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价值概念,酷刑在不同的社会和空间体系中的定义与价值都不相同。如果说在前现代社会中酷刑的价值在于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那么在现代社会中酷刑的价值只能是负面意义的,反酷刑则成为文明的象征。但是,要警惕“反酷刑”向法律霸权或绝对理性的蜕变。  相似文献   

2.
论酷刑罪在中国的设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使得酷刑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使得酷刑罪的违法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有必要在我国明确设立酷刑罪,并且通过完善酷刑罪定义,设置酷刑类罪,扩展酷刑类罪具体罪名来完善我国的反酷刑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里,从某种意义上讲,酷刑是合法的。因为1 7世纪以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法典都有种种酷刑的规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酷刑问题才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1 948年1 2月1 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对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惩罚。”虽然该宣言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其关于酷刑的规定开启了国际社会禁止酷刑的新篇章。为了将该宣言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国际社会相继协商、签署和批准了一系列专门的国际公约或文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一贯反对酷刑 ,不仅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先后签署了一系列的相关国际公约 ,而且在刑法典中对有关酷刑犯罪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有罪推定、等级特权思想以及罪从供定的司法观念的影响 ,酷刑尤其是作为酷刑典型表现的刑讯逼供现象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颇有市场。一些司法人员仍存在“刑讯逼供必要论”、“刑讯逼供利大于弊”、“口供是证据之王”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因而在我国遏制酷刑尚任重而道远。近年 ,刑事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历史传统、法律习惯、法律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要从根本上遏制酷刑 ,决非一日之功 ,而是有赖于决策层、立法、司法界人士以及学界广大理论工作者 ,乃至普通公民树立反酷刑的观念 ,并从制度层面构建稳固的反酷刑法律机制。为此 ,本刊特约请赵秉志教授等专家学者就酷刑的遏制问题进行笔谈 ,以期对我国反酷刑的理论与实践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5.
重视和保护被告人权利,严禁和预防酷刑发生,是当前我国人权保护和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我国参加签署的国际《公约》、加强国内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等方面展示我党和政府为保护被告人等的合法权利、从法治意义上改善人权状况所作的努力和成效。同时也指出我国目前仍存在少数司法工作人员违法实施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行为和现象。作者从观念转变,正确认识,加大反酷刑斗争力度和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培养教育四个方面构建了理论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政治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理解为一种运动,即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抗议和反对,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本文介绍了我国环保公众参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推动我国环保公众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酷刑罪的比较研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各国关于酷刑的立法的基本情况看,大部分没有采用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中的定义。酷刑很少被看做是独立犯罪,而是将之包含于一般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采用《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中规定的酷刑概念的立法例并不多,比较典型的是荷兰和英国。荷兰于1 988年9月2 9日通过了关于适用联合国反酷刑公约的法律,该法于1 989年1月2 0日生效。荷兰立法机关认为,刑法典中关于暴力犯罪的几条规定(第30 0条至第30 6条)不够精确,不能有效地惩处酷刑犯罪人。为此,1 988年法…  相似文献   

8.
酷刑与古代刑罚制度相伴而行 ,19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 ,使个人权利得到尊重 ,人权保障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 2 0世纪以来 ,酷刑被视为与现代法治水火不相容的罪恶。我国一贯反对和禁止酷刑并把反酷刑作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实践中违背人权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 ,建立一套有效防止酷刑的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酷刑及反酷刑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普遍观点,酷刑是指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之人,故意实施或者唆使、同意或默认他人实施使他人肉体上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痛苦的行为。按照这一概念,酷刑在当代中国不可能是合法的,只能是个别公职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的一种违法行为。一、当代中国酷刑的表现形式(一)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刑讯逼供与暴力取证行为刑讯逼供现象是中国当前酷刑现象的核心与焦点所在。近年来,随着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不断加强,一系列的刑讯逼供与暴力取证案件得以曝光,有关人员也受到法律追究。但是,刑讯逼供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在一开始就呈现出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特征。这一模式在“一五”计划后被继续,党虽然探索突破,但是仍然局限于旧有的模式。今天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则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新的飞跃,是对其反思的主要成就,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酷刑与文明的理念和法治的精神格格不入,中国已签署<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公约,明确了反酷刑的严正立场.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体罚犯人等行为均属于"酷刑"的范畴,为便于统一执行,从法律上形成遏制酷刑和严惩酷吏的合力,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酷刑法".  相似文献   

12.
边缘化国家正是在反体系运动与大国遏制的互动过程中建构了关于自我的边缘化心理身份,而这一身份反过来又激发了它们的反体系行为,于是冲突在对抗与缓和的不断转换中周而复始地上演。朝鲜作为国际体系中的边缘化国家,在与体系的长期互动过程中,正是在反体系运动的实践等主要因素影响下,建构了自我的边缘化心理身份,而这一身份又引发了朝鲜以发展核力量为主的持续的国家反体系运动,大国则通过遏制或战争威胁来应对朝鲜的边缘化行为,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境正是基于这一互动逻辑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酷刑的背后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著的《活地狱》中有大量的对酷刑的描写。本文围绕着小说中所描写的酷刑的实施处所——公堂,探究了施刑的审美化现象、官员酷吏的残忍的根源在于封建统治需要权力、暴力与人性在专制意识形态下的统一,而一旦君主专制失去强制性,三者在恶的旗帜下的结盟将会使人类文明呈现为反文明。  相似文献   

14.
在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防范恐怖袭击,形成了恐怖主义时代紧急状态〔1〕的法律与政策构建。恐怖主义时代对适用酷刑的主张,多以功利主义哲学为根本。而本文将以美国为例,从政策、立法方面分析恐怖主义下的紧急状态实则是利己主义的结果。本文从国际人权法角度对这一状态下的酷刑适用进行探讨,以明晰恐怖主义下紧急状态的适用边界。  相似文献   

15.
新马克思主义和新社会运动均为20世纪西方的独特现象。新马克思主义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社会运动的雏型———新左派运动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直接产物。新社会运动的大规模崛起深受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理论转折的影响。新社会运动的当代最新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受到当代各种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相似文献   

16.
新闻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47年,《晋绥日报》自发掀起的反“客里空”运动。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对新闻失实现象进行检查和纠正,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一自下而上发起的运动。是延安整风运动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教育的继续和发展,不仅奠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住,还使“客里空”一词成为中国假新闻的代名词延续至今。现在,距离当年《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已有60多年了,而“客里空”依然猖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反“客里空”运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4年3月的台湾"反服贸运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波折。"反服贸运动"的理由主要集中在"黑箱作业"、"小黄全都变小红"和"洗头兼洗脑"等三大议题。这些诉求一度凝聚了岛内相当的民意,也直接导致两岸服贸协议在台湾"立法院"搁浅。通过对以上三大争议焦点的辨析可以发现:所谓"黑箱作业"是岛内特殊的朝野协商机制的产物;"小黄全都变小红"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虚假威胁";"洗头兼洗脑"则是无谓的意识形态恐惧。但是,对于"反服贸运动"所折射的新现象、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个政治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它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环境等因素紧密相连,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运动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全球化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作为全球化的另一面,反全球化运动遂以各种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纵观反全球化运动本身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积极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我们必须客观理性地评价反全球化运动。  相似文献   

20.
酷刑是一种摧残人类肉体、精神的行为。二战以后,世界诸国签订了大量包含或者专门禁止酷刑的国际文书,关、欧、非各洲的区域性人权保护机制也得以确立。本文结合相关判例,系统地介绍欧洲人权法院对“酷刑”的界定,以期为我国公民免受酷刑权的保护制度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