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这种节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也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2.
张宁 《今日民族》2004,(4):21-24
克木人喜用芦竹管饮酒。芦竹细而长,竹节经灼烧而中通,可延用数十年之久。凡节日喜庆,或亲朋好友来访,主人便搬出常备的米酒坛,插入数根芦竹管,同坛共饮,或叙家常,或谋帮助,或和以歌咏添水罚酒娱乐。于是,围坛而饮,遂成克木人的象征。克木人跨境而居,总人口约5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中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家。我国克木人约3000人,仅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景洪市。勐腊县是我国克木人的主要分布地区,沿中老边境我方一侧有12个克木人自然村,2321人,是勐腊县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这12个村寨散布于勐腊的5个乡镇,互不相连,它…  相似文献   

3.
早在二千多年前,哈尼族祖先就从每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选定一个吉样日子作为“昂玛突”节日。哈播村“昂玛突”节在各位村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定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举行。1992年,元阳县政府正式批准,哈播昂玛突”节由俄扎乡政府主办。在节日前夕,要选节日主持人,俗称“咪谷”。“咪谷”系村里儿女双全,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未丧偶的老年男人。“昂玛突”节为期3天,第一天由“咪谷”举行祭把活动:在村里选定的“寨神树”周围摆上一头猪,一只大公鸡,数对染色鸡鸭蛋,染色糯米饭和长龙宴酒等供品,由“咪谷”在寨神树前跪拜,乞…  相似文献   

4.
庙节     
《今日广西》2010,(5):43-43
“庙节”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神灵祖先。由老人从夏至数起数到辰日即是节日。到时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并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树枝上,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为了表达对耕牛辛勤劳作一年的慰问,给它喂食一团糯米饭和粉蒸肉。  相似文献   

5.
中国节庆     
《台声》2005,(10)
Sun.Mon.Tue.Wed.1320226初五9初八十二15十四十九21二十小雪30廿九12三十14十三16十五28廿七27廿六十月 彝族十月年 彝族过去使用十月太阳历,形成了与历法相应的年俗。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过年时,先敬天祭祖,再到各家共饮“转转酒”,还有赛马、角力等活动。瑶族耍歌堂 又称“秋割节”。瑶族中的盘瑶和八排瑶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传说这天是瑶族祖神盘古王的生日,故先行祭祖仪式,后歌舞狂欢,燃起篝火,以庆丰收。丰收节台湾高山族排湾人的节日,多在农历十月粮食进仓后,择吉日进行。节日里,各个部落都举行盛会,在…  相似文献   

6.
汪涛 《今日民族》2005,(5):39-40
大凡参加过“特懋克”节的人,最深的回忆可能就是基诺族的质朴和节日活动的原生态了。西双版纳莽莽苍苍、绿色绵绵的热带雨林中,有一块令人充满无限好奇和神往的秘境——基诺山。这里生活着一个“舅舅后代”的民族——基诺族。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特征,一年一度的“特懋克”节,便是解读基诺族风俗文化的一扇窗。2月6日,又到了基诺族一年一度的“特懋克”节,我们再次走进这片怎样都“品尝”不够的令人神往之地。昔日的大公房、残存的“刻木记事”、恢宏厚重的大鼓声、淳朴而独特的基诺风情,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引…  相似文献   

7.
岁时节令习俗在少数民族中多表现为传统的节日,例如苗族的吃新节、布依族的王牛节、瑶族的达努节、水族的端节等等。这些节日虽然在各民族中各有其特点,但都以喜庆、欢乐为基调,为的是辞旧迎新、欢庆丰收,祈祝安福。因此,在这些节日里常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娱、体育等活动,使节日更加喜气洋洋、兴高彩烈。水族端节的赛马活动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节日活动。  相似文献   

8.
陈欣 《台声》2006,(11):56-56
每年秋季的丰收节是台湾高山族同胞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一直受到岛内外高山族同胞的高度重视。津京两地台联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的10月13日联合举办了以“同心昌国运,和谐庆丰收”为主题的高山族“丰收节”庆祝活动。来自天津、北京两市的高山族同胞齐聚天津,与参加此次活动的全国台联、北京市台联、北京市民委、天津市民委、天津市台联的领导及机关工作人员一道,欢度了自己的民族节日。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台联、北京市民委、天津市民委的全力支持。京、津两地的高山族同胞参观了鼓楼“天津危房改造”、广东会馆、天津老城博…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意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  相似文献   

