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政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关乎政党的兴衰存亡。建国前夕,针对客观条件影响下指导思想上的难题,中共和民主党派显示了各自作为政党所具有的强大适应性,最终携手确立了各革命阶级稳定联合的政治态势以及多党共存和合作的政党格局。  相似文献   

2.
政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关乎政党的兴衰存亡.建国前夕,针对客观务件影响下指导思想上的难题,中共和民主党派显示了各自作为政党所具有的强大适应性,最终携手确立了各革命阶级稳定联合的政治态势以及多党共存扣合作的政党格局.  相似文献   

3.
“两个确立”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全面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根与本”的有机融合中把握其理论逻辑;在中共团结奋进与苏共分化解体“正与反”的经验教训中把握其历史逻辑;在党和国家事业“内与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把握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胡大牛 《探索》2011,(4):40-43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发展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其产生、革命领导地位、执政地位和业绩,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将中国一步步引向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文化科学化;中共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构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乃至世界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远非在不同程度上出于不同目的而以偏概全的“文化范式”、“现代化范式”之类所能够包容或取代的——这是历史的基本事实,自然就应是历史认识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决议正式提出了“两个确立”重大政治命题,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最确凿的历史结论。“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牺牲和创造的经验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修复与健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与强化。“两个确立”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明确、愈加重视、自觉强化的发展过程,并在国家治理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成团镇经大石头,再走小道,不多远,就到了水灵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末,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中共广西党组织在这里召开了两次对革命时局起着重要作用的会议。在此确立“基地”,以再现历史,不忘前人,激励后辈,昭示来者,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中共的"五四"论述对意识形态建构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样态,这完全取决于中国革命政治格局的变化。经过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磨砺,中共意识形态建构已在政治层面获得了初步结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共意识形态建构的需要,转向文化建构就成为一种要求,而"五四"论述切合了这种要求。与中共革命历程几乎同步,中共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延安时期,中共"五四"论述对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国内已经拥有众多政党派别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又为什么选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本文从“政党”的角度,剖析并揭示当时国内已有政党的历史现状及结局的经验教训,并把中国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党置于同一历史坐标中,探寻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方位。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并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揭示党建立的一大特点。当否,敬请学术界前辈及同仁教正。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中共应对抗日战争时局的理论水平,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发起哲学小组,组织理论工作者和高级干部开展以辩证唯物论和军事战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在学习中注重提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革命实际的能力,并引发各类学习小组的相继成立和全党开展学习运动。发端于毛泽东哲学小组的学习活动,推动了中共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方法的确立,也是毛泽东本人在历史时局转换关头理论自觉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葛兰西那里,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有机党”,其“有机性”源于运动作为历史现实呈现出来的有机方式.不仅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在持续的舆论“运动”或舆论趋势中确立的,包括政治心理、政党意识形态、政党行为作风、政党规范等在内的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建设也处于“运动的平衡”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不断建构并维持自身同其他从属阶级、群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建设在内的有机党的自身建设.葛兰西的上述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对于我们的政党文化建设也不乏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党权威思想的历史考察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指导中共巩固、延续和拓展执政权威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政党权威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反映了执政党对自身政治认同的高度关注和对长期执政的政治资格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的形成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形成。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八字方针”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是多党合作制发展的重要标志。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在理论上、政策上和制度上 ,使多党合作制趋于成熟 ,标志着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表述的生成可以理解为由模糊的动议发展成中共具有特定政治意涵的概念生成史。在中共话语内,团结抗战的主张由人民阵线、民族战线、联合战线、统一战线等多词混杂的状态,最终稳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具有排他性的规范表述。在此过程中,中共既坚守自身理念,又因应时势,与多方互动博弈,调适自身意识形态,最终谋定抗战方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经确立便开始生长,对巩固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合法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党的历史演进逻辑大多遵循着“目的论”亦或“工具论”,它们都是一种线性解释范式,将复杂的人类社会及社会政治问题简约化,忽视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的政治功能的发挥和自身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建党90年以来的历史表明,我们党有一些重大概念很好地融合了历史性与社会性,阶级性与人民性。如何考查这些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概念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寻找制约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党主导和社会发展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杨扬 《北京党史》2009,(4):28-32
一、中共政党外交的背景与依据 有关中共政党外交的背景与依据.许多文献主要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政党政治的普及与发展是政党外交产生的前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都为政党外交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背景: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共政党外交的发展。中共自身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积极开展政党外交是中共政党#1-交的内在依据和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政党向社会作出反应,代表某种社会利益;社会阶级、阶层或群体选择支持政党的政治主张,并自觉追随政党的政治行为。在政党代表民众与民众拥护政党的互动中,政党充当了民众的代言人和领路人,民众形成了政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革命时期的阶级联盟”、“改造时期的特殊群体”和“改革时期的政治联盟”三个历史阶段,社会分层、政策变量和政党权威是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变迁最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知识分子队伍变化的新情况,民主党派社会基础也应适时调整、适度拓展,以增强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提升多党合作的团结面和包容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对党在新世纪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 ,同时也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从历史经验教训、现实依据和使命任务看 ,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判断的过程 ,也是党不断明确和实现自身历史责任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我们党是理论上政治上日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创建伊始就以建设“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为主要目标。在百余年历程中,由于各历史时期的任务、定位和条件不同,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目标探索经历了“学习中开创”“曲折中发展”“恢复中转向”“强化中突破”四个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坚强领导核心”的建设之路。系统梳理党的建设目标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明确党的事业发展、坚持自我革命中进一步明晰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以系统性、多角度推进党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革命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体同源。它发端于党坚持真理信仰初心使命的确立,孕育生成于党坚守初心、践行初心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的百年锻造,是党的光荣传统内外精神品格与精神品质的有机统一。其铸就的路径在于:顺应时代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政治本色,坚持正确对待“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以始终保持大党革命信仰初心不改为追求,以始终保持大党革命理想信念不灭为支撑,以始终保持大党革命纪律挺立不败为保障,以始终保持大党革命使命担当不停为进路,以始终保持大党自我革命不止为品格,以始终保持大党人民至上情怀不变为旨归。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与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历史演进中引领和凝聚人民力量,铸就起百年大党内在坚强的革命精神,永葆蓬勃朝气和强大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