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莫娜 《半月谈》2005,(7):56-56
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显然是不妥的。关心孩子、怕孩子走上邪路。这虽然没有错.但通过日记窥探孩子心灵的行为方式却不可取。这也显示了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无力感。要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孩子的朋友.在交流与沟通中。不经意间为孩子解疑释惑.保驾护航。只要孩子走在正路上。大事不糊涂.家长也就没有必要在偷看日记这种事情上动心思了。而日记作为孩子小小的个人“领地”.对孩子宣泄情绪、审视自我、观察生活都至为重要.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  相似文献   

2.
脑瘫儿因肢体活动不便,又往往合并智力低下而生活不能自理。这给惠儿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困难、给社会造成负担,是家长最着急和担心的事。怎样才能使孩子逐渐达到生活自理,是家长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与孩子的病情轻重、年龄等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家长是否能够长期坚持不懈地从平时的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地去训练孩子。幻想靠药物、偏方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更不能对孩子只是溺爱、过于保护、或对训练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3.
当今,孩子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为了孩子,家长几乎想尽了办法,倾尽了心血,正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由于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科学,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所以,孩子的学习情况仍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联系本,是指沟通老师与家长的文字通道。班级每个学生人手一个笔记本,家长在上面填写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作息情况,帮助做家务的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尊敬父母长辈的情况,孩子的思想情绪与动态、兴趣和爱好等。班主任在上面填写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反映与要求,学生的表现及思想变化,通知家长的有关事情等。要求学生定期把“联系本”带回家交给家长或带到学校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本制度的建立,使班主任与家长保持了经常性的联系,达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  相似文献   

5.
丽萍 《现代人事》2000,(8):40-41
对于3-5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方法应是启发式的,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可使孩子轻松、愉快地发展智力,下面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方法。有心的家长不防试一试。  相似文献   

6.
误区一:“营养”越多越好今天,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营养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在安排孩子的饮食生活中也特别讲究“营养”。但是许多家长对于什么是“营养”、如何保证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等问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例如,许多家长认为鸡、鸭、鱼、肉很有“营养”,只要多吃就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了;有的认为“营养”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有的家长觉得,光从食物中得到的“营养”是不够的,因此,今天给孩子补点什么“灵”,明天喝点什么“液”。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不是瘦得像“豆芽菜”,就是胖得可以当“相扑”…  相似文献   

7.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力和作用,是在自我评价上的一种积极态度。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杨开保 《半月谈》2004,(23):58-59
孩子善于模仿和创造,但是,家长和学校如果不加以引导,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0年9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李玉兰的文章,近几年,每逢九月,教师节送礼的话题便是舆论的热点。一些家长觉得送礼可以让孩子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送则会让孩子受委屈。还有一些家长觉得送一点礼物给老师表达感谢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认为送礼是歪风邪气,不能助长。  相似文献   

10.
“现在好了,幼儿园就在家门口,我们家长再也不用为每天接送孩子而发愁了。新学校环境很好,宝宝喜欢,家长放心!”刚搬到上戈小区的居民陈杰兴奋地说。上戈小区是泰宁县的城西新区,大量居民陆续搬迁到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11.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而不是望而生畏;望女成凤,而不是望洋兴叹,这是多少家长的期待?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这是多少家长的感叹?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沾染不良习气,家长心里那个急,那个焦躁,那个揪心,都露在眼上,写在脸上,挂在嘴上.孩子是自己心血的凝结,智慧的结晶,精华的延续,自己一辈子的寄托,一辈子的希望,一辈子的成就.如果龙凤呈祥,那家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幸福,人生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成功!反之,感觉失败,沮丧,无望,颓废,天昏地暗,暗无天日.可怜天下父母心!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怎样做父母,其实是很讲究的. 玉不琢,不成器.不能让孩子“绑架”了家长,也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奴隶”;不能让孩子心态像“草莓族”,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做“啃老族”.要知道: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疗伤!谁错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被孩子错怪!  相似文献   

12.
《半月谈》2005,(5):68-69
“上学打卡”一事,在本期来稿中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件事情虽然不大,却折射出许多有关成长的大问题。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上学打卡”确实可以让家长掌握孩子的行踪,有利于孩子的安全;二是这一措施如果运用不当,会让孩子感觉受到监视,使得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三是如果老师、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彼此不信任,那么这一措施实行起来可能会大打折扣。由这件事我们感觉到,无论面对什么问题,老师、家长还是要多注意从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对话的姿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像“上学打卡”这件事,如果能够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实行以及如何实行,相信就可以趋利避害,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和土壤,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也需要讲些辩证法。一、紧与松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对孩子呵护越多,孩子似乎越不领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孩子并不喜欢,家长落得个好心没好报。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希望能自立和高飞。如果拴得太紧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拴得太松又怕偏离了预定轨道,如何处理紧与松的关系也值得认真琢磨。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紧松结合,把握适度,与时俱进。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要抓紧,纠正孩子不…  相似文献   

14.
臣子 《人民公安》2012,(19):18-20
一个海外留学的女硕士,怎么会走上反叛放荡之路?一个令人骄傲的乖乖女,怎么会如此“回击”自己的母亲?事实上有多少家长真正想过,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独自出国留学?又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在国外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只是赶时髦图虚荣,最终只会浪费昂贵的留学费用,甚至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幼儿名片     
近日,武汉有些家长多了件烦心事,为要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制作名片。据位家长透露:孩子班上不少家长都印制了儿名片分发给老师。名片上标明了家长的职、身份,有钱有势、社会经济地位优越,老师就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任何教育对教育对象来说都有最佳时机,何时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呢?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的时候。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意识和新的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去努力。感到委屈的时候。家长以冷静、宽容、同情的态度去帮助解释,孩子就会产生感激之情,并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在困难、失败的时候。家长应先肯定成绩,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点拨,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某一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这时应积…  相似文献   

17.
现今,学校的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家长们心头上一块拂之不去的“心病”,成了一种“社会之痛”。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家长最担心孩子受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重视智力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多学校迫于当前应试教育中的升学压力,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的学校以分数将学生分为重点班与普通班,上课、作业、考核和讲评几乎成了学校生活的全部内容。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很舍得投资,但常常以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对其评价的唯一尺度,物质刺激和责怪训斥便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满意程度常用的两种态度。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更深的影响,是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失衡,以致他们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在接送孩子上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才是个小学生”,而日本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  相似文献   

20.
自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10年10月10日)以来,有关“家长把异性孩子带入自己性别的公厕会不会导致孩子性变态”的讨论,便在各地各大众传媒上持续展开,有关专家坚称孩子被异性家长乱带入厕所会导致其性识别异常,很可能引发异装癖、同性恋、想变性等潜在问题;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乱带孩子入异性厕所也属于一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