亮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应该说,这种论战由来已久。而近几年来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观点亦不新鲜,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源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早在一千多年前,陈寿就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他本人  相似文献   

8.
人是管理的核心。对人才的遴选、识别、使用,毫无疑问,是管理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令人惊奇的是,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对不同特征人才的态度上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德才兼备,一直是中国的传统选人原则。晚清著名政治家曾国藩财认为:“德才兼备,更重于德。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工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显然,有才而无德的人是不受曾氏欢迎的。 作为中国民族计算机业执牛耳者,联想集团总裁…  相似文献   

9.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信度,应该从理、用、情、美(理想之追求)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着手,追求理与情的和谐,追求经世致用、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信度,首先要解决一个“理”字,即做到“有理、讲理”。“有理”是要让学生觉得有理,能解释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帮助他们正确把握这个世界。为此,要努力使“理”切近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讲理”是要摈弃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从而建构起学生自己所理解之“理”、自己所能讲之“理”。这是“经世”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10.
“喜欢道才来唱,喜欢理才来说”。 这是黔东南苗民《说古歌》的开场白,它准确的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理”或“道理”的态度和感情。“理”这一个古老的概念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平时不论节日、婚丧、寿诞日子都要由理老、歌手用摆古、对歌等形式向苗民进行“理”的教育,遇有诉讼和纠纷也由理老或寨首根据理词的意思进行裁决。所以“理”是苗族先辈对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总括,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重理、讲理、服理是苗族社会的优良风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中青年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要抓紧,而且要抓好。”如何真正培养选拔一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年轻领导干部,在当前工作中,我们务必防止畸重畸轻的现象。一是重才轻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对干部的一贯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有德无才a,难当重任,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但一些部门或单位在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往往重视了年轻干部“才”的一面,忽视了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安》杂志第七期“一线传真”栏目中有一文讲到:5月8日晚,河南省焦作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驻河南轮胎股份公司保安员张新民在门岗执勤,连敬十八个军礼,劝走一个醉酒人,受到围观群众的交口称赞。阅后,深有感触。张新民同志在保安服务活动中,文明执勤,以德服人,可圈可点。 我们 常说,要以理服人,不论何种岗位,职责如何,都得讲这一条。一般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都会理解和接受的。同时,也要把握有理、有礼、有节之尺度,以德服人。比如上述事例中的醉者,虽神智不清,但接受了“十八个礼”,还是要“不好意思…  相似文献   

13.
钱俊君 《湖湘论坛》2002,15(4):12-13
人有人品,官有官德。作为领导干部,要在广大群众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仅凭其地位和权力是不行的,还必须依赖其本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地位和权力可以产生强制性作用,但如果少了品德和人格这两样东西,即使其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也不会构成权威,群众不会从心理佩服他、尊重他。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树立权威,必须做到德、才、理统一。一、德:仁者爱人“仁爱”是德。要以德行政,以德爱民,“仁爱”之心不可无。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最高道德的准则和道德境界。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一…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断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根本遵循。思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讲什么理”“怎么讲理”“养成讲理的习惯”三个方面,这是将教材语言转化为个体语言、将学科任务转化为个体能力、将学科价值转化为个体意义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课“讲理”教学的进阶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183;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据悉,日本一学者根据“人才”德的多寡分为三类:德才兼备者称为“人财”——是人民的财富;有才少德者谓之“人材”——是做好某事的材料;有才缺德者叫作“人豺”——是危害人民的豺狗,给人民带来灾难。这一分类提醒我们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弄清他们所拥有的德,要量德使用人才。 我们认为,对“人财”要破格放手重用,可将其作为行政主职、业务主管、学术带头人;对“人材”要不拘一格,在启用的同时加强教育培养并辅之以制度约束,可作为行政帮手、业务助理、技术骨干;“人豺”虽有某种特长,工作中也应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一定…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古人是崇尚清廉为官的。历代忧国忧民者,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希望有清官廉吏治国理政,使得四海清晏.国泰民安。西安碑林中有一座官箴碑,官箴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碑文是明永乐年间理学大家曹瑞和天顺年间清官年富所作:碑是清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颜伯焘倡议刻制的。  相似文献   

20.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