10.
张宁 《今日民族》2001,(10):43-4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居住着我国人数极少而又鲜为人知、尚未识别民族成分的克木人,我国克木人约有3000人,今天,像克木人那样与热带雨林相依为命的族群,已经不多了。克木人喜居山箐,森林,给了克木人生命,也维系了他们的生命。克木人的整个生活都靠森林,他们与森林须臾不可或离,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森林的自然生活融而为一。森林,这是克木人最慈祥的母亲。采猎之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有数不清的野兽、鸟类和昆虫。克木人原来不养任何家畜,谁想吃肉,就去森林里猎取。他们的狩猎方法和工具很多:设机关、挖陷阱、挂兜网或用火枪…  相似文献   

11.
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表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母系氏族是同时发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因为母系氏族社会图腾信仰极其盛行,一般又称该时代为图腾时代。图腾又是氏族外婚制的标记,它对禁止血缘婚、实行氏族外婚制起了保证作用。 1980年春,我参加了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组织的克木人民族识别调查组,到西双版纳勐腊、景洪两县克木人居住的村寨,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调查,发现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对研究原始社会中的氏族制和我国古代图腾崇拜提供了生动实  相似文献   

12.
《今日民族》2008,(1):66-66
“阔时”,傈僳语即新年或过新年的意思,“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的节庆活动。节日活动有民族歌舞、射箭、溜渑等民族特色项目。中国·怒江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是在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基础上提升打造的怒江最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3.
正12月19日,砚山县首届"尝新节"在砚山县民族团结文化旅游示范村盘龙乡法土龙村开幕。"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壮、苗、彝等少数民族为了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是展示厚重文化积淀的舞台,也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载体。此次"尝新节"活动安排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棒灯"展演,品尝壮族、苗族、彝族特色小吃,苗族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庆典约有上百个,其中政府规定性节目约10个左右。此外,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万灯节等,以及达卡山人的丰收节、伊班族的犀鸟节等。全国性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08,(7):1-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确保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有效推进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各项32作,云南省政府于近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哈尼族是个有众多节日的民族。其中重大的节日就有十月年、六月年、正月年、祭龙节、尝新节、“里玛主”节等。哈尼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由于山区造成的差异,方言土语的不同,支系的繁多,就使得各支系过节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乃至节日本身都不尽相同。但是,一些重大的节日是基本相同的,“六月年”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哈尼族的“六月年”,云南红河地区称“苦扎扎”节,是该民族一年一度重要的传  相似文献   

17.
王辉云 《中国减灾》2011,(20):18-19
每年3月17日是圣派垂克节。这个节日在五世纪末期起源于爱尔兰,以纪念基督教圣徒派垂克。美国人从1737年起开始举办庆祝圣派垂克节游行,为什么爱尔兰的节日后来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呢?这和土豆、爱尔兰大饥荒、移民潮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近代历史上,爱尔兰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信息     
《今日民族》2010,(4):62-64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毅一行到西双版纳州调研4月8日至9日,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率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杨光海、省民委主任王承才、省宗教局局长熊胜祥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西双版纳州州委书记江普生、州委副书记胡志寿、副州长岑化虎的陪同下,先后深入景洪市嘎洒镇的“克木人”村寨、勐海县勐阿镇和勐遮镇的“八甲人”、“老品人”村寨调研。  相似文献   

19.
何平  罗圣荣 《思想战线》2008,34(2):20-24
克木人是操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一个跨国民族群体,过去我国一些学者在探讨这个群体的起源和形成的时候,多是从中国史书关于濮人的发展演变的记载中去寻找线索,而实际上.克木人这个群体的先民很有可能是在濮人之前就已经迁徙到东南亚地区,对此史书并未记载.克木人是古代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中后来分化形成的高棉人这一支在更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旁支.  相似文献   

20.
南欠新米节     
张宁 《今日民族》2006,(3):F0003-F0003
每年9月,秋收开镰之前约半个月,许多民旅都有过新米节的习俗,勐腊南欠村克术人也过新米节,而且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克木人的祖先生活在大森林里,跟树上吃果子的猴子差不多,有许多森林朋友。果子吃完了,又吃野甘蔗和野芋头,还是吃不饱。他们想种谷子,可谷子长在高高的山顶上拿不到。于是,两头着地的蚂蟥朋友,爬上山崖把谷种取了下来。途中,它不小心把各种掉进一个洞里。接着,勒鸟朋友用它的尖嘴去啄,长长的尖嘴磨成了短嘴,也没能把各种啄出来。最后,山蟹朋友来帮忙,它用有力的大夹子一下就把谷种夹出来了。克木人有了谷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