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书法心语从用笔墨描绘对象到将对象变成笔墨,对一个中国写意画家来说是个质的提升。倘其笔墨进而不仅浸润透发出脚下土地的气息气韵,还外化彰显着个人的特质修为与蒙养性灵,其真正独立的价值也就成立了—而这,正是令我神往并奋力追寻的最高境界和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周旭 《世纪桥》2007,(7):140-141
中国山水画是世界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千姿百态的笔墨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深远的意境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其中的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本文试图从山水画笔墨方面来感知中国山水画丰富的意韵与博大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前线》2014,(12)
<正>读王翔的水墨画,无论是山水长卷,还鸟巨制,都能感受到其笔力之雄健与墨韵秀,令人不仅想到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在这样一个惊涛拍岸的大时代里,第一流家的笔墨之中往往会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格以及时代精神的自照。"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一点。王翔的优势即在于由书法转攻绘画。  相似文献   

4.
萧何是中国古代史上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谈到西汉的勃兴与汉初的治绩,无不胜赞萧何,其幸运和深受帝王之尊宠是许多封建时代的大臣所无法比拟的。太史公司马迁不惜笔墨,  相似文献   

5.
王振中,生于河北沧州,可染、苦禅大师高足也;在黔四十余载,已视贵州为故乡矣。以山川烟霞为友,闲居理气,拂觞而鸣,披画幽对,坐究四荒,乐山乐水,代山川之言;与贤草善鸟为伴,惠目养心,抚琴而咏,捉管遐思, 袖挽清淑,爱花爱鸟,传花鸟之真。踏遍苗岭侗寨,墨咏奇山奇水;传道授业解惑,育得桃李满山。近闻其画作随“神六”巡天,可喜可贺。振中先生望重声显,盖以其德高学富也。振中先生重笔墨尤重意境,常于物我两忘中以“图真”求写意,以升华精神来营造意境, 以贴切感受驱遣笔墨,故常画常新;布局笔墨深究传统,早年得可染、苦禅恩师真传,后又  相似文献   

6.
~~喜庆“七一”笔墨生香@摄铺程  相似文献   

7.
王成国画     
作品点评王成自幼喜欢绘画,上大学时得以系统学习、钻研国画艺术,他精心研读、临摹《芥子园画谱》,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学习笔墨技法、章法布局。后又深受八大山人影响,以写意花鸟画为主,以阔笔大写意画法,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描摹绘画对象。他笔下的花鸟、鱼虫、石头,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此幅《鹏程万里》,以奇特的孤鹰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以石头、松树为衬托,寓意前程的远大和广阔,也表现了自己卓尔不群、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状态。其画风质朴雄健,豪放向上、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意境荒凉雄奇。王成的一些国  相似文献   

8.
正本书选取汶川地震中成功获救但高位截肢的62名孩子作为访问对象,真实记录了他们如何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面对惨痛的记忆,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生理与心理疼痛,战胜自我,从爬出来到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全书采用多种文体,用翔实的资料,集中笔墨描述这些青春学子们废墟重生的感人故事,以及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追寻。同时,本书也通过走遍汶川地震后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校舍的志愿者代表王志航的故事,来证明志愿者群体在社会关爱中  相似文献   

9.
孙墨佛,曾经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享年百余岁,时人以其功高、德高、艺高、年高,尊其为“辛亥革命老人”、“百岁诗人”、“百岁书法家”。他历经晚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亲历百年沧桑,其个人经历既艰辛曲折,且极富传奇色彩。邓小平晚年寿诞,他曾为之饱蘸笔墨,书一4尺大“寿”以贺。仙翁既去,耑以此文纪奠。  相似文献   

10.
<正>从明清到民国,贵州涌现了上百名山水画家,其佼佼者如杨龙友、马士英、郑珍、王恩诰、黄干夫、姚华、桂百铸、李紫光等,他们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对推动贵州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受时代条件限制,他们大多重笔墨轻生活,重继承轻创新,即使有的画家创作过一些描绘贵州实景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郭沫若,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双方有时即使近在咫尺,也始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而且有时还免不了要诉诸笔墨,相互讥讽,一位曾讽刺另一位是“才子+流氓”,另一位则还赠以“资产阶级以前的一个余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误解,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2.
"胜而后战"是《孙子》以较多笔墨阐述的一个基本的战争指导原则,在其整个军事思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以后的世代中得到了普遍的遵从和广泛的运用。充分弄清这个原则在《孙子》军事思想中的具体内涵,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和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孙子》的军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06,(4):93-95
他从小酷爱艺术,1973年入延安师范学习,1975年考入陕西省西安美术学院。1993年入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先后得教于西安美院教授刘文西、王崇人、王履祥,中央美院教授黄洞华、姚有多、金鸿钧、赵宁安等著名画家。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外,李师明还精于山水花鸟和版画。风格雅致飘逸。其虾尤其著名,著名国画家娄师白先生观其画虾,大为赞赏,欣然为其题字“师明画的虾可以看出师明在基于齐老笔墨又有发展,实可贵也”。  相似文献   

14.
正国画山水讲究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重在抒发画家的心意。所以,读懂山水画之难,胜于攀登山径。潘真先生90高龄依旧精神矍铄,笔力劲健,拥有不输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力,令我们叹服。翻开潘老的画册,我们试图从他的人生履历里,从他布置的葱郁峰峦和细匝的笔墨间,找寻其情感的点滴以及艺术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盛夏图》     
李苦禅 《当代贵州》2013,(20):61-61
擅画花鸟,笔墨雄阔,酣畅淋漓,画风以质朴、雄浑、豪放著称。所作禽鸟浓墨神俊,骨力兼备。晚年常作巨幅通屏,笔力苍劲,气势博大。堪称当代中国画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6.
杨则 《世纪桥》2005,(12):7-10
毛泽东看着吴吉清摆放笔墨,回头对贺 子珍笑着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 四大家族。” ——毛岸青、邵华主编《中国出了个毛泽 东丛书》  相似文献   

17.
请比中南海     
“厅局级领导上下班多是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办公室装修和设备十分简朴;笔墨纸张严格控制,节约使用;不论是辛勤笔耕几十年的老秀才,还是参加工  相似文献   

18.
寄情桂林     
<正>李胜洪,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刻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书法高级研修班担纲导师。曾任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等数所高校客座教授、全国书法(刻字)艺术作品展览评委。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艺术教育等方面卓有建树。其作品"追求笔墨文  相似文献   

19.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20.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