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痛苦经历· 我,姓唐名彬,年龄三十有七,四川绵阳市民。 2001年“五一”节的一天,我和朋友闲谈喝茶,顺便买了一份知名报纸。报上头版广告栏登载着醒目的“脑白金”广告:“送礼当然还送‘脑白金’”。我通读了全文,其中一段自信心极强的广告语震撼了我,动摇了我的想法,摘要如下: 如果“脑白金”让您睡得更香,请您告诉10位亲友:“脑白金”好! 如果“脑白金”让您精力充沛,请您告诉10位亲友:“脑白金”好! 如果“脑白金”让您肠道通畅,请您告诉10位亲友:“脑白金”好! 如果“脑白金”对您没有效果,请您告诉100位亲友:不好!  相似文献   

2.
有一段时间,电视屏幕上,从中央台的黄金时间到地方台的垃圾时间,都在反反复复地播出关于一种名叫“脑白金”的保健品的广告。俗气的动画人物和曲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后来,我听说,这种具有“神奇功效”的“新产品”的始作俑者,原来就是昔日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也就是那个通过“脑黄金”敛财并最终败走麦城的“营销天才”。我不禁莫名惊诧:从“脑黄金”到“脑白金”仅仅一字之差!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这  相似文献   

3.
提起史玉柱,无人不知他从4000元起家,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跻身中国十大富豪之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创富的典范。后来,他也随“巨人大厦”而倒下,背负数亿债务。再后来,他在珠海倒下却在上海东山再起,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他经过多年隐匿与修炼后,以巨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身份重新浮出水面,于是市场上出现了火爆一时的“脑白金”,靠此史玉柱还清了所有债务。  相似文献   

4.
人物     
《法人》2013,(5):8
史玉柱"退休"4月9日,巨人网络集团CEO史玉柱宣布,因个人原因辞去CEO一职,但将保留巨人网络公司董事会主席的职务。随后,巨人网络宣布,总裁刘伟继任CEO,史玉柱亲选的接班人正式接棒。实际上,史玉柱这位曾经遭遇低谷,复出后又打造出"脑白金"、"征途游戏"等知名产品并带领巨人网络登陆纽交所的商界大佬,其退休计划始于  相似文献   

5.
吴立果 《检察风云》2002,(12):16-18
追求金钱固然是人之常情,却不可因此而迷失理性、丧失本性。“利”字旁边一把“刀”,逐利忘义者,必将自取其祸。特别是对于那些当政者,在交了巨额“学费”之后,掩卷之余,尤须深思——骗子们的阴谋何以会得逞?类似的问题还会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6.
又到年底     
政审关又到了年底,包工头赵旺财想去市长家“汇报工作”。钱准备好了,整8万元,装进一个小提箱。临去之前,打电话给私交甚好的包工头老孙。老孙问他:“啥时去?”赵旺财答:“我想今晚上去!”这么说,你已过了政审关了?”老孙问他。赵旺财一愣“:什么政审关?送个礼还要政审?”老孙说:怎么不要?你第一次给王市长送礼,人家怎么知道你可靠不可靠?圈子里谁不知道,第一次给王市长送礼,必须先去他秘书那儿报到,经过考察,过了政审关才行!你快点儿先去秘书那儿报到,晚了就来不及了!”年末送礼又到了年底,给赵书记“进贡”的大小官员排成了长龙,刚从外县…  相似文献   

7.
某市市长因受贿罪被查处,在反省中总结了这样的教训:“我是栽在市长这个职位上的,如果我不当市长,就不会犯罪。”这位市长显然不是法盲,也不会对当官抱有偏见,但为什么会把“犯法”与“当官”划了等号呢?个中滋味很耐人品味。  相似文献   

8.
阿碧 《检察风云》2005,(20):32-34
人类学家威廉·梅伯斯说:“活着的时候,他们沉默无语;但是当他们死去后,他们的遗骸会向天堂和后代发出阵阵呐喊。”死者不会沉默,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告诉我们真相。  相似文献   

9.
家访     
“我们宝宝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小王老师,您抽烟,这可是软包装中华烟,我们家老何就认这一种牌子!”何太太把我让到客厅的沙发上,十分热情地把一盒包装精美的香烟推给我。“哦,是这样,根据学校的安排,新学期开学后,各班主任要对自己班里的部分同学进行一次家访。听同学们说,你们家何慕豪同学在课下经常与同学比富,说自己家有37箱饮料……”“哈哈,哪有那么多。我们家宝宝爱喝饮料不假,可是根本没那么多,里面混杂着十几箱‘脑白金’呢。‘脑白金’知道吧,一种挺有名的营养品,我们家老何每天都要喝的,不然会失眠。一会儿走的时候,给您带两箱…  相似文献   

