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思瑶  王猛 《传承》2011,(11):72-73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是人们经济生活、精神依托和社会交流的主要场所。冀中地区的庙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节日,是冀中农村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流的场地,也是普通民众信仰的地区。30年代以来的战争、灾害都削弱的冀中地区的经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庙会的发展空间,导致冀中地区的庙会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2.
农村庙会规范管理势在必行许圣义樊曼丽近期笔者逛了几个地方的庙会,这些庙会规模都相当大,各类商贩云集,生意红红火火,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它特有的作用。庙会是一种民间朝祖祭神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正确的引导、组织庙会活动,对落实党的...  相似文献   

3.
晋祠古庙会     
太原晋祠,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是法定的“晋祠古庙会”。相传,晋祠古庙会是当地人们祭神的日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这一日,晋祠附近的农民,总要在这里搭台,请戏班演几台戏。晚间,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焰火。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庙会是祭祀水神的日子。每逢这天。烧香拜佛、求神祈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古庙会有了新的意义,成了太原市最大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每到古庙会期间,有市郊各区县的商业单位摆摊设点,吃、穿、用品,样样俱全。蛇展、花展、鱼展、杂耍也相继赴会。人们扶老偕幼从四面八方来赶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4.
正201年8地年坛12文月化2庙8会日""第在台八湾届高北雄京开特市色,周让暨民2众018近距离体验京味京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活动由北京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主办,北京东方妙汇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活动分为地坛庙会小吃街、非遗传承及创新工艺展、文化展演、工艺制作互动教学和魅力东城图片展五大板块,集萃了40余个传统文化项目。主办方北京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董事长彭湘在致辞中表示,庙会作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地坛文化庙会最具北京特色,浓缩着正宗的北京味儿、展示着老北京特色与独特的人文底  相似文献   

5.
加快城乡集镇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王洪玉农村要实现小康目标,唯有加速城乡集镇建设,使之成为接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阵地。成为农村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和连片开发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集镇建设发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小康...  相似文献   

6.
王秋香 《湖湘论坛》2007,20(4):61-62
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农村集镇文化如一把双刃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在发挥着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家庭、社会和集镇政府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2016,(4):48-49
正京韵声动,红龙齐舞,财神跳加官。伴着神鼓擎天,群猴欢跃,"2016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在一派洋洋喜气中隆重登场。作为北京恢复最早的庙会,地坛庙会以正宗地道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全国,蜚声海外。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北京民间人气最旺的春节盛会。"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曾于2014年和2015年成功举办过两届,其与"台北灯会"等活动交相辉映,已成为台北民众翘首期盼的春节盛事。本次第三届活动于2月  相似文献   

8.
庙会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社会心理的产物,只有顺应“天时”,即顺应时代的变迁,庙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在研究转型期的庙会和促进庙会的转型时,一定要站在 21世纪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多元化的基点上,有针对性地发掘传统庙会中可供持续发展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资源,并按市场规律和人类共同的先进文化理念营造现代庙会,才能避免盲目性,增强主创性。   为此,要从物质层面上拓展庙会,以更“大”的规模尽庙会之“地利”。庙会赖以发展的载体是“地”,“地之利”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一批名扬三楚的寺庙观阁和附丽于宗教文化的庙会文化,对这批遗产的深度系统开发,将有利于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庙会,作为一种集商贸、艺术、游乐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经济——文化活动,二十多年前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中,由潜行而后大行于名山古寺;十余年来,在“三个有利于”的现代化建设中,它进一步强化了综合功能,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对庙会进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考察,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它的物质载体(抓“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活跃,一个欣欣向荣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新局面,也在那些一向被称作穷乡僻壤的地方呈现出来。中国文化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到一九八一年底止,全国农村电影放映队已有九万个,改建、扩建和新建的农村集镇影剧院有三千多座,县文化馆有三千零二十五个,公社文化站有两万五千八百个,县级图书馆有一千四百四十五个,有三千多个设在集镇的农村文化中心。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者。为了表彰他们的成绩,去年年底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有来自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五百多位代表在会上报告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他们的事迹很令人感动。我采访了其中两位代表。  相似文献   

11.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北京的现代文明。龙潭庙会的舞龙舞狮,厂甸庙会的高跷比赛,东岳庙会的民间绝艺,地坛庙会的花会表演……老北京人传统过年的民俗活动即将在各大庙会上一展新姿。  相似文献   

12.
波阳县农村集镇建设的调查曹奇华一、现状及特点最近,我们对波阳农村集镇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村集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41个乡镇中已建有集镇38个,集镇居住人口近12万;集镇所在地企业总产值5.9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1.8...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地区,历来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和落后只是相对而言,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必然要求有一定的流通活动与之相适应.其实,当地的各族人民也有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地域性的、短距离的商品交换还是活跃的,尽管这种交换活动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随着商品交换的逐步频繁,一些位置适中、地处交通要道的较稳定的集市,就逐步过渡为集镇.不仅有流动的小贩,而且有坐贾、客商居于这些地方,坐贾多系当地的土著居民.他们把外地的商品运往农村、又把农产品转入高一级市场.这样,这些集镇就成了城乡物资交流的集散  相似文献   

14.
梁方 《长江论坛》2004,(6):55-58
庙会的传承,实质上是其遗传因素、主体能动因素与全部的社会环境因素互动的社会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逐渐游离于初始的、单纯的宗教信仰活动之外,成为集商贸、艺术、娱乐为一体的社会亚文化系统。历史证明:庙会只有不断吸纳先进的物质一文化成果,才能不断完善其社会性而与时俱变、与时俱新。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家始终把供销社作为对农业、农村经济加强指导、调控和服务的重要组织,供销社也确实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我国实施改  相似文献   

16.
喜爱传统习俗和民间风情的北京市民,今年春天又欢快地领畧了阔别二十多年的逛庙会的情趣。最盛大的地坛公园的文化庙会在二月的十二天内就接待了六十万人次。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每年春节(一般在公历一二月间)逛庙会是北京市民的传统习俗。据说庙会起源于寺庙的祭神活动。以后神庙的附近出现了集市,逐渐形成庙会。地坛与天坛相对应,建于公元一五三○年,系封建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主要建筑物有拜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烧香拜佛的迷信渐消。而今在地坛举办的文化庙会成为生动的北京民俗展览。庙会包括有传统的民国工艺品、节日商品、地方风味小吃,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再现了北京古老而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村出现了群众兴办文化事业的热潮。据有关部门统计,到去年十月份,全省所有的县、市、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公社文化站。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我省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农村集镇文化中心。通过调查,我们看到,这种集镇文化中心,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农村特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我省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邓英英  王鹏 《传承》2011,(27):60-61
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庙会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庙会文化,其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地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镇精神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蔡晓明集镇建设是农村经济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又一次发展高潮。最近,笔者到波阳等四县(区)10个乡镇,着重调查了集镇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调查感觉到,在集镇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少不得、软...  相似文献   

20.
王涛 《中国保安》2013,(3):22-23
逛庙会,已成为京城百姓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北京庙会中,厂甸庙会以其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独树一帜,成为展示京味民俗文化的窗口,深受百姓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