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燕林 《前线》2011,(8):51-51
说起领导干部的“硬伤”,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此人受了什么处分,或者是行为不检点。如果没有至少是没有发现“硬伤”,干部考评时则往往易于通过,而“理论学习抓得不紧,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往往是一些干部个人总结的常用语,这样表述自己的缺点,应当说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如果是轻描淡写,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从而痛下决心改正,那就需要猛击一掌,严肃提醒了。最近,一位市领导在讲话中严肃指出:领导干部理论缺失是“硬伤”。  相似文献   

2.
马小林 《理论建设》2012,(4):108-110
应该说,嫉贤妒能是对当前选人用人工作中危害较大、影响较坏的一个问题。如果说,“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违规用人”等问题是选人用人上的硬伤,那么,嫉贤妒能问题则是看似不显眼却危害极大的内伤。前者自有党纪国法来惩治,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所谓嫉贤妒能,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恨。其出处见《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自古所谓“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嫌人贫恨人富”、“笑人之无,妒人之有”指的都是这种“红眼症”。  相似文献   

3.
李准 《新湘评论》2007,(7):63-63
写文章、搞评论,观点有对错,水平有高低,历来如此。真理总是愈辩愈明。但是.文章中如果出现知识性乃至常识性错误.那就是一种“硬伤”,为学人所诟病。当然,文章写多了,偶尔出一点硬伤也在所难免,知错能改就好。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硬伤越出越多,大有蔓延和升级之势。  相似文献   

4.
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李捷中苏关系,经历过“蜜月”时期,也有过“严冬”的历史。然而,正是在“蜜月”时期,就已经隐藏着不和谐的因素。一、民族传统、意识形态与战略利益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逐步疏远的过程。即使是在友好合作的时...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2,(15):112-113
【求助记录】我是一个未婚大龄青年,打拼多年有了一些积蓄,现在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开发商纷纷降价促销,我想抓住机会买套住房。可是现在市场上的楼盘很多,都宣传得天花乱坠,如何进行选择很让我伤脑筋,请“三T公司”给些指导。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湖南长沙市召集全市所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公开并讲评了2008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结果,特别点名通报了11名领导干部被评为基本称职的情况。这11人全被诫勉谈话,绩效奖金全部扣除,市委组织部明确规定一年之内不得提拔使用。第一次有这么多没有硬伤的官员被评为基本称职,长沙官场为之震动。长沙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绩效办主任肖良定说,长沙很多官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通过制度化的考核,没有硬伤也可能被评为基本称职,那就等于说每个官员工作不努力都有可能被评上。  相似文献   

7.
叶倾城 《廉政瞭望》2013,(13):76-76
威尼斯如何回忆“威尼斯之女”?一部同名电影,把“威尼斯之女”的生活写得如诗如画,早上陪贵族们比剑,晚上和国王们上床,生死关头,心爱的男人为她挺身而出——谁信呀,他连娶她的勇气都没有。曾经痛恨她的,男人的正妻,在临终前忏悔自己的嫉妒,请求她的原谅。嗯,大圆满了。  相似文献   

8.
在上届金扫帚奖颁奖仪式上,主办方衷心希望下一届看不到烂片,全是好电影。但事与愿违,去年的烂片数量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大幅增加,并且烂得更加让人无语。特别是古装片,达到了让观众难以容忍的地步。这些改编自经典题材或经典翻拍的古装片,品质上可谓一蟹不如一蟹,有人甚至惊呼古装片已经被“拍死”了。借拍摄经典之名,行“抢钱”之实...  相似文献   

9.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过热”、“反常”、“极端反常”和“正常”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上届金扫帚奖颁奖仪式上,主办方衷心希望下一届看不到烂片,全是好电影。但事与愿违,去年的烂片数量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大幅增加,并且烂得更加让人无语。特别是古装片,达到了让观众难以容忍的地步。这些改编自经典题材或经典翻拍的古装片,品质上可谓一蟹不如一蟹,有人甚至惊呼古装片已经被“拍死”了。借拍摄经典之名,行“抢钱”之实,是这些古装片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部中苏关系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关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苏关系史上的最好时期。这期间,苏联方面在中国制定和实施“一五附划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双方在科技、文化、商贸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合作。一、“一五”计划的制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制》关于过渡时期转变的理论为依据,同时,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于1952年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正好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经历酝酿——实施——实现的十年。我作为外交部主管司——苏欧司的副处长、副司级参赞,亲历了这一正常化的全过程。“中苏关系正常化”七个字,与“邓小平”这三个字是紧密相连的,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孟兰英 《党史纵横》2010,(10):32-34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关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相互对抗已20年的两个国家重修旧好呢?邓小平运筹帷幄,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老子》载:“五味令人口爽。”爽者伤败也。然我的纪检生活可谓百味,却丝毫没有伤败不堪之感,缘由即在酸甜相济,苦在乐中。正如《管子·宙会》所言:“五味不同物而能和。”这调和的润滑剂即是我的同事了。兹列三则日记。是以明之。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1957年中苏关系以合作为主,那么到了1958年,更多的则是争吵和相互指责,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之窗便由此打开。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中苏闹翻实际上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这一年发生的三件事,确实对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茅屋之伤 “陈淑兰,陈淑兰……”仁寿县鳌陵乡千秋村村主任廖树和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喊道。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7,(7)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究竟什么原因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是国家利益,还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亦或是两国领导人的原因?本文试从地缘结构方面来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森奉 《党建文汇》2011,(5):38-38
1961年,中苏关系走向分裂,在苏方的鼓动下.1962年4月下旬,中苏边境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6万多新疆居民集体逃亡苏联。本文记述了作者亲历的“伊塔事件”经过。  相似文献   

19.
政策顾问     
劳动合同上的“生死”条款是否有效? 问:我们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工作危险幽艮大。但在工地上,用人单位既没有给我们发安全帽,也没有其他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用人单位和我们签订的劳动合同上,有“在施工中发生伤、亡、残事故概不负责”的条款。  相似文献   

20.
苏联曾经是中国的“老大哥”,但后来中苏关系交恶了。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清醒地认识到:中苏关系不改善,中国将难以得到真正的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才有了——《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