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正当你老了,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命题。让更多老年人享有专业化护理,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业中第一人力要素,是养老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养老护理员作为职业名称,200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职场,至今已整整20年了。发展节点:从应运而生到职业标准化养老护理员是"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这一职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不可绕过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家庭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对养老服务护理员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养老服务护理员则面临工资待遇和福利低、工作辛苦、社会歧视层出不穷等困境,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本文关注养老护理员如何在困难处境中建构身份和建立职业认同。本文以东部地区两市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护理员的经济、家庭照料、道德和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地方文化和性别等社会因素角度透视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机制和过程,分析影响不同类型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的因素及其特征,并从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社区身份等方面分析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本文认为,以上五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存在相互作用: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是所有类型的护理员共同的职业认同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照料因素和社区舆论因素在本地护理员、外来护理员以及院舍护理员和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间起到不同作用,背后存在地方文化和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是女性经由家庭身份、社区身份和职业身份互构形成的多重身份建构,是多重复杂身份互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门头沟区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工作。一是以京西老年公寓作为该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单位,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二是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组织从业人员培训,继续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推广“公办民营”模式,指导各养老机构引入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四是加强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加大对平价养老院补贴和其他政策优惠力度,取消对收费水平超出当地平均工资一定比例的高端养老院政策优惠。医养结合一体化照护服务是发展趋势。真正满足长期照护理念的护养院还非常少,提供的床位也极其有限,大部分老年人只能在普通养老机构接受照护。养老护理员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需要更规范的培训、更到位的激励机制促进职业发展,降低职业流动率。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长春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深入到二道区岭东社区幸福里助老之家、市12349养老便民服务中心、宽城区永盛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绿园区温馨老年服务中心等地进行实地查看,与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详细询问养老机构服务情况。座谈会上,视察组听取了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视察组强调,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其列入改善民生和幸福长春行动计划,在整个发展理念上、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14.1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4亿,占总人口18.7%,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占比为13.5%。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目前已逼近联合国划定的深度老龄化标准,即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4%。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养老压力会不断增强。面对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养老体系对于养老从业人员需求旺盛。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障,是解决家庭难题、缓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在未来一段时间全国需要新增大量养老护理员。德国同样面临老龄化的困境,其养老护理员制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怀远县民政局陈军认为,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在这个发展建设中,养老护理人员尤其是技能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大。社会养老服务需要大批的、具有一定专业护理知识、专业护理技能和文化素质高的护理人才队伍。就目前而言,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容乐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以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指南,制定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从法规、政策层面为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保驾护航”,建设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各类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和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二是贯彻执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认定办法》,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引进、在职培训和资质认定,必须做到持证上岗,提高持证上岗率。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工作模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还应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加大养老服务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护理人员培训机制。民政部门应设立养老护理培训教育中心,做好养老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为养老服务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护理人员队伍;在高校、大中专、职业学校增设社会养老服务学科,开设家政、护理服务等专业,大力培养护理人才,尤其是中、高级的护理技能人才,以满足各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和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四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是确保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的重要保证。待遇低是养老机构招不进来人、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改善与提高福利、工资待遇应该与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同步进行。应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公益金给一点、自身经营拿一点。同时,为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工作人员的护理技能等级,采取不同岗位、不同待遇,不应再出现“平均主义”式的“胡椒面”。  相似文献   

8.
养老服务     
正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5亿,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的大堤能否抵挡"银发浪潮"来袭?"养老"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七次提到"养老",无论是直接惠及老年人或是惠及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等,都力求精准对接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多举措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阳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腾蛟: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快养老产业立法。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养老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  相似文献   

9.
《北京观察》2013,(6):19-19
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调整养老产业政策,使养老行业成为一个符合经济规律、能够健康成长的特殊产业,既有利于改变目前人们对养老前景及经济负担无法预期、一味存钱防老的现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形成以"银发经济"为特点的新的消费模式。为此,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探索公司化经营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解决民办养老机构非企业属性产权不清、回报不明、融资困难的办法,就是要允许民办养老机构以公司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逐渐增高,如何加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事关社会养老服务大局,事关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加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应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受理前要有法可依.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只有依法规范,依法监管,才能有效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中,要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法规文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对社会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医疗护理、财务管理、安全保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业务监管和行业运营有法可依,有矩可循.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从制度上完善居民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养老机构管理,福建省人民政府日前出台《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十条措施》《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十条措施》(简称"双十条")。本刊特刊发有关解读,以期对各地推动该项工作有所借鉴。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壮大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提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有效增加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供给,福建省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出台了"含金量"  相似文献   

12.
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是高龄、高危人群,属于高风险服务行业,如何规避养老服务中的服务风险,减轻养老机构因服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每个养老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做好养老机构安全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在"硬件"方面,建设符合老人生理特点的无障碍设施,确保养老机构的建筑设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的机构养老服务从业者主要为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中老年女性,她们的平均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专业培训不足,被视为制约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本研究采用交织性分析的视角,把年龄这一维度带回性别和劳动研究。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当前照料行业的职业层级和年龄结构以及形成这一分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发现儿童照料的精细化和老年照料的贬值使得养老护理员成为行业中平均年龄最高、职业层级最低的群体;其次,采用传记性视角呈现护理员们的生命历程,通过考察她们在社会生产体制和社会再生产体制中的位置和轨迹,说明这群中老年女性是如何成为养老护理员的。年龄与性别、阶层、城乡等社会不平等体系的交织作用共同形塑了她们的社会境遇和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刘友华 《中国民政》2010,(10):41-42
<正>加快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方向发展,是民政工作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内容。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扶助、服务扶帮力度,积极探索养老机构"民办公助"的运营模式,养老服务社会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各类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相互补充的"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相似文献   

15.
《陕西政报》2023,(11):40-43
<正>陕民发〔2022〕46号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民政局:现将《陕西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22年6月6日陕西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建设培育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增强养老护理员爱岗敬业意识,调动练技能、提素质的自觉性。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陕西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对《陕西省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暂行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制定《陕西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发展养老产业,要对各地区的优势医疗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积极推进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部分功能向养老机构的转移,探索符合现阶段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常常带有抵触情绪,建构主义为研究这种消极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形象的建构,老年人形成了对养老院的消极的刻板印象;通过自我身份的建构,老年人主观建构了"独立人"、"理性消费者"、"局外人"等身份,与机构养老模式刻意保持距离;通过机构养老的意义建构,老年人在考虑是否选择机构养老时往往踌躇不决。为了消弭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消极认知,必须加强养老机构的形象重构,推动养老机构的精品化与特色化建设相结合,改善老年人对自身的认同,促使老年人建立起关于机构养老模式的积极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对于专业性老年护理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目前由于我国养老护理行业存在工资福利和劳动付出不对等、缺乏职业培训和发展规划、维权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愿意从事养老护理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涉及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有法律法规未能适应现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有必要设计和制定出符合养老护理员职业特点的法律规范,从法律层面为养老护理员提供劳动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政》2010,(12):F0003-F0003
<正>克拉玛依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养老事业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关切。 "十一五"期间,养老、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机构养老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为什么要印发《广州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试行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穗府[2015]27号)"三、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保障与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建立养老服务岗位补贴制度。《广州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穗民[2016] 395号)"二、任务措施"中明确提出,建立养老服务就业和岗位补贴。对入职本市经民政部门许可的养老机构,从事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一线工作并与所在单位签订三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院校)、高等院校全日制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