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晞 《台声》2000,(8):21-21
6月中旬 ,由江西赣南客家联谊会、赣南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客家与赣南”学术交流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秘书长、《客家》杂志主编黄子尧 ,台湾客家戏曲学院院长、荣兴采茶剧团团长郑荣兴等台胞和来自新加坡、泰国、港澳地区以及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本着学术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就客家源流、客家文化艺术以及如何发挥客家优势 ,以及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对话 ,使赣南客家人更好地了解世界 ,世界客家人更好地了解赣南。客家是汉族中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客家的先民…  相似文献   

2.
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自己喜爱的赣南采茶戏。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需求决定着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彩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繁衍发展。  相似文献   

3.
说起来,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但因为求学的时间在江苏和上海度过,所以对江西历史的了解,还不如苏沪一带。地处赣南地区的赣州,对于我,也一直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 两年前,我去赣南的瑞金采访,才知道瑞金的许多居民都是客家人,并且整个的赣南地区,有七百多万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可在这之前,我还以为客家人大多只在福建和广东世居,这次才弄明白,原来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客家人朴实、爽直,生性顽强上进,赣南人更是客家人优秀特质典型的代表;客家人好客、好酒,喜结天下宾朋,赣南更是客家酒文化的发祥地。传统观念中,北方人以饮高度酒(烈性酒)著称,而南方素喜低淡风味,赣南人结合于南北方之间,对低度酒和烈度酒均有较大的市场和稳定的消费群。随着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健消费也逐渐深入人心,而以天然野生灵芝为主料的灵芝系列保健酒逐渐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挺进青龙山青龙山,地处江西省全南县北部,那里青山连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自古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雄伟的青龙山,神秘的棋盘山,奇妙…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不止一次听广东友人讲起客家文化,比如客家人、客家话、客家人生活传统,以及客家人的始祖在中原等等。但总因自己见少识浅,不甚了了。感谢几位老同志盛邀,使我有机会寻访了集客家习俗大成的客家大围:“鹤湖新居“。“鹤湖新居“为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中心的罗瑞合村,距市区28公里。“新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由于它  相似文献   

6.
王崇惠 《台声》2003,(1):9-9
为宏扬客家族群团结、爱乡、奋进、拼搏的历史文化精神,增进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客家人的亲情与交流,2002年11月17日至21日,由江西省台办、江西省文化厅、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赣台客家文化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海内外百余名学者与会,并提交论文60多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开幕式上,赣州市人民政府王昭悠市长致欢迎词。江西省台办主任崔琳女士、台湾世界客属总会秘书长林烈豪先生、香港全球客家崇正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先生、赣南师范学院罗勇教授、国台办交流局…  相似文献   

7.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极为独特的一种民居建筑。它们散落于南方的各个古老的村落,见证了客家人几百年的沧桑历史。客家围屋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建造有着特殊的方式。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围屋流韵     
文瑞 《福建乡土》2010,(3):55-57
大凡知道客家围屋的人,没有不到赣南的燕翼围来的。燕翼围位于江西龙南县杨村镇。自公元1650年始建以来,就以其高大、坚固、防御功能强之特点而名闻天下,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和专家学者趋之若鹜的必到之地。燕翼围呈方形,四层高15米,  相似文献   

9.
正客家,一个带有飘零意味的词,它是那么倔强地蔓延在南国的艳阳下。那些从晋代以降、明清为烈的迁徙之浪,从中州卷到岭表、卷到南洋、卷到旧金山,最后渗进了世界上每一块土地。长汀是历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绕城而过的汀江被喻为客家人的母亲河。客家人以坚忍、开拓、革新的精神创建了汀州,带来汀州的繁荣和发展,以后又发展到广东梅州,并扩展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汀州成为中国客家的大本营和首府,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的印痕,洋溢着客家人  相似文献   

10.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有华侨华人近四万,占毛国总人口的3%。其中,老华侨华人三万多,广东梅县地区客家人约占90%,大多已入毛国籍。客家华人在毛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毛岛客家人非常重视子弟的传统教育和传承发展客家文化,他们与当地其他族群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丰富毛国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现在全球客家人约有1.2亿,分布于五大洲93个国家、地区。客家民系传载的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也蕴藏无限商机,在闽西北做大做强“客家文化中心”品牌,把千年厚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我省优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支柱,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6,(3)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表现,传统客家居住文化是客家人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居住文化的形成,则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族信仰、社会习俗均有甚大之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广西客家人之居住文化对地理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以期能在这种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中,发掘客家文化集中原风骨和南方特色为一体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贵民 《前沿》2013,(14):173-174
赣南客家的吉祥图案艺术的发展演变,与其迁徙的历史一样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赣南客家吉祥装饰图案应用在建筑、服饰、手工艺、生活器物中,主内容有演义传说、戏曲故事、有神明、瑞兽、花鸟、有山水、花鸟及书法等。本文主按照装饰题材对赣南客家吉祥装饰图案进行了分类并将其与中原地区的吉祥图案做了细微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十分重视节庆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客家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南迂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物质形态的典型代表,那么定光古佛则是客家人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随着客家人大量移入台湾,定光古佛信仰也一同传入台湾,遍布台湾客家地区。定光古佛庙宇在台湾也是汀州的同乡会馆,是台湾闽西客家联络乡情乡亲的场所。它和莆田湄洲岛和漳州龙海白礁的慈济宫一样,是海外特别是台湾信徒中重要的宗教圣地。  相似文献   

16.
周建新 《思想战线》2007,33(3):17-2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一直停留在静态的文化特质描述之上,而从人类学过程论和过程分析的角度,可得出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其概指客家族群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抗争、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客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并纳入研究视野,涵括客家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文化特质以及族群性格和精神特征。“在路上”的客家意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是一种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7.
林程吉 《传承》2010,(15):104-105
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它的形成具有当时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为原因。介绍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阐述客家围屋的基本特征有:鲜明的防御性和高度的聚居性。分析形成赣南客家围屋的史地背景,主要有:险恶的自然环境、连年不断的战火和剧烈的移民浪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客家围屋是融合中原文化和自身特有风格的历史自然综合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杨智勇  黄光琳 《前沿》2014,(17):68-69
客家伦理精神是客家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即"尚中贵和"的和合精神,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性,即"冒险进取"的开拓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积极弘扬客家伦理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是赣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黄少明 《传承》2011,(1):50-51
博白客家人口超过100万,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博白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晋代美女绿珠、近代民族英雄刘永福、现代革命先驱朱锡昂、世界著名语言大师王力等历代名人。为了挖掘、弘扬和展示博白客家文化特色,2006年11月2日,博白县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节。文化节主要内容有客家文化论坛、客家文艺表演、客家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充分展现客家文化的无穷魅力。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博白客家文化节在博白县举办。第三届博白客家文化节突出"弘扬客家文化、共谋发展商机"的主题,"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宗旨,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步伐。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是举世公认的客家人总祖地和朝圣中心,也是黄慎、郑文宝、李世熊等客家历史名人的出生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县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