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佛教在公元2世纪经过多种途径传入越南。在越南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佛教表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入世”特征。僧侣们不仅精通佛学,还谙通汉学。他们积极参与朝政、外交、文化教育以及文学创作事业。这不仅促进了越南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越南古典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历史上泰国货币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泰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古代时期的货币及其特点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的规定,其他各项都由这一基本规定而延伸。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地域相联、文化相通,早在"三国"(指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中国的儒教、佛教和道教均传入朝鲜半岛,并与当时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结合,逐渐嬗变为韩国的儒教、佛教和道教.寻觅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到韩国儒教、佛教、道教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可以用"三教和合"加以概括.所谓"三教和合",就是指韩国的儒教、佛教、道教是以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面貌呈现出来.这一现象像一条红线贯穿韩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尤以新罗时代的花郎道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3,(16):58-63
<正>也许,未来,从经济到文化的再一次融合,能让中亚再度焕发出别具一格的活力……“犍陀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希腊、波斯、印度等多元文明碰撞与融合的产物。犍陀罗艺术在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不断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活力与创造力,不仅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与飞升,也在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面对采访记者,如此解读此次“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相似文献   

5.
缅甸佛教的现状李晨阳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封建社会,佛教一直长盛不衰;在佛教受压制的殖民统治时期,佛教民族主义是缅甸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思想旗帜。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在吴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缅甸和泰国...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和改变。一国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耦合,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社会经历过多次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解体、分化与重组。韩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受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三国对韩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韩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与现实,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元晓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著名学僧,其佛学思想不仅对韩国佛教,乃至对整个韩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日本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元晓的代表作《金刚三味经论》和《大乘起信论疏》至今仍享誉东亚和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域。然而对于元晓这样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2002年5月由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元晓佛教思想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的首次尝试。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金勋副教授。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泰国不断有佛教介入政治冲突的事件,佛教积极介入政治的方式是僧人干政,消极介入的方式是以接纳政客出家的方式为其提供庇护。从政客角度来看,是为了获取宗教庇护、积累功德以及保护自身名誉;从佛门人士来看,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利用宗教身份为自己迅速树立权威;从佛教教义和佛教在泰国的本土化特征来看,佛教论证了国王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连。泰国的佛教在历史舞台中展现出功能性和世俗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佛教介入政治冲突事件提供了土壤。泰国佛教观念留出的阐释空间为佛教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断被人们用来建构泰国社会的象征权威,这是催生出政教乱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创立的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其他东亚和南亚诸国,使上述诸国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无不打上儒学思想的烙印,其中,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尤为深刻。“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其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提中国,韩国人就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缅甸政治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不断深入,一股佛教极端主义浪潮随之高涨,成为社会冲突与局势动荡的催化剂。缅甸佛教极端主义是缅甸现代政治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主义恐惧症",其作为一种政治修辞成为执政者建构统治合法性的工具。但这一现代性宗教现象并非凭空出世,缅甸佛教悠久的入世传统是其根源与土壤。本文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来解读缅甸佛教极端主义,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其踪迹,并在现代缅甸政治转型的场域中探讨其发生学的动力与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韩国的天道教与基督教韩兴植导言人们很容易发现,韩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政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与宗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前57—918),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传播以及对儒道释三教和谐的追求。在高丽朝时期(918—139...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被收集在《李—陈诗文》中越南11世纪至14世纪初的汉文诗歌为中心,分析了佛教在越南的传入和发展以及李、陈时期越南文学所呈现的特点,阐述了佛教曾经对越南的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朝鲜王朝实录》所见明清时代图书传入论考梁泰镇韩国从中国传入书籍的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从三国时代到近现代,通过各种记录可知这种状况从没间断。由于汉字是传播思想、学问的必要工具,书籍的传入主要通过燕行使节(到北京访问的朝鲜使者),但到后代,也有通过宗教...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韩国的传播柳雪峰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历史上交往频繁,关系密切。韩国佛教在思想、宗派等方面同中国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韩国学者认为,佛教从中国传入韩国,就民间渠道而言,时间很早,《梁高僧传》就有东晋僧支遁道林致书高句丽道人,赞扬僧竺潜法深的记载。而从...  相似文献   

17.
一 序 韩国古代的三国虽然各自保持不同的固有文化,但都可发现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艺术品。 三国时代多种多样的艺术品是三国时代的文化和历史的再现,也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向世界整体展现了我民族的优秀性。虽然三国时代的艺术品表现出多样性,但通过分析许多艺术品中的形象和纹样,可发现阴阳五行思想在三国时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李岩 《当代韩国》2002,(3):54-57
溯究朝鲜人留学中国的历史,应从其三国时代开始,而作为留学者最先渡海或跋山涉水踏上中国领土的人,则应该算是朝鲜三国时的佛教徒们。朝鲜三国以来的佛僧们,除了偶然有往印度及其周边国家求法的,差不多都以中国为佛教中心地,慕名而至,吸吮了中国佛教的营养。统一新罗之后,入唐求法几乎成了佛教界的一种风气,其人唐求法的僧侣数量大幅增加,求法的质量也空前提高。这些僧侣回国以后备受尊崇和重用,成为朝鲜佛教及其各宗派形成发展的骨干。  相似文献   

19.
作为平安前期儒家用贤政治思想的倡导者,菅原道真的个人思想除了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之外,与佛教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通过对平安前期社会对佛教的接受、菅原道真与家族信奉的吉祥天信仰、菅原道真与法华经信仰、菅原道真与观音信仰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把握菅原道真与佛教的渊源关系,了解菅原道真家族以及菅原道真父母的佛教信仰从不同方面对菅原道真的佛教信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琛 《东南亚研究》2020,(1):69-88,156
战略文化对一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曼陀罗思想"的影响。"曼陀罗"是指一种同心圆的结构,由核心与边缘组成,其变化由核心决定,并延伸具备了一种战略文化的内涵。本文对印尼自建国至今历经的外交政策进行整体分析,认为其外交政策变化深受"曼陀罗"这一战略文化影响,在其历经的苏加诺、苏哈托、后苏哈托等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曼陀罗"结构,并且由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不同,其边缘也发生了变化和延展。从战略文化视角对"曼陀罗思想"等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印尼的外交政策,而且能够为中国对印尼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