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金华  赵舒  应爱飞 《团结》2008,(1):56-58
她是一位扎根山村教育20年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在金华市金东区的赤松大地上,谁提起方青老师,都是赞不绝口,同事说起她敬佩有加,学生更是崇拜她。近一年来,方青老师是喜事不断,2006年11月,她以选区最高票当选为金东区人大代表;2007年9月,她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0月,她荣获“民革——我的精神家园”演讲比赛浙江省特等奖,12月,荣获全国表演赛银奖;2008年1月,她光荣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2.
潘彩霞 《各界》2014,(9):95-96
能让一位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心甘情愿步入婚姻的殿堂,究其原因,恐怕唯有“爱情”二字吧。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4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7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佳绩;十一二岁的时候,梁启超、谭嗣同成了她的偶像;十三岁,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十七岁,与父亲对峙,坚定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  相似文献   

3.
崔增印 《各界》2010,(10):18-21
表姐傅冬菊在世的时候,我和她多次谈到她在北平和谈过程中的活动,并跟她再三声称:关于涉及到党内机秘的事,咱们不谈;她说:“过去的事已经成了历史,也没什么保密的了。”  相似文献   

4.
刘东黎 《各界》2013,(3):63-65
她曾是整个北京城视觉的中心,话题的焦点。她有着由花船上的雏妓,一跃而成为“公使夫人”,并陪同夫君出使欧洲的奇特经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一场浩劫,又将她造就成为“乱世女杰”。她就是晚清名妓赛金花,一生三次嫁作人妇,又三番沦入烟花,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5.
闻静 《民主》2008,(9):30-32
在医院,她是备受尊敬的好院长;在家里,她是贤惠的好妻子;在患者眼中,她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丈夫的战友眼里,她更是一位可亲的好军嫂。她,就是葛艳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百名好军嫂”荣誉称号获得者,民进吉林省委会常委、吉林省延安医院院长。  相似文献   

6.
铜牌也辉煌     
华丁 《瞭望》1994,(11)
铜牌也辉煌华丁髅。本届冬奥会前,曾有人劝她激流勇退。而叶乔波,明知带伤参赛是一凶多吉少”,;依然昂首出征,全力拼搏。她说:“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在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上耗尽最后一滴汗水,才是英雄。”这话,多么豪迈,真是气吞山河!这块奖牌来之不易,她终于...  相似文献   

7.
难忘师生情     
<正>时光如流,岁月不居。不知不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已陪伴我一起走过15个年头。回顾我订阅这份杂志的这些年,可以说,她是我补充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的好老师。认识这份杂志,是在2007年。在一次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一位介绍经验的同志向大家推荐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称赞她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老师”。本着向优秀代表学习和对“老师”的钦慕之情,我马上订阅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从此与这份杂志朝夕相伴。写作困顿时,我会翻看杂志找找灵感;工作闲暇时,我会翻出杂志细细品味,探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事业迷茫时,我会通过学习杂志里的有关文章,坚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可以说在成长最快的那两年,杂志成了我真正的老师,她与我形影不离,我也从中获益匪浅,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8.
汤礼春 《侨园》2014,(9):37-37
我曾在上海和广州各生活过几年。入乡随俗,在上海我老婆称我为先生,我则称她太太;而到了广州,老婆则叫我老公,我也改口叫她老婆了。一声老公、老婆,一声先生、太太,反映出广州人和上海人在文化上的特征和性格上的差异。上海人会认为喊丈夫妻子为老公老婆太粗俗,是下里巴人的表现;而广州人则认为喊先生太太太文雅酸气。  相似文献   

9.
有感于“穷人像根草”河南王东昱日前和从幼儿园国家的小侄女一同玩耍,她一高兴忽然给我唱起歌来:“世上只有钞票好,没钱的穷人像根本。”我一听之下,甚感惊愕,问她这歌是哪个教的,她回答说:“当然是听幼儿园阿姨们唱的”。这首孩子偶然学来的、为幼儿园阿姨们传唱...  相似文献   

10.
许嘉璐 《民主》2008,(7):33-34
2008年2月27日晚,北京展览馆剧场,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大会。当我看到获得优秀出版人物奖的名单中“唐瑾”二字时,心里不禁说道:“果然有她!”立即兴奋地对坐在旁边的陈至立国务委员说:“这个唐瑾是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我们民进会员!”也不管她听清楚没有:轮到唐瑾和获得同一奖项的人一起站在高高的旋转台上出现时,我又指给她看:“那就是唐瑾。”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20年的变化之大只能用‘翻天覆地’这个成语来形容。可以说,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哈萨克斯坦凯纳尔大学著名教授、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哈菲佐娃用流利的汉语说。“应该说我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哈萨克斯坦)第一个受益者。由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我才得以在25年后重返中国。”那是1988年,哈菲佐娃作为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径直来到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新疆。新疆的巨大变化令她吃惊:商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上水果。蔬菜堆积如山;人们的穿着打扮大不同前,男士西装革履,女主统罗绸缎;社会开放,尤其人的…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老鼠精在镇海禅林寺连犯两案:一桩是“吃人案”,她以“到后园中交欢配鸾俦”为诱饵,吃掉寺中6名和尚;另一桩是“风月案”,她将唐僧摄入陷空山无底洞,要和唐僧成亲。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14.
丁聪     
丁聪韩羽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像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应该说是“似曾相识”,在我家乡人中就可找到他(她)们的原型。惟独阿Q不然,他给我的印象是熟悉而又陌生、清晰而又模糊,有如司空图所说:“脱有形似,握手已连。”正由于此,更具魅力,发人猜想:阿Q到底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5.
初格 《民主》2007,(5):13-13
有朋友是位初中老师,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总会说:“我知道,初中第X册上有,我给学生讲过……”逐渐地我发现,她的谈资基本来源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站在讲台上的她原来并不比坐在下面等着她授业的学生知道得更多。  相似文献   

16.
周惠斌 《各界》2010,(3):36-37
香港这块弹丸之地,留下了我的欢乐,也留下了我的心酸,(我)饱尝了生离死别的痛苦。”这是享有“电影皇后”之誉的著名演员胡蝶,于1986年在《胡蝶回忆录》中写下的一段肺腑之言。确实,香港留给胡蝶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而在上世纪40年代初那一段惊心动魄的脱险经历,更让她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2,(4):32-33
一个年轻的女子有个深爱她的追求者,每天都敲开她的门,给她送来一支雏菊,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你为什么不送我玫瑰?我喜欢的是玫瑰!”几个星期后,追求者不再坚持,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相似文献   

18.
孙燕 《民主》2011,(10):53-54
一些大学的教育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在这里,“考、考”不再是老师的“法宝”.而“分、分”更是学生的“命根”。于是,学生“跑分要分”成风。老师或者考后“好说话”,提分了事;或者考前暗示考试范围,落得个“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坚持原则.接受学生的“车轮战”,不胜其烦;  相似文献   

19.
戴先任 《党政论坛》2014,(21):63-63
“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一个普通女子这辈子能上法庭.第一次出庭我腿都是软的。拿到一审判决书我很想哭,明明我是受害者,为什么还判我输?”现年34岁的四川女工黄娟在东莞进行了其人生的首次法律维权,请不起律师的她独自经历十个月的诉讼过程,也使她由茫然变得坚强、她说她很可能输了官司,但希望她这种法律维权方式能多少起些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杨银禄 《各界》2010,(11):10-15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