10.
“证据导图”是准备、应对庭审的工具我曾问过不少检察官或辩护人,会不会在开庭的时候准备“证据导图”。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不会”。其中,很多人还会反问我:“开庭时,根据书面的《庭审预案》不就可以了吗,还画图做什么,岂不是重复劳动?”甚至还有人会反劝我说:“你是不是在用一张简单的图代替经典的《庭审预案》?这可不行,庭审准备不能偷懒。”  相似文献   

11.
紫霞 《检察风云》2006,(1):54-55
“ 刺拉拉……!”一道惨白耀眼的闪电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伴奏下,把正在监房里睡觉的重刑犯封晓东震得心惊胆战。“看来老天爷也在警告我,唉!我的事情到底要不要说呢?说了,会不会加刑?”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封晓东耳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显得烦躁不安,白天,顾警官找他谈话的情景在他的  相似文献   

12.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每逢喜庆或重大节日,人们相互之间礼尚往来,已成为沟通感情、培植友谊的一种传统方式。可如今,“送礼”却已渗入了一些污浊的成份。这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为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肆向上级领导公款送礼,使“送礼”这一古老民俗也充满了铜臭味。据苏北某县纪委资料显示:该县1997、1998两年,立案查处的涉及15名乡科级干部的经济案件中,有11人公款送礼或接受公款送礼,占立案人数的73.3%,礼金共达25.9万元。公款送礼名目多 近些年,公款送礼五花八门,令…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   唐 李林说:“你总不会疑心我在这茶里给你投毒了吧?唉,有时候这人呀,认识了还不如不认识呢!唐,你说,如果我们从不认识,你会把那案子跟我联系起来吗?”李林的话让我的脊梁骨感到阵阵发冷。李林这是要先发制人吗? 我沉住气,装作翻书的样子问李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唐,你看这四根茶叶,就好比四个人……” “哪四个?” “你、刘柳、我。我们是浮在上面的这三根。” “还有一个人呢?” “那个人我也不认识,可能就是沉在杯底的那一根吧?” “哦,这比喻实在是新鲜!我想听你给我解释。” “你看吧,这四根茶,…  相似文献   

14.
公款送礼面面观陈建新在我们这个素来崇尚礼仪、讲究礼节、号称“礼仪之邦”的国度里,近些年来似乎又多了不少关于“礼”的让释,“公礼”一词便是其中之一。公礼、即公款送礼,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风潮。公礼现象较一般意义上“私对私”的送礼行贿。其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开始,“送礼之风”也刮进了联合国安理会。我在安理会工作期间,发现每届安理会主席都会向其他理事国的代表送礼.送礼是“公开”的,通常是在月底,礼品常常有独特之处,而且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6.
开春了,县里决定开两个会,植树造林和保护耕牛。一切准备就绪,秘书问赵县长日期如何定,赵县长说:“这两项工作都是我分管的,下面负责的也是同一个镇长,何不一瓢水舀了算?”秘书说:“农业局和林业局会不会有意见?”赵县长说:“重在认识,不在形  相似文献   

17.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禁止游泳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乘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被告“:因为,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念及老母法官:“当你进行偷窃的时候,你就不想想母亲吗?”被告:“怎么不想呢,法官,可实在找不到什的东西……”插图:吕士民幸福法官对被告说:“你不但偷钱,还拿了表、戒指和珍珠。”被告说:“是的,法官先生,人们不是常说,光有钱并不会得到幸福吗?”刀子审判者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嫌疑犯:“当然。”审判者:“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3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  相似文献   

19.
王涵 《江淮法治》2013,(6):42-43
“送礼”行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市场交换行为而非自愿。完全变了味。对于如此普遍而且深入人心的一个社会行为,人们对它既排斥。又希望能从中获得捷径和好处。或许个中滋味只有送礼之人才能体会。又是一年春节时,北京的马路上外地牌照的小汽车又多了起来,一些网友纷纷在微博中吐槽:“进京送礼大军又开始活跃了。”  相似文献   

20.
幽默大王     
C君德才兼备,未被伯乐所重。有挚友嘲笑其太老实,并指点道:“现在时兴跑官,你不出击,难道天上会掉馅饼吗?”C顿悟,立马行动,几乎跑穿鞋底,仍未如愿。挚友问:“你是如何跑的?”C莫名其妙,道:“用足跑呗!”友笑道:“掂包了吗?”C摇头。友叹道:“你难道不会写‘跑’字吗?跑者,足与包结合也,君只用足而忘其包,如何能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