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1937年访问延安时,在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曾经问道:“国民党方面认为,你们的周兴是中共的特务头子,您以为如何?”毛泽东回答说:“我以为周兴是无产阶级的宝剑!”1962年,毛泽东又在“七干人大会”上风趣地说:“唐朝有个周兴,是酷吏,残害百姓。我们的周兴是保卫人民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使用语言的大师,他在谈话、写文章和作报告中使用比喻非常多。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人力车夫的夜校课堂上,他先写一个"工"字,下面再写一个"人"字,然后告诉贫苦工人们,如果把"人"和"工"有力地结合起来,那就构成"天"字——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爱吃辣椒,广为人知,其实,这位伟人不仅在生活中与辣椒有不解之缘,而且他还是一位善用辣子作比喻的幽默大师,工作上的高深道理,通过他形象妙喻,往往变得通俗易懂。现笔录几则轶闻,以飨读者。 1930年5月间,毛泽东来到寻邬县,请来一些群众和基层干部开调查座谈会。会后,毛泽东和大家一同进餐。饭菜十分简单,饭是糙  相似文献   

4.
关于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时间,有1946年8月和8月6日两种说法。本文根据谈话当事人毛泽东亲笔所写谈话时间“一九四六年九月”和另一当事人斯特朗回忆谈话当晚毛泽东“用马灯照路”,认为8月和8月6日两说不确。并以毛泽东和斯特朗的上述记载为主要依据,参考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社论《蒋军必败》和1946年9月27日毛泽东给陆定一的信,初步断定谈话时间应当在1946年9月27日前后。  相似文献   

5.
对党和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外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的重要政策。这个政策在中国曾经历过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这一历史过程,对于认识新时期我国利用外资乃至整个对外开放政策都是有益的。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提出过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思想。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就提出可以让外国资本来投资或我们借取外债。1944年6至10月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福尔曼时又说:“我们鼓励自由竞争及个人企业,并且在相互同意的原则下我们将允许并欢迎外国在我们的统治区内向商业及工业方面投资”。根据当时中共与美国关系日益密切的有利条件,毛泽东还特别提出吸引美国投资的设想。8月23日,他在同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谈话时说:“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相同和互相关联的。他们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6.
<正>恰当的比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消弭隔阂。“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是一个由中国首次提出的倡议。在倡议提出早期,由于地理位置、经贸往来、历史渊源等因素,有些国家对这个中国方案有几分生疏。习近平在出访及外事活动时,依托实物来比喻倡议,如用“茶酒之喻”“地瓜之喻”和“百花园之喻”呈现出一份接地气的中国方案,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茶酒之喻”是习主席在比利时古城布鲁日提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即1945年7月,黄炎培等访问延安,在和毛泽东的谈话中,他坦率地提出了自己长期思索而未解决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他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有一个周期律的支配力,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他问毛泽东,共产党能不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回答,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新路,能够跳出周期律的支配。今天,重温这次谈答,不能不给人以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在堰塘江河里游泳,以增强体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尤其是在他晚年,毛泽东以其惊人的胆魄,一次又一次地劈波斩浪,畅游长江。据统计,从 1956年到 1966年这 10年里,毛泽东畅游长江竟达 18次之多,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顽强性格为世人所敬佩。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他所著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就写道:“当毛出现在长江上,全世界都震惊了 !”   毛泽东决意要到长江游泳。当副卫士长孙勇回来报告说可以游泳时,毛泽…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对其更是酷爱之至。 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  相似文献   

10.
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潮》1993,(9)
本期发稿之际,我们高兴地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谈话记录《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和汪东兴同志的文章《毛主席关怀身边工作人员的成长》。1960年,毛泽东在他67岁生日这一天,邀请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便餐。席间,他引经据典,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这样一个道理。他要求身边的同志从高从严要求自己,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的讲话亲切诚恳,富有哲理,感人至深。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汪东兴同志将这篇珍藏多年的谈话公之于众,并有感而发,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两篇文章对当前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很有现实意义。为及时把它奉献给读者,限于篇幅,原定刊发的《关于毛泽东“非权力影响”的思考》一文未能安排,请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11.
陈晋 《党史文汇》2007,(7):32-35
“铁老虎”和“纸老虎”:从两则消息说起 1960年9月29日,新华社对外公布了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即将出版的消息。9月30日,外电纷纷作了报道。合众国际社记者克雷格莫在报道中说:毛泽东在最近出版的书中发表了1946年接见美国作家斯特朗时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创造了他的得意的一句话: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他是在延安山洞中的一个叛乱的游击队的领袖”。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对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分重要。 早在50年前延安整风的时候,毛泽东就尖锐地指出过,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号召全党“必须揭破它”,把这种“毛病切实改掉。”(《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39、345页)。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初,邓小平又大声疾呼:“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13):31-32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曾有四种不同的比喻。 第一种是把人民比作“眼睛”。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用年纪念宣言》中说:“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一起,  相似文献   

14.
<正>善用妙喻是领导人话语体系中的璀璨宝石,显示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力量。陈云善于运用比喻来解读、描述或佐证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思想观点,彰显了其公仆情怀、处事原则及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5.
1927年3月,一位来自湘江边的书生少年谭世铭,来到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武汉报名参军,就在那一刻,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谭政。1944年,谭政在陕北负责起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之际,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对他说:“你数一数‘谭政’两字是多少笔划?”又问:“你再数一数我‘毛泽东’三字多少笔  相似文献   

16.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绝对不会想到他会向一个美国记者宣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蒋介石和它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并在此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里将美国当作自己的头号敌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这个隔洋相望的民主国家是充满了好感和希冀的,毛泽东崇仰华盛顿,他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巨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寻求使中国富强的道路”。1916年,在致肖子升的一封信中,毛泽东抒发了他对美国寄予的希望:“彼之时,乃十年之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既服三岛,东西两共和国亲和接近欢然为经济食货之献酬,斯亦千载大业也已”。历史演进,差一点将毛泽东的这种对美国充满亲和希冀的预言变成现实,在抗日战争的后期特别是1944—1945年间,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曾频繁与  相似文献   

17.
汪金友 《实践》2010,(7):55-56
<正>解放初期,毛泽东有一次和周谷城谈话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并没有完全赞成,而是说:"主席,不对,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听后连连点头。著名作家王蒙曾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引用了这个故事,并由此提出了四个论断:第一,"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成功,都经历过失败;第二,"失败是失败之母"。并不是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自己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情形时说:“我最讨厌的是静物写生这门必修课,认为它是极端无聊的。我总是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课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个半圆,来表现“半壁见海日’的画意。”“半壁见海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于此可见,毛泽东当时已在读李白作品了。同年11月,左翼女作家丁玲到了延安。她在延安时,常有机会拜访毛泽东,同毛泽东谈话。她说毛泽东“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①当时在延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黄禹康 《党史纵横》2009,(11):10-11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多卷,洋洋四千余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他在阅、批史书的同时,常常把从中获得的史料连同自己的心得绘声绘色、富有哲理地运用到他的谈话、  相似文献   

20.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自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曾几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期间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书来信往,无所不谈。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感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