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  相似文献   

2.
此日中流自在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是耳熟能详广为引用的名句;而对出自姐妹篇中异曲同工的“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哲言,也许有的同志会颇感陌生。为了给方兴未艾的“三讲”教育鸣锣开道,重温出自宋代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笔下借用感性形象阐述理性认识——劝学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圹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首人所共知,毋庸赘述。后者借用“春水”代通过读书学习掌握的文化科学理论知识,巧取“艨艟…  相似文献   

3.
张明 《中国保安》2012,(11):59-59
前阵子,公司组织队员开展了一次读书活动,学习“第三届全国优秀保安员”先进事迹。在读书活动中,我读到一篇名为《杨辉:火场救儿童烈火见真金》的文章,被深深打动了,我为保安队伍中有杨辉这样的优秀保安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相似文献   

4.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点评:知识和能力,是树立自我、立足社会的利器。有了它,虽然不能无往而不胜,至少敢于挑战和进取;失去它,生活就变成了"坚硬的稀粥",看着容易的事,也是有心而无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学  相似文献   

6.
开卷有益     
《中国保安》2012,(13):3-3
“开卷有益”一词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乏。”据记载,太宗不仅自己践行“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闭门研读《论语》,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无从考证,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只要翻开书本,总会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领导干部,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强,很多同志有自觉读书的习惯。然而,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不少干部平时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究其原因,一些同志对读书抱有不正确的观念。有的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有的认为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正是这些“差不多”、“无所谓”、“会吃亏”的观念,影响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8.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我应约为《新京报》写了篇评论。这类评论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重申“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道理,好话不怕多说,旨在劝学;一种是豪情满怀地赞颂我国又出版了多少好书,文化事业如何繁荣。旨在随俗。临到头我才拿定主意。写了篇反思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的文章,发表时的标题为“阅读率下降,国民当作何反思”。众所周知,在一篇应时而作的评论文章里,不可能真正展开讨论问题。所以我愿意借本周专栏继续谈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9.
据《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载:一天,孙权召吕蒙议事,发觉他才识欠佳,于是劝他读书。吕蒙却以“在军中常苦多务”为由,说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你们事多,若不好学,岂不更难胜任?当即开列了一串书目,如《孙子兵法》、《六韬》、《左传》等,限期读完。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发奋苦读,笃志不倦,终成文武全才的将领。  相似文献   

10.
姜少勇 《政策》2004,(9):54-54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马上、厕上、枕上”读书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1.
般地说,贫穷没什么值得赞美的。犹太经典《圣哲箴言》中说:“世界上没什么比贫穷更糟糕的了─—它是所有痛苦中最可怕的。……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天平的一边,天平的另一边放的是贫穷,而贫穷在重量上将超过所有痛苦的总和。”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哥尔德斯密斯说,“法律压榨穷人,而富人却支配法律”(《旅行者》)。我国谚语有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穷不跟富斗,富不跟官斗”;“穷棒子下饭馆─—肚子空啦啦,钱克儿光搭搭”;“穷人的饭,拿命换”……。西汉的政论家晁错也说:“民贫则奸邪生”(《论责粟…  相似文献   

12.
读书怪癖     
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怪脾气,单就读书来说也有不同的阅读习惯。记得清人有作《醉书斋记》者,述其读书状:“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本人则非如此痴醉,但却有两点怪毛病——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而言,一本著作的首篇或首章非常关键,它通常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比如,《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开篇,足以概括《大学》主旨。《荀子》亦是如此,其以《劝学》为首篇,并以“学不可以已”2为《劝学》首句,这与荀子的重“学”思想是一致的。依荀子,人性本朴,学以成人。在此,“成人”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几乎等同于“全人”“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把孝道、立志、劝学、尚德等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孝道感恩”“读书明志”“辩论赛”“演讲赛”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学习自觉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效果,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5.
成语“悬梁刺股”,兴许人们并不陌生。《战国策·秦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睡废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想着咱转笔抄书几度春,常则是刺股悬梁不厌勤。  相似文献   

16.
佐人 《现代领导》2009,(6):35-35
“学必得之” 《三国志·吕蒙传》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接着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10,(12):4-4
《学习时报》11月15日刊发凌龙华的文章认为,伴随城市化的推进,需要换个角度看“政绩”。城市面貌:不看“能见”的,而看“不见”的;不看地标工程的出色,而看地下功能的到位。城市规划:不看“演示”的,而看“落实”的;不看“与时俱进”的变动,而看“百年大计”的不动。  相似文献   

18.
“老而好读”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说孔子晚年把学习抓得很紧,唯恐失掉了机会。“韦编三绝”的故事就是讲孔子把《易经》翻来复去读烂了几册。宋代著名爱国词人陆游,52岁时曾作诗说:“灯前目光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唐代诗仙李白也有“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诗句。据说,晚清学者林纾,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在自家墙上贴了一张“棺材”的幽默画,上题“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真把读书求知视若生命了。不读书,勿宁死!  相似文献   

19.
仕而优则学     
古人云: 学而优则仕。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读书成了进仕的主要途径,进仕成了读书的主要目的。尽管科举制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所考的范围过于狭隘,所考的办法过于呆板,但其中鼓励人读书上进,以学识考官的精神,至今仍值得后人借鉴。 读好了书才能人仕当官,已经踏上了政途的仕者更不能忽视学习,儒学大师荀子曾经说过:“学者非必为仕,仕而优则学也”。 近几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反复要求备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并强调指出‘只有整个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提高了,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但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苗振亚 《今日广西》2007,(15):63-64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上半叶那—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更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一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一面背诵,—面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