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首先是"中国富强梦"。实现这个梦,必须深刻把握"富"与"强"的关系,必须在大力发展国家物质力量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从而实现国家既富且强。一、国家富强:不仅要"富起来",也要"强起来"在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竞逐富强、赶超别国。富强包括"富"与"强"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了既富且强,即在实现富裕的同时又实现了强盛,才能说实现了真正的国家富强。一般人都能看到,富是强的基础。国穷则国力弱,就要遭人欺。国家的富强必然建立在国家富裕的基础之上,没有哪个贫穷的国家,能真正成为强  相似文献   

2.
《实践》2020,(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单是要在经济转型和新能源建设上下足硬功夫,更要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厚植本土文化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  相似文献   

3.
吴怡 《党史文苑》2009,(12):63-64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的发扬,而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公共精神"是关键,对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长足而有力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因此,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精神高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人的精神所达到的高度。贵州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更要打造精神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8,(11)
正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2008,(14):18-20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一个接一个不断拼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锻造、培育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并依靠这种精神推动着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兴盛。而民族精神的兴盛更离不开该民族在非常年代的拼搏而引发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我们所经历的四川汶川伟大抗震斗争,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对文艺创新的不断推动,动画艺术作品已不仅仅是儿童的娱乐方式,还是洗礼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段。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当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很多优秀的动画艺术作品,以其庞大的受众群体、生动的视觉语言、超越时空的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作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的发扬,而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公共精神是关键,对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长足而有力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因此,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治理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政党的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部党的理论、每一次理论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当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到党的十八大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在我国战略发展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不断加深,从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江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弘扬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我们党和民族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必要性,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使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弘扬"五种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全党全社会弘扬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不仅是继承与发扬我党的优秀传统和制胜法宝,而且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所决定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烈呼唤与要求。1.弘扬"五种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实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高科技装备,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科技人才。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与精神风貌。有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外价值观冲突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精神缺失"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问题,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建设人之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家园。首先是挖掘时代的本质需求,构建一种足以协调物质力量的精神形态;其次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时代精神为立足点,建设国家的精神文化;最后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规范人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命题.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展开,而且要分区域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研究、培育和弘扬湖北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是加快推进湖北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赵琦 《求实》2003,(Z1):198-19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能自尊、自立、自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有没有民族创新精神,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7,(4)
<正>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匠人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代表了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的形成、传承、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民族文化、伟大的人文时代以及成熟的市场经济,其内涵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变化。一、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铸就"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17.
辛湘言 《新湘评论》2023,(23):25-28
<正>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今年11月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出了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要贯彻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8,(7)
正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将"文化自信"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的论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为精辟、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内容之一。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人是战争力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战争力量的主宰者,要反对机械论和唯心论;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是胜利的必要条件,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人是物质力量的运用者,战争指导者与战场指挥员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会决定成败;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联系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失败;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对于强大的敌人不要怕,要有"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的思想准备,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认识到勇敢是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今天重温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充分认识战争胜负是战争力量竞赛的结果,战争胜负决定于战争综合力量对比,战争胜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大乔 《唯实》2009,(5):91-9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技的挑战,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是民族精神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