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夷到洋商称谓的时代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商”这个词,是西洋商人的节略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至七八十年代则较广泛地使用。此前,来自遐方的西方人“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如称欧洲人为“红毛夷”、“白夷”、“英夷”、“法夷”、“米夷”等。称外国商船为“夷船”、“夷舶”、“夷艘”等,洋官为“夷酋”,外侨住房为“夷房”,租界为“夷场”,洋商为“夷商”。为什么将西洋商人以“夷”视之?以往有的论者据字义上考证,认定“夷”并无褒贬之意,但“洋”与“大”相通,“洋洋乎大哉”,褒意明显,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夷”是对异族或外…  相似文献   

2.
“五一”前后,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昆明、南京等地都出现警察佩枪巡逻,尤其是上海上千民警佩枪执勤.引起舆论的不小震动。“警察佩枪拉大了警民距离”“可能导致枪支滥用”“万一走火怎么办”,类似的非议凸显出人们对警察用枪的担忧,背后也折射出人们对警察权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3.
如同每种有价值的管理时尚一样,“合作”也有其精华和糟粕,因此你必须理清。你不仅需要冲破“市场僵脑”和“等级制僵脑”的束缚.还要对人们如何建立关系多加注意。这里的人们指的是有能力的成年人,而不是那些需要随时监管的孩童或只顾做买卖的商人。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港口,成为全球第一大港。伴随着2006新年喜庆钟声的来临,人们又看到了中国一个新的“世界冠军”的诞生。然而,这个“世界冠军”的出现却与一个地名紧密相联——洋山。当这个中国东海小岛被一座长达30多公里的“S”型跨海大桥连接到对岸的上海时,这个以前为许多人闻所未闻的小地方一夜之间名声大振。洋山一号码头顺利开港,洋山成功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店名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商店标志的语言符号了,商家试图通过选择好的店名提升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语言学家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店名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作深入分析,以揭示出不同时代店名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审美和时代内涵。北京海淀区中餐馆的店名就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制》2011,(31):32-33
几乎每个“黑白通吃”的商人,都要或多或少,或自愿或被迫地寻找并倚傍权力,把自己这个民间商人在某种程度上“官化”,好去压服那些平头百姓,以及无法“官化”或“官化”得不如己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两则报导,一则是外语“考试超市”正在形成,各种“洋考试”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人们可选择的“洋考试”越来越多;一则是广东省高教厅取消社会人员参加英文四、六级考试的资格,人们的考试机会依然缺乏。  相似文献   

8.
尽管究竟是否要过“洋节”曾经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议,情人节这个正宗的洋节,已经被广大中国民众,包括传统保持得较为完好的农村地区的青年所接受。不仅如此,洋情人节还不够,人们把传统节日七夕作为中式情人大加追捧。而在西方,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春节也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道美丽的“中国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城市化、网络传播及文化断裂等角度,分析了"抱抱团"现象出现的原因,探讨了"抱抱团"现象所折射出的当代青少年的媚洋心态、社会逆反心态及追新求奇心态,最后就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洋”相关联的事物愈来愈多,且不说漂洋过海的留学、观光、打工、婚嫁等等,即使足不出户,关于“洋”的话题也让人们躲不开,绕不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洋”为荣的现象。 过洋节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社会的基督教徒纪念传说中的“救世主”耶稣诞生的节日。十多年前几乎绝迹,而如今或典雅庄严,或充斥腐草气味的教堂已不鲜见。对圣  相似文献   

11.
在近些年的消费市场上人们颇爱赶潮流,从而推动市场盛行着两个字:一个是“优”,一个是“洋”,而且很多时候“优”的不及“洋”的。“洋”和“优”又多有假的,宰人、坑人的事接踵而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人的消费行为是不介意价值而注重于价格,更多地偏于从众。而这种偏于从众又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人大月刊》2011,(3):46-46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看到的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贵族化”倾向。 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大楼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普通百姓却感到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这种“贵族化”倾向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它具有新颖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流行语经常表达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或社会生活中冒出的新事物。如80年代的“下海”,90年代的“上网”。一批“数字族”、“字母族”的出现,如“886”、“584”、“TMD”、“BBS”也反映了流行语新颖的表达形式。再如“恐龙”这种形容人非常丑的说法,十分生动夸张,把人与恐龙联系,讽刺效果非常强。此外,流行语的字数大都在4个字以内,且多为一个词语,如“灌水”、“恐龙”、“牲口”等。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作为社会流行语的一个重要表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文化心态。为了搞清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使用状况,笔者于2002年1月对北京一些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访谈。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有个加拿大商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通过他在中国20多年的亲身经历,对中国的变化做了一个描述。他说:“无论是大街上、商场里,还是饭店、宾馆里,中国人的笑脸越来越多。”他的结论是:“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满意了。”  相似文献   

15.
桐乡文化名人“复活”街市“子夜”、“林家铺子”、“缘缘堂”等名称,如今被聪明的桐乡人化成了响当当的店名、品名。  相似文献   

16.
“白条”,指不符合财务制度和会计凭证手续的字条或单据,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这样的条据是不能作为报销凭证入帐的。曾几何时,老百姓把那些得不到及时执行的司法判决称之为“法律白条”,人们在揶揄讽刺的同时,也折射出法律执行中的诸多无奈。  相似文献   

17.
祖籍安溪县金谷镇美洋村官岭的罗豪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著名的法学家和中国致公党的领导人,被人们称为“人民法官”、“侨界领袖”。  相似文献   

18.
“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各界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一片怨声。细想起来,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折射出许多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也不是单一的靠限价或降价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瑶乡来了一位“洋姑娘”广西恭城县莲花独石村,是一个景致迷人的瑶族小村。纯朴善良的瑶民们沿袭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斗转星移,小村似乎都无多大的异事发生。然而1948年岁未,古老宁静的小村却颇为热闹了一回。村头村尾人们在议论着一件新鲜事:在台湾当兵多年的俸文彬,带回一个“洋姑娘”。作为“洋姑娘”的陈金乾,对瑶乡的一切也同样感到新奇有趣。瑶乡人极热情好客,那段时间,几乎都有后生姐妹们上家来探望她。当晚,姐妹们还在她家的火堂旁摆起歌台,唱着山歌热热闹…  相似文献   

20.
漫画与幽默     
广告费牧师和商人在说话,仆人在旁边听到了几句。商人:“五万块。”牧师摇摇头。商人:’‘十万块呢?”牧师还是摇头。商人:“50万,总行了。巴?”牧师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商人失望地走了,仆人好奇地问牧师:“牧师,50万,我们可以做很多善事呢,可以帮助许多穷人。”牧师也是一脸的无奈:‘诚也是没有办法呀。他要求我每次祷告前,不要说‘主’,要说‘XX可乐’!更好有人在日月潭旁的一块大石头上留言:“我和太太到此一游,很愉快,特留字为念”。两天后,旁边多了一行字:“我到此一游,没带太太,更愉快,特留字为念”